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是哲学的奥秘──张曙光《哲学与人生》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世间的许多事情都很奇妙:人们最熟知的对象往往并不真知,经常在讲说的事物恰恰最难说得清楚,“人”就是这样的对象,“哲学”也属于这样的事物。历来,“人”被人们看作最难理解之谜,“哲学”自己总在不断追问什么是哲学,这显然不会没有某种道理蕴涵其中。在我看来,这两个问题其实是连理而生的一回事,一旦人的谜底被揭开了,哲学是什么也就容易说清楚;反之.如果哲学弄清了自己的本性和身世.也就表明人开始走向充分的自知和自觉,我把这叫做:人是哲学的奥秘,哲学不过是人的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理论。这句话不只包含人和哲学有着…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感觉?在艺术家的眼里,总是把感觉与感受、直觉、印象,经验、体验等相提并论,同时对感觉在创作过程中的性质、作用,作了与哲学家、心理学家不同的叙述。他们说:“‘感受’就是写小说的基础。”对这个问题,高尔基说得很清楚。当有人问他什么东西第一次激动他写作?他说是“印象”。又问他多在什么感受上去建立形象?他说“在一切感受上”。他还说:“把作家缺少的那些环节放到经验里去,以便写出一个非常完美的形象——这就叫直觉。”我国作家谌容也说:“我写《人到中年》时,并不像有些评论家所  相似文献   

3.
张弓 《家庭科技》2005,(9):10-11
洗衣机有很多种,到底是波轮的好还是滚筒的好?不锈钢内桶的好还是塑料内桶的好?机械控制的好还是电脑控制的好?到底买几公斤的好?什么是“模糊洗衣机”,到底是“模糊”的好还是不“模糊”的好?真让人无所适从。其实,只要简单地了解与洗衣机有关的知识,为自己选择一台实用的洗衣机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张文:老李同志,最近在理论学习和讨论中,围绕着“异化”是不是矛盾规律的问题,我有三个问题搞不清楚,请你作些解释好吗?李武:好,我们一起讨论。你有哪三个问题搞不清楚呢?张:我搞不清楚的第一个问题是究竟什么叫“异化”?能不能先给“异化”概念下一个定义?然后大家根据同一个定义来讨论它是不是矛盾规律,免得各说各的,莫衷一是。李:让我先听听你对“异化”的定义有些什么看法好吗?张:我对什么叫“异化”还搞不大清楚。不过,看到有人在文章中这样说:“究竟什么叫异化?打个比方说,一个母亲生了个儿子,她很心疼,很爱,辛辛苦苦地把他培养大,教育大。可是这个儿子慢慢长大后,成了一个逆子,不仅不受母亲管,倒过来管他的母亲,欺侮或者虐待母亲。儿子不认他的妈.把母亲当外人甚至敌人。母亲也觉得儿子不象她的儿子,成了家庭里面的异己分子。这个过程用哲学的  相似文献   

5.
担心与放心     
事情有大小,有轻重,有缓急。当前,我们的大事、重事、急事是什么?毫无疑问,是搞四个现代化。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没有饭吃。“四人帮”祸国殃民,使我们落后了几十年。再不奋起直迫,不要说对人类多做贡献,连直起腰来也大成问题。这是大家都认识得很清楚的,所以要大干四化。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局面,四化就搞不成。这也是大家都认识得很清楚的。  相似文献   

6.
自由的律动     
读完方纳教授的新作《美国自由的故事》,心里总觉得忐忐忑忑,似乎被什么东西给牵扯着,正所谓“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剪不断,理还乱”。方纳教授给我们讲了一个非同一般的“故事”,由不得你不认真对待它。“自由对人类的心灵具有巨大的感染力”(阿克顿语),人们是如此地珍视自由,为此已孜孜地追求了几百年、苦苦地奋斗了几百年。可是自由到底是什么?自由如何可能?这确实需要认认真真地想一想、仔仔细细地研究一番。柏克说:“在世界上所有的模糊术语中,自由这一术语是最不确切的。”①阿克顿勋爵说:“自由是一个发展过程,而不是一个遗迹。”“…  相似文献   

7.
全国性的毛泽东哲学讨论会,据我所知,在我国还是第一次。仅此一点,就很有意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刚刚做出,开会的时机也选择得很好。《决议》重申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坚持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要坚持,就要学习好,研究好。但要做到这一点也并不那么容易。 据一位驻中国的日本记者说,现在坚持毛泽东思想,“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比文化革命时代或文化革命前更大的困难”,“恢复毛泽东思想运动的前途是多难的”,因为“中国国民的认识和时代完全变了”。这位日本记者对于坚持毛泽东思想是悲观论者,这也难怪,因为他不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也不懂得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人一直有种深深的复古情结,在文学领域内尤其如此。所以,自古至今,人们总是不断地推崇所谓“风人之致”、“雅人深致”等等。他们没有、也不需要给出任何理由,似乎只要有“风人之致”就一定是好诗,甚至可以说是最好的诗。出于同样的心理,人们对古风犹存的“汉魏古诗”、“汉魏风骨”也心仪不已。其实,“风人之致”和“雅人深致”虽然同受推崇,但从审美的角度说,则是明显不同的两种美学趣味。而偏重于感悟和欣赏的中国古代文论,一直并不关心这一审美趣味的理论渊源,或者说,古代文论家们即使不得不对某些问题探本求源时,也往往流于概念…  相似文献   

9.
在我接到心向美学的朋友们来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美学怎样学?究竟怎样才算美?“美的本质”是什么?提问“怎样才算美”的朋友们未免有些谦虚。实际上这些朋友们每天都在接触到一些美的和丑的事物,在情感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受甚至激动。例如一个年轻小伙子碰见一位颇觉得中意的姑娘,他能没有一点美的感受吗?一个正派人在天安门事件中看见正反两派人物的激烈斗争,不也是多少能感觉到美的确实是美,丑的确实是丑吗?在这种场合,放过火热的斗争而追问美的本质是什么,丑的本质是什么,不是有点文不对题吗?每个人如果不是白痴,对于具体的美和丑都有些认识,这种认识不一定马上就对,但在不断地体验现实生活和文艺修养中,它会逐渐由错误到正确,由浅到深,这正是审美教育的发展过程。而现在有些人却放弃亲身接触过和  相似文献   

10.
认识的“唯一泉源”是实践还是物质?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一、“认识泉源”的含义是什么? 有人说,认识的泉源所揭示的是关于“人的认识是怎样发生的?”或“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这是认识怎样发生的问题,而不是“从哪里发生”的问题。它所揭示的是人们怎样开掘认识泉源,而不是揭示认识泉源是什么。“人的正确思  相似文献   

11.
对于汉语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有人主张叫“词素”,有人主张叫“语素”,各有各的理由;其中持后一种主张者有日渐增多之趋势。其实,这不仅仅是个术语选择的问题,而是同时交织着人们对汉语最小音义结合体本身范围、功能认识之分歧。本文对“语素”说、“词素”说诸理由详加评论,并提出了在清楚区分不同功能、种类的音义结合体概念的基础上分别选用不同术语之主张,即:语素=构词语素(词素)+构形语素(形素)。  相似文献   

12.
美的本质问题是任何美学理论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也是美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美的问题为什么难以掌握?其症结在什么地方?纵观美学界的论点,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产生分歧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因为美这一概念内容极其丰富,并且具有多义性、变化性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几乎把所有与人的愉快、满意有关的事情同美联系在一起,吃一顿满意的饭菜叫美食,赞赏某人的崇高道德行为叫美德,或者读一首好诗、看一幅好画、听一首好歌曲,也用美字加以赞叹。美的这种复杂性是同美这一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分不开的。从词义学的角度讲,汉语中“美”字属象形字,它的函义从一开始就有不同的解释。一种意见认为“羊人曰美”,按这种理解,原始社会的人是把执掌祭祀的首领或舞人看作美人。另一种意见认为,“羊大曰美”,把美的函义与人们的生理感官愉快相联系,同人们的物质功利相统一。在以后的发展中,美的函义更为复杂化;在此时此地为美的东西到彼时彼地不一定为美;过去没有审美意义的后来可以成为审美对象,例如,人类在狩猎时代并  相似文献   

13.
1 “意境”这个词儿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但是如果追根究底地问:什么是“意境”?却并不容易解说透彻。瑞士学人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中国唐代画师张躁则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两种极为简略的提法,都拈出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我们许多同志都把文艺归结为生活的反映,要求文艺主要发挥认识作用从而成为生活的教科书。我认为这是很值得商榷的。清代赵翼说过:“眉月弯弯耐人看,文似观山不喜平。”这话是符合事实的。可是弯弯眉月究竟为什么好看呢?能反映什么本质规律?山平又为什么不好呢?是因为不能说明真理吗?这恐怕只能从美与不美上来解释。爱  相似文献   

15.
人际交往     
还是称“爸爸、妈妈”好 人们由亲属方面相互关系而得来的称谓,该叫什么叫什么,长幼有序,密切亲情,这是常理。 有些老人之所以对儿媳妇、女婿指着孩子称自己为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反感,是因为听着从感情上就觉得疏远,更加深了“儿媳妇不是自家人,女婿不如儿子亲”的情感。故还是提倡做儿媳妇、女婿的向对方老人称“爸爸、  相似文献   

16.
一有人说《红楼梦》的主题是多义的,不可以一语指实,这很有道理,但不管怎样“多义”,总有一个是基本的;也有人说《红楼梦》的内在意象和读者的审美体验均带有一定模糊性,很难对审美对象做出精确的质的界定,这也很有道理,但不管怎样“模糊”,总有一点是明确的;还有人运用各种手段(包括电子计算机)说明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某些差异,这是否也有道理?也有,但不管怎样“差异”,至少有一点是一致的。这种“基本”的、“明确”的、“一致”的是什么呢?即:哭泣。读者的眼光可以有种种,有人看到了“淫”,看到了“缠绵”,看到了“病”和“梦”等等,但谁都无法否认《红楼梦》写的“哭泣”。大观园女儿没有  相似文献   

17.
人们常说:"男人四十一枝花",意思是说40岁的男人,其健康、事业、修养、学识都达到了一个比较完美的状态.过了40后,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有了一些变化呢?比如说牙齿变稀,肚子变大,眼睛眯得更小,性生活也力不从心了.其实,这并不意味着你就变老了.关键看你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武装一下牙齿,培养一下心情,检修一下性生活……你会发现男人40可以更年轻.  相似文献   

18.
实现观念更新,这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重大而迫切的课题。然而,什么是新观念,什么是旧观念,人们又应当怎样去实现观念更新呢?对于这些问题,一些人并不很清楚,这样就有可能使我们的观念更新带有盲目性乃至走入歧途。因此,我认为对这个问题很有必要作一些讨论。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首先回顾一下历史。因为大家知道,在我们国家,五十年代、六十年代都曾搞过观念更新。其中有的是成功的或基本成功的,但也有不少是不成功的。就后一方面的情况而言,“大跃进”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可以说是最为典型的。在“大跃进”时期,我们曾提出  相似文献   

19.
关于真理的阶级性问题,目前在理论界有着不同的看法。邢贲思同志在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真理有阶级性吗?》一文,论述了真理没有阶级性,对此我们有不同看法。我们觉得,真理的阶级性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用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回答,如说“真理有阶级性”或“真理没有阶级性”,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毛泽东同志指出:“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87页) 在讨论真理的阶级性问题时,必须首先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什么叫有阶级性,什么叫没有阶级性。如果对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认识,那么,对真理是否有阶级性的问题,也就不可能得到统一的看法。现在之所以对真理的阶级性问题有分歧,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对什么叫真理有无阶级性这个问题理解不一致。因此,我们就从这个问题谈起。什么叫有阶级性呢?所谓真理有阶级性,就是指某种真理,是反映阶级关系的,是阶级  相似文献   

20.
探海     
空调不知出了什么毛病,开关调到最大,仍不见一丝冷气吹出,反而嗡嗡响得烦人。听筒里,秘书李郁的声音细得象蚊子叫。包启良粗声说,大声点好不好,又不是在午夜温馨播音! 他总算听清了,李郁是说有一个姓高的女士求见,包启良冲着话筒说:一分钟后放她进来。 一分钟里,包启良用纸巾拭净脸上的油汗,关掉出声不出力的空调,重打了松垂的领带。他正襟危坐在班台后面,把桌上的文件打开,手提一支签字笔。 进来的女人动作很轻,她站在门口说:包总?包启良抬起头。“是高简女士吧?坐下说,随便坐。” 女人向沙发走过去,包启良看清了,这是个没有什么特点的女人,三十岁年纪,模样很平实,衣着发式也很平实。 女人坐在沙发上,她说,包总,我是高简。不过不是求见,是您约见。 包启良顿了一下,笑起来。“好象名字里带个简字的女人都挺有个性,看来你这个高简不例外。”他起身拿起饮料。“好了小高,细枝末节就那么回事,你想来我这,我欢迎。你是学经济的吧?你原来那个什么研究所是没什么干头。如今下海是趋势。”高简轻轻啜着饮料。她说包总还是按正常的用人程序考核一下我,我不希望你收我仅仅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