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历史唯物主义学说自创立至今一再面临着被曲解的命运。威廉姆·肖立足于生产力动力学的立场,柯亨则诉诸功能解释学的模式,分别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本质展开追问,但是由于他们都脱离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的社会历史性,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非历史的先验规定来加以阐释,最终都滑向了实证化的解读。重新回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出发来领会社会历史的发展,才能彰显历史唯物主义辩证的、革命的批判本性。  相似文献   

2.
社会基本矛盾是唯物史观基本范畴历史是人类发展过程,唯物史观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做为这一伟大发现者的马克思对此做了双重的揭示,一是从揭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中揭示了形成历史运动规律的社会物质基础;一是从揭示社会经济形态作为一定生产关系总和的改变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改变而改变的历史过程中揭示出这些社会生产关系的抽象的、观念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演变的历史过程。1859年,他把历史运动规律根源于物质的生  相似文献   

3.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唯物主义历史中观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一个阶段的概括。从马克思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了。但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究竟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中的哪一时代,国际、国内都还在争论。意大利翁贝托·梅洛蒂教授在其所著《马克思与第三世界》一书中,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五种社会经济形态学说。他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说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119页)得出结论说:因  相似文献   

4.
社会运动是服从于一定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人们的社会关系本质上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物的关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它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如同自然界受着自然规律的支配一样,社会历史受着社会规律的支配。因此,社会运动实际上是无人格的自在拓展,是一种客观的、必然性的运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划时代的伟大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一座矗立在人类思想史上的雄伟大厦。马克思创作的《资本论》,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实现了伟大的革命。列宁说过,“研究这个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没落,就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内容。”(《列宁选集》第2卷,第539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社会经济形态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观点出发,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走向灭亡的运动规律,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这就扫除了资产阶级学者在研究资本主义问题上所散布的重重迷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内含着唯物辩证法思想的精华,它凸显了一种从当下的经济现实出发最终走向人类自由的哲学思想,我们切不可把它简单地等同于经济逻辑。当马克思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界定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时,他重点在于强调这一过程的客观规律性。只要站在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角度,我们就不难看出,马克思在社会历史阶段问题上的“五形态论”与“三形态论”在思想本质上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社会哲学理论,直面生活,在理解、把握所处时代社会变革过程的性质、特征、规律和趋势的基础上,为推进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我们今天所要建构的社会哲学可以说是马克思社会哲学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续和发展。从世界经济、政治和科学文化发展的总体上看,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转折过程并没有结束。因此,马克思关于商品经济形态矛盾和内在规律的学说,关于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学说以及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结构的分析和批判,对于我们把握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过程仍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在这段话里,马克思讲“生产关系”时,特别强调了是“同物质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在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中,主张马克思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不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一个时代,而是两个时代,即两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论者,有两派论点。一派论者认为马克思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原来指的是原始社会。后来,在摩尔根发现氏族制度之后,马克思把亚细亚生产方式放到阶级社会之中了。亚细亚生产方式实际是特殊  相似文献   

10.
无产者联合起来”,给20世纪的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一)经济理论家的社会文化思考和两大发现 马克思深信,社会多样的政治、宗教、文化、哲学的深层涵义必须从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中去寻找。当人们认识到一切可以用金钱来购买时,那种门第、教育、世袭决定人对财富占有之多寡的观念受到冲击。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以独特的方式阐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着他nJ的存在,恰恰相反,正是他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着他们的社会意识”。这一观点与他…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艺术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及其特征,是当前文艺理论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课题。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根据马克思关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和“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实践的客观事实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生产的商品化”的发展和实现,文化艺术领域的精神产品、艺术生产的商品化,则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还根据社会的经济形态即人们经济活动的性质和发展形式来揭示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晚年的理论设想并未成为现实,但却为东方国家指明了一条通向美好社会的“捷径”。  相似文献   

