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太原失陷后,山西省境内除八路军外,晋军、中央军及其他各路军队甚多,各部继续进行抗日作战,山西战场上绝非八路军一枝独秀。太原失陷时,日军只占领了同蒲路北段、中段和正太路沿线城镇,晋西北、晋南、晋西、晋东南等区大片土地还在中国军队手中,并与后方连接,中日军队仍在正面战线交锋。中国军队与日军作战的主要战场,还是正面战场。那时,八路军一些部队的作战也从属于正面战场。太原失陷后,第二战区即部署各部军队分区游击,军事委员会亦指示第二战区开展游击作战。但第二战区部队除一部分已经转入日军侧后开展游击作战外,多数部队进行的还是运动战,有的是阵地攻防作战。将太原失陷后晋省作战统通归入“晋绥游击战”,似亦非所宜。太原失陷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国民政府军抗日作战的重要性远远超出共产党八路军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冬梅  许述 《理论界》2013,(9):131-134
淞沪会战不断升级扩大,是中日双方作战意图及能力不断博弈的结果。其中,沪宁地区举足轻重,双方志在必争是基本性原因。南京政府居于会战扩大的主导地位,其希望通过在外国利益集中的上海与日军作战以争取国际干预,达到以战略促政略的目的,这是促使会战扩大的政治性原因。蒋介石意图通过扩大华东抗日第二战场,牵制华北日军是军事性原因。日本对中国的抗战决心和作战能力估计不足,被迫逐次增兵,成为会战扩大的推动性原因。  相似文献   

3.
唐洪森 《江汉论坛》2003,2(11):97-99
1944年夏,趁国民党军正面战场出现大溃败之际,中共中央决定经略河南,主要由新四军第4、第5师担负向河南发展的战略任务。该两师在巩固内部工作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抽派更多的部队挺进河南,新开辟了豫中、豫南、豫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初步打通了与华北八路军的联系,形成中原解放区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国民党山西抗日游击战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党山西抗日游击战是抗战时期国民党敌后游击战争的重要战场。它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华北日军的力量 ,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 ,对阻止日军进攻西北、西南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 ,由于国民党的阶级本质所决定 ,并且由于对游击战争认识的偏差 ,国民党山西抗日游击战最终走向了衰落  相似文献   

5.
战前局势 1945年8月23日,我军在大反攻中收复了张家口,打乱了日、伪、蒋的如意算盘。他们见势不妙,马上联合起来与我争夺。一直躲在河套地区的傅作义军,在日寇独立第四警备队和汉奸李守信伪蒙军骑五师的配合下,抢归绥,占大同,夺我从日伪军手中解放的武川。卓资山、陶林、丰镇,集宁,结聚近三万人沿平绥路东侵。与此同时,蒋介石也命令胡宗南的第一军、第三军、第十六军、第二十七军和孙连仲的四十军日夜向北急进。这就使刚刚解放的张家口,又处于敌军侵犯的危机中。 8月30日,中央强调指出:“巩固张家口战路要点和已得的胜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日,军委还指示:“应设法夺取宣化、怀来,控制南口。”并部署平汉线两侧部队阻击胡宗南、孙连仲军北上,命令晋绥部队在集宁以西铁路两侧和大同以西地区,采取侧击、伏击、尾击和破坏交通等手段,配合晋察冀部队反击东侵的傅作义、马占山军。 根据中央的指示和部署,晋察冀军区迅速改变原来大反攻时的部署,撤回向平.津、大同进军的主力,调两万大军到张家口附近集结,命令冀察部队扫清张家口周围拒降的顽敌,为集结主力开创战场。其他军区也都作了相应的部署。9月1日,我四十团与平西分区四十四团及察南分区宣化支队解  相似文献   

6.
1940年5、6月间,园部和一郎率侵华日军第11军向湖北枣阳地区、宜昌地区发动了一次强大攻势,实现了其占领宜昌的战略目标,史称“枣宜会战”(日军称“宜昌会战”)。“枣宜会战”是继武汉会战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战役,持续时间长达近两个月,双方投入兵力多达50余万人。由于重庆军委会及第5战区对日军的战略企图判断失误,战术指挥失当,宜昌陷于敌手。宜昌的失守,造成了中国抗战更为艰难的形势,是8年抗战中蒋介石景感危机的一次战役。①“枣直会战”的发生是日本对华总政策与国际形势的急遽变化相互演绎的结果。1938年秋,“以攻占汉口…  相似文献   

