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常认为西安事变中蒋介石未能主动提出自己的条件,而是处于被动中,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承诺联共抗日。但依据有关文献和档案却可得出结论:蒋在事变发生后不久就主动介入解决危局具体条件的探寻中,但影响蒋提出条件的关键因素并非是抗日本身,却是中共和红军问题,故而,蒋并未放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以"改编红军,受蒋指挥"为先决条件,在完成所谓"安内"的目标后方承诺联共抗日的;而中国共产党出于民族大义作出了让步,才使西安事变和平落幕。  相似文献   

2.
李朝阳 《江汉论坛》2005,3(10):89-93
"九一八"事变后,冯玉祥在处理蒋介石和抗日问题上,走过了从反蒋抗日到促蒋抗日,最后拥蒋抗日的曲折历程.力图实现其发展个人势力与救国救民的双重目标,是这一串复杂变化的思想动因.  相似文献   

3.
中共进攻台湾战役的决策变化及其制约因素(1949-1950)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关于解放台湾战役的最初想法比较简单,1949年夏天的计划是一年后攻占台湾,毛泽东甚至一度考虑在1949年冬季占领台湾;金门、登步岛作战失利后决定分两步走,先解决沿海诸岛问题,同时为攻台做准备,进攻时间推迟到1950年9-10月;1950年3-4月确定的计划是,金门战役推迟到8月开始,而攻打台湾则延至1951年夏.影响和改变中共决策的三个主要因素是国民党军队的抵抗能力、苏联对中共进攻台湾的援助力度以及美国对援助蒋介石防守台湾的政策取向.其中的基本条件是国共军力对比,而核心问题为中苏同盟条约的签订.中共欲观固政权,统一全国,只能与苏联结盟.中苏同盟建立后,苏联减缓了对中共军事援助的力度,而美国则逐步改变了对台政策,准备大力援蒋.朝鲜战争的爆发不过是为白宫宣布其新政策提供了机会和借口.在中苏关系、苏美关系、美台关系相互交错和影响的冷战格局中,武力攻占台湾是一个中共无法解开的死结.  相似文献   

4.
张皓 《晋阳学刊》2014,(4):37-51
南口会战在华北抗日正面战场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会战展开前,蒋介石以第13军、第17军、第68军构成三位一体和实行察绥一体的防御体系,迫使日军进行南口会战。会战展开后,蒋介石指示和鼓励汤恩伯固守南口,指示傅作义和刘汝明配合攻取张北;前项部署较为成功,后项计划未能实施。日军正面攻击南口未得逞后,乃从察北插入攻击张家口,截断平绥线。蒋介石乃实施三步计划,先是鼓励固守南口,接着指示反攻,继之部署撤退。蒋介石部署南口会战的战略意图是以空间换时间,以平绥线的作战牵制日军速沿平汉线、津浦线南下。尽管蒋介石未能调集充足的兵力,也未能解决指挥系统混乱、嫡系部队与杂牌部队之间矛盾等一系列问题,但是通过南口会战,华北抗日正面战场形成。  相似文献   

5.
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政府就将蒋介石的中国视为其远东地区的主要基地之一,因此,除了政治上设法将中国拉入大国阵营,军事上更是卖力地扶持蒋介石政权,甚至亲自出兵中国沿海一些要地,帮助国民党军队抢先接收日军投降、占领战略地区。赫尔利大使更是在1945年4月2日公开声明,美国只与蒋介石合作,并在经济、军事、政治上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中国国内战争爆发后,美国从各方面援助国民党,企图支持国民党从军事上“彻底解决共产党问题”。然而,当蒋介石面临军事上彻底失败、行将被逐出大陆的绝境时,美国并未将“大规模地…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初期,李宗仁指挥第五战区的中国军队进行震惊中外的台儿庄战役,阻击了沿津浦线南北对进的日军,并合击徐州之敌,于1938年4月上旬,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重大胜利。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主要是广大爱国官兵英勇奋战,流血牺牲和广大人民群众支援及八路军战略配合的结果。但也和李宗仁对战役的正确组织指挥和善于团结各军奋战分不开的。 1937年10月20日,李宗仁接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第五战区当时担负津浦线作战任务。由于上海会战紧张,李宗仁被蒋介石留在南京参与上海战事,直至11月中旬,上海沦陷后,才匆匆赴  相似文献   

7.
冯玉祥与察哈尔抗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大战后,冯玉祥多次联系旧部以东山再起,但始终未能如愿。1933年在察哈尔组织抗日同盟军是冯玉祥爱国思想的体现,同时也"颇有自谋之嫌",是其反蒋复出活动的继续。由于蒋介石的军事压力、同盟军的经济困境及内部矛盾等原因,同盟军很快陷入困境,冯玉祥抽身隐退,以保存实力,待机再起。抗日同盟军的崛起及其取得的胜利,打击了日本的侵华气焰和国民党当局的卖国行径,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忱,推动了北方各省乃至全国的抗日反蒋斗争,冯玉祥功不可没。在整个过程中,一直有中国共产党的参与。但是,不能人为拔高冯玉祥与中共合作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8.
山城堡战役与西安事变的爆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年11月21日至22日,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后,在甘肃环县以北山城堡地区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反击国民党军队追击围攻的战役,即闻名史册的山城堡战役。此役沉重地打击了蒋介石的反共嚣张气焰,稳定了西北的局势,促使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更加坚定了与我党联合抗日的决心,使他们与蒋介石集团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导致了西安事变的爆发,成为西安事变爆发的直接导火线。本文对山城堡战役与西安事变的爆发问题做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张殿兴 《中州学刊》2004,(2):113-116
在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和"廖案"发生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里,作为国民党新领袖和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与军事实力人物蒋介石尚能够密切配合,各扬其长.国民党"二大"之后,随着蒋介石在党内地位的升迁,其与汪精卫及苏联顾问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出来,加之国民党右派分子的从中挑拨和造谣,蒋在十分被动而又羽翼未丰的情况下,贸然制造了排挤汪精卫和打击共产党的"三·二○"事件.倘若苏联和共产国际能够采取正确的策略,给蒋介石以有力的回击,胜利者一定是左派.然而苏联使团和顾问对蒋采取妥协的方针.左派领袖汪精卫既不满蒋介石的飞扬跋扈,又缺乏与之抗争的勇气与实力,不得不忍气吞声,悄然出走.蒋汪的首次交锋以蒋介石胜利而告终.  相似文献   

10.
震惊中外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号称日本"皇军"中最优秀的坂垣、矶谷两师团之主力几乎被摧毁,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大大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鉴于台儿庄战役在国内外的影响,对其胜利的原因曾引起国内外众多知名人士和学者去分析、研究和探讨.在国民党方面最有权威性的说法莫过于李宗仁先生在《台儿庄之战》一文中总结的四点:(一)31军在津浦南段