13.
在东方各国中,马克思最关注的是印度与中国。马克思曾经以研究印度社会而得出的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社会特征,置于“古代的、封建的”之前,作为比较原始的社会形态。我们既不能像斯大林的“五形态说”那样完全忽略亚细亚生产方式,又要看到以亚细亚生产方式套用中国古代社会所造成的缺憾: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对于印度社会的分析得来的,鉴于中国社会与印度社会的巨大差异,很多关于印度社会的特征是不能套在中国社会之上的;然而,我们又不能忽略其中精辟深刻的理论论述。同时,我们还要提防有些西方学者借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进行恶意的攻击。马克思对于印度社会的历史与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因而我们认为赛义德在《东方学》中将马克思关于印度研究的东方学视野看成是歌德等文化先辈建构出来的结果,是一种对马克思的误读,而对于马克思的准确解读,需要了解马克思在历史主义与伦理主义之间的张力。即马克思在历史主义的层面上充分肯定英国侵略者摧毁印度的充满田园牧歌情调的愚昧专制的历史进步性;而从伦理主义的角度看,马克思是永远站在被压迫阶级与被压迫民族的立场上说话的,因而赛义德站在被压迫的东方立场反...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物质变换”概念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质变换”概念是马克思分析和研究资芩主义生产方式、展望未来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内在地蕴含了社会生产生活中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注意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尊重自然界存在的生态规律。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科学发展观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文章主要揭示马克思“物质变换”概念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亚细亚生产方式"之争由来已久,成为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一柱公案.本文以该论述的经典文本表述为依据,从两大区分(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的区分以及"亚洲式的社会"和"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区分)入手,并将亚细亚生产方式社会归为第一大社会形态;通过对"亚细亚生产方式"作静态和动态的考查.得出亚细亚的、古代的和封建的生产方式全都属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三种生产方式不存在依次更替的关系,资产阶级经济是亚细亚的、古代的和封建的经济形式解体的可能性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一 马克思指出,商品经济是“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即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显然,这种生产关系是有别于作为区分社会经济形态的那种生产关系的。但,商品经济作为一种生产关系,同样是由社会生产力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两阶段论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不同意将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概括为“五形态”或“三形态”论。通过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新中译本与原中译本以及与德文本和国外两种英译本的相关比较 ,作者指出马克思的原意是将人类整个社会历史形态在第一阶序中划分为“经济的社会形态”和“非经济的社会形态”这两大阶段 ,其区别在于是否以物质生产作为社会活动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从其中的“经济的社会形态” ,再作出第二阶序四种社会形态的划分。文章并论述了社会形态两阶段论符合马克思一贯的学理及其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研究是从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开始的。他批判了黑格尔的关于国家高于和统摄市民社会的观点,认为市民社会才是国家的基础。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中其市民社会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但二者都具有社会经济生活的内容本质指个人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物质交往、该阶段上的整个工商业生活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组织。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具有三方面的特征特殊性;从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相互关系来把握市民社会的发展规律;在市民社会诸领域中经济关系领域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莱茵报》时期使马克思苦恼的"疑问"是什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莱茵报>时期使马克思苦恼的"疑问"是来自对经济问题研究的"物质生活关系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不是仅指"他遇到的物质利益问题使他对其当时信奉的黑格尔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产生了怀疑".这一"疑问"的解决不是在他得出第一个研究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之后,而是在他得到"总的结果"--"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之后.  相似文献   

20.
在《巴黎手稿》当中,马克思首次全面地表达了自己对西方社会的解释和预言。他认为,由于财产私有制度的存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形成了经济上的巨大差距,工人阶级辛勤劳作陷于赤贫,资本家却享有特权过着富裕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生产过程中的参与者都被异化了,他指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扬弃财产的私有制和对人的异化,实现人和社会的复归,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真正的解放。马克思的这一重大发现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的,他通过将政治问题化为历史问题,从经济分析入手对资本主义生产进行了全面的解剖,科学地论证了作为这样一个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的发现内容以及它的最终去向。其次这样一个努力的背后体现了马克思的救世情怀,他关注的最根本的东西是人的尊严和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