7.
广东正面战场是抗战对敌军事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奉行“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策略,连续发动有限度的出击,并策应相邻其他战场,牵制日本南进的军事战略,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第一、二次粤北会战,构成了广东正面战场的核心战役,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但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的指导,使广东正面战场出现了重大失误,广州会战、第三次粤北会战及赣南战役等,皆遭惨败。抗战末期,粤军的消极抗日竟演变为逃跑主义,完全不能承担起战略大反攻的重任  相似文献   

8.
王全营 《中州学刊》2005,3(5):156-159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事当局曾于敌后设立游击战区,派出百万大军进入敌后,冀其开辟敌后战场,以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进入敌后的国民党军曾给日军以杀伤,但这些国民党军为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到处挑衅,制造摩擦.由于进入敌后的国民党军反共反人民,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官兵缺乏民族精神,惧敌心理严重,士无斗志,战斗力难以发挥;战术呆板,对游击战不得要领,依赖工事长期固守一地,且战备松懈,玩忽职守;自我生存能力差等,使其难以在敌后坚持,在日军进攻面前,伤亡降散,国民党军敌后游击战走向衰败.  相似文献   

9.
1938年春天,正当侵华日军横行于我华北、华中地区,我国人民深为抗战前途而忧虑的时候,在徐州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传出了一个捷报:李宗仁将军指挥下的第五战区的中国军队,在鲁南地区的台儿庄,打败了日军“王牌军”板垣征四郎第五师团和矶谷廉介第十师团的部队,取得了台儿庄会战的重大胜利!消息传出,举国振奋,军心民心大受鼓舞。台儿庄会战是我国抗日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台儿庄会  相似文献   

10.
1938年春中国军队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在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正确指挥下,中央军和各地方部队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取得的。时中央军系统的汤恩伯第20军团所属关麟征部第52军作为主攻部队,先奉命在台儿庄东北方面侧击南下日军,配合孙连仲部第2集团军在台儿庄正面的防御战,后又南进驰援袭敌侧背;协同守军形成对日军的夹击之势,使进犯台儿庄之敌陷人中国军队的反包围中,为这次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1937年底日军占领华北和京沪杭地区后,即把攻击目标转至华中,其战略企图是南北对进夹击徐州,把华北和华东联结起来,尔后全力会…  相似文献   

11.
“百团大战”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战场的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行动,得到了宜昌战场正面作战的直接配合,而百团大战对敌交通干线的凌厉攻势又沉重打击了日军,吸引了日军兵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百团大战使日本被迫放弃对中国的速决战略,从而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发动。百团参战并非事先确定,而是大战发动后才形成的,说明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有着抗日的高度自觉性。对百团大战应分阶段考察,前两个阶段系战役进攻,第三个阶段实际上是反“扫荡”作战  相似文献   

12.
熊成帅 《河北学刊》2023,(2):216-224
麻雀战是一种典型的游击战战术。在华北抗日根据地,面对日军的武器优势,根据地军民充分运用麻雀战以阻滞、袭扰和恐吓日军,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力量。游击战争在敌后抗战中具有的战略属性和抗日根据地阻滞袭扰日军、打击日军小股部队的现实需求,是麻雀战在根据地广泛出现的主要原因。麻雀战通过分散武装不断消耗日军,以多点出击的方式迟滞日军,以军民联合作战的方式恐吓日军,对日军形成了强大的心理威慑。中共领导的武装部队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抗日武装对根据地群众进行了常态化的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根据地多种类型的武装实现了有效协同,这些因素为根据地军民广泛开展麻雀战准备了基本条件,促进了麻雀战的广泛开展。麻雀战是人民之战、群众之战,具有保护根据地、捍卫群众利益、鼓舞民心、动员民众的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初期,李宗仁指挥第五战区的中国军队进行震惊中外的台儿庄战役,阻击了沿津浦线南北对进的日军,并合击徐州之敌,于1938年4月上旬,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重大胜利。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主要是广大爱国官兵英勇奋战,流血牺牲和广大人民群众支援及八路军战略配合的结果。但也和李宗仁对战役的正确组织指挥和善于团结各军奋战分不开的。 1937年10月20日,李宗仁接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第五战区当时担负津浦线作战任务。由于上海会战紧张,李宗仁被蒋介石留在南京参与上海战事,直至11月中旬,上海沦陷后,才匆匆赴  相似文献   

