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马克思货币经济理论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溯货币经济学的源头,理论界一般都认为是威克赛尔第一次打破了货币与经济分离的“面纱”而最早探讨了货币经济关系.实际上,如果我们客观地、完整地理解马克思的货币金融理论并把它放在货币经济理论史的角度来考察,就会发现,正是马克思先于威克赛尔而在“二分法”盛行的时代最早探讨了货币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最先形成了统一的货币经济理论.17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货币经济学说史上货币面纱观占统治地位并逐步向货币经济观过渡的时期,也是货币价值理论中货币数量论与货币生产成本论共存、拼争的时期.在这种学术潮流与学术流派交叉发展的背景下,威克赛尔(1898)批判地继承了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并在此框架内实现了由货币面纱观向货币经济观的转变;马克思(1867)则独创科学的劳动的货币价值论,在货币生产成本论的框架风实验了由货币面纱论向货币经济论的转变。也许是由于信用货币制度从而货币数量论畅行当代,马克思的货币经济理论逐渐被人们淡忘了。但我们相信,这一贡献不仅具有科学史的价值,而且它所揭示的一般货币经济规律对于研究当代货币经济关系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曾庆鹏 《学术研究》2013,(7):87-93,160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作为信用货币的国家。从铸币税的意义上看,中国的信用货币可以最早追溯到汉武帝时期的"白鹿皮币",而铸币税的垄断权是明朝之前各朝代中国信用货币兴与衰的一条主线。铸币税垄断与统治者好大喜功的政治抱负,或边患连绵或穷兵黩武的军事需要相联系,形成中国独特的信用货币文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随着中国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形制和流通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而独特的灿烂货币文化。 我国古代钱币的遗存是丰富多彩的。中国古钱种类浩繁,版别复  相似文献   

4.
论北宋时期的货币政策姚兆余一般意义上而言,货币政策是指国家以法令形式规划货币发行和流通,调节和管理社会经济的政策.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促使北宋政府在货币发行、货币流通和货币管理等环节制定实施了诸多相应的政策。本文拟对北来货币政...  相似文献   

5.
我国钱币历史悠久,起源于夏商的海贝应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商代晚期的青铜铸币可称为世界上最早的金属铸币.真正把中国钱币外型统一成为"外圆内方"鲜明民族特点的是秦王朝,此后两千余年来中国钱币就一直沿着这一定制进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转轨时期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与目标杜两省李秉祥本文认为,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尽管客观上存在着巨大的货币扩张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顺从其压力而有意识地将货币扩张政策化;或者完全相反,长期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在总体取向上稳定或基本稳定货币的...  相似文献   

7.
丝路贸易与北宋白银货币化王文成在中国古代货币史上,举凡金银铜铁以至龟贝等等,都分别充当过货币,但是,从整个货币史发展的总趋势看,宋元以前铜是最主要的币材,而宋元以后,白银逐步成为主要货币,铜钱与白银相辅而行。宋元时期,成为中国货币史上白银货币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货币的革命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跃飞 《理论界》2006,23(2):169-17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为巩固红色政权和适应根据地的经济需要,发行了银、铜、纸各种货币,统一了苏区金融,发展了苏区经济,湘鄂西苏区发行的货币,具有鲜明的革命属性,是我国货币史上的瑰宝。  相似文献   

9.
我国最早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大革命时期成立的黄冈县农民协会信用合作社。它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金融活动的开端,是觉悟起来的劳动人民试图在金融货币领域解放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一种创举。它的产生不仅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金融的创立和发展,而且对整个革命根据地金融的创立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它“为中国人民在金融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作了可贵的尝试,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是中国金融史上光辉的一页;也为以后革命根据地建立人民的银行、发行自己的货币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和开创了道路”(石雷:《人民币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永远根植于信用货币无限扩张的可能性的实现,我国经济体制开始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转换过程中出现的大幅度的公开物价上涨也正是由于长期以来的信用扩张,准确地讲,由于信用扩张失当而造成的货币发行过量是我国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一货币发行过多的实证分析抽象地把握货币供给过量的涵义,就是看货币供给量的大小是否符合流通货币的需要量。如果一定时期的货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货币的需要量,则可以判定该时期内,经济中货币供给量的确是过剩了。在金属货币本位条件下,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平衡可以(?)属货币本身价值职能与交换职能双重性的存在而自动完成。但在现代信用  相似文献   

11.
蔡宁伟  贾帅帅 《学术探索》2023,(12):106-114
货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沟通人际关系、贯通贸易关系、联通国际关系的基本纽带。本文梳理了货币发展的六个主要阶段,对比了各阶段货币的形态、流通时期和社会阶段,归纳了各阶段货币的主要特征、关键痛点和重要创新。货币形态变迁发展,主要基于更便携、更易保管、更具信用的趋势,秉承了“交易成本递减,信用风险递增”的内涵。基于大历史观,分别对标了数字人民币与比特币,数字人民币与纸币、微信支付、支付宝和信用卡,总结了数字货币与货币数字化的内涵。研究发现数字货币和货币数字化是两个不同概念,货币数字化不是创造货币,不会导致货币总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字人民币在携带使用“轻量化”、保管存储“更安全”、转账支付“可追溯”、反洗钱终“解难题”、宏观调控“有依据”等五方面的优势,并提出若干意见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一档案工作与历史学发展的密切关系我国史学是比较发达的学术部门之一。我国古代史学史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几千年来从上古以迄历代封建王朝中都设有专门负责搜集和保管史料、编纂历史的机构和工作人员,并形成了数量极为浩繁,在时期上又相互衔接的历史书籍。这都与长期以来档案工作的建立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我国档案工作与历史记载是同时发生的,在最早时期,它们甚至是同一工作的两个方面。我国最早的史官,按其实际说,同时也是负责保管各种档案的工作人员;最早的史籍,  相似文献   

13.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生产、坚持国营经济领导下与非国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这三大因素为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分配制度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4.
全文首先对我国货币政策低效的某些原因分类评析 ,其次在建立内生性货币供给模型的基础上指出 :在我国转轨时期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近期我国货币政策低效的深层原因 ,最后提出重建我国货币政策外部环境及内部机制  相似文献   

15.
货币市场在一国的金融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文总结了近年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完善我国货币市场的建议 。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年鉴编纂工作也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时期。我们编纂的《胜利油田年鉴》创刊于1986年,是我国石油石化系统创刊最早的企业年鉴之一,至今已连续编纂、出版《胜利油田年鉴》21年之久。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年鉴编纂工作作为记录历史、启迪后人,推介油田,  相似文献   

17.
货币是交换过程的产物,货币形式是其他一切商品的关系固定在一种商品上的反映。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定历史时期内,工农业产品还要采取商品价值形式,还要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因而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就成为社会主义现阶段必然的不可缺少的经济要素。我国人民币是世界上比较稳定的一种货币,它不仅在国内经济生活中起着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货币、支付手段的作用,而且随着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交往的发展,还在国际上逐步起着国际货币的作用。要使人民币在这些方面不断发挥它应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我国革命战争时期金融组织的成立及货币发行为背景,回顾了人民币诞生的过程及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票币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9.
《中文信息》2008,(5):109
古疏勒国遗址位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阿扎克乡,疏勒国是我国西域汉代古国疏勒国国都,维语意思为“国王居住的地方”。这里出土最多的是古钱币,有汉代的五铢钱,有唐宋各个时期的货币,  相似文献   

20.
古代流通的主要是铜币 我国的货币,不论是金属货币还是纸币,都比西方出现得早。 近年从商墓中有铜贝出土,证明公元前十世纪时,中国已有金属货币。在使用金属货币以前,我国以贝壳充当货币。后来由于真贝的数量不够,人们就用蚌壳、软石或兽骨来仿制,最后用铜来铸造。中国最早的铸造货币,除了用铜铸的贝币以外,还有用铜铸的刀币、布币和环钱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禁止各种刀币、布币和环钱流通,把方孔银的“秦半两”定为全国统一的货币。中国货币形态就固定下来了。 古代的纸币 中国也是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产生于十世纪,即北宋的“交子”,每两、三年兑换一次,换发新交。古代的纸币尺寸大。上面印有金属钱币的图样和花纹,好似木刻版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