14.
“七七”事变以后,在我八路军主力离开五台南下的时刻,聂荣臻同志受命率一个独立团、一个骑兵营和两个不完整的连队,共二千人左右留守五台地区,创立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使在华北坚持抗战的八路军有了依托,有了执行战斗任务的基地。根据毛泽东同志游击战略理论,我八路军在华北敌后积极发动群众,建立民主政权,实行抗日民主的政策法令,肃清汉奸土匪,安定社会秩序,同时大力发展扩建部队和人民抗日武装力量,频繁不断地向日寇出击,有力地牵制了敌人,配合了正面战场。 早在上海、太原失陷后,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共产党和八路军决心坚持华北的游击战争,用以捍卫全国,箝制日寇向中原和西北的进攻。”当时的形势,确实这样。在日寇大举进攻的时候,国民党的部队不是畏惧而退,就是一触即溃。在津浦线和保定担任  相似文献   

15.
1938年9月,武汉会战期间,日本侵犯华南的军事行动已经暴露,而蒋介石、吴铁城、余汉谋等人玩忽职守,致广州未放一枪而陷敌手。国家首脑和战区司令官的思想和计划关系着战局的胜败。战胜日本最有效的方针,是团结全国人民开展游击战争。中共在东江地区组织的游击队和自发的群众武装以及部分政府军抗击日军,形成了长期抗战局面。  相似文献   

16.
近来,中条山战役过程中国共两党的交涉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争论。笔者细绎相关史料之后,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条山战役发生前后,蒋介石采取激将法和下命令等多种方式"请"中共出兵配合作战;在前期,蒋请中共出兵的真意就是让八路军配合国民党军队守住中条山,在后期,蒋更多是为了借机消耗中共实力或从政治上打击中共;中共答应了蒋介石的请求;只是主客观环境使得中共出兵有些迟,力度也不够,未能给日军以严重打击;日军确实多次传播"中共与日军从不冲突"的谣言,意图挑拨离间,分化抗日阵营。  相似文献   

17.
抗战初期发生的平型关战役,是国共第二次合作后,华北正面战场上的一次战略阻击战。对于这次战役,过去著述和研究都很多,本文拟就从蒋、阎军参加平型关战役的史实,作一简介和评述,以就教于史界。一、作战计划和兵力部署芦沟桥事变后,平、津相继陷落,日军以该两地为据点,分兵四路,其中,沿平绥线西犯之敌,在占领张家口、天镇后,即改变其战略意图,除一部份继续向西急侵外,以另一部主力军  相似文献   

18.
1937年8月13日日军向上海发起进攻后,18日,军令部总长、参谋总长晋谒日本天皇。天皇问:战局不断扩大,有无办法在集中兵力重点给中国以大的打击下,以和平方式迅速收拾时局。两位总长回答说:在陆海军两统帅部充分研究后奉答。经陆、海军统帅部反复讨论,三天后,两位总长复谒天皇,对天皇18日垂问作出如下奉答:确保平、津地区安定,同时对位于河北省中部的中国军队以痛击;确保上海,使中国丧失经济中心,同时对中国实行海上封锁,以威胁中国军队的生存;以上决策力争10月完成,估计那时可能使中国屈服而获得结束战争的机会。据此,天皇于8月31日下达敕令:三个月灭亡中国。这就是日本的“十月方略”。 为贯彻这一方略,1937年9月2日,日本陆、海军中央部及外交事务当局作出《处理中国事变纲要》:10月举行华北会战,歼灭位于河北省中部的中国军队33个师;与此同时打下上海;然后与中国谈判和平(和平条件略)。 9月4日,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到达北平就职。辖兵力20余万人,部署华北会战。与此同时,国民党华北方面第1、第2、第5战区战斗序列亦已组成:第1战区(平汉路方面),司令长官刘峙,所辖25个步兵师、两个步兵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后期的豫湘桂会战是日军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态势后,在中国战场上发动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出现了大败退。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整体局势好转,各主要盟国节节胜利的情况下,中国战场上却出现大规模溃败的局面,确实显得格格不入。究其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国民党军队的腐败,战斗力低下所致,这固然可以从一个方面解释其失败,但是全面来看的话,至少有一个疑问无法解释,日军为何不集中力量进攻重庆?以当时日军投入的作战兵力,如果国民党军队如此不堪一击,那么重庆应该也是唾手可得的,毕竟灭亡中国比所谓打通大陆交通线要有用得多。由此而观。将豫湘桂会战的失败归结于国民党军队的腐败是不全面的,它应该是多个因素共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与阎锡山于1936年首先在山西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其复杂而深刻的社会背景。它是中日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相互交织、激烈斗争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而积极主动争取,以及执政山西的阎锡山面对危局,反复权衡,最终出于民族大义转向联共抗日立场的结果;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对于促进山西抗战局面的形成,对于“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两军携手抗击日军进攻,以及山西和华北敌后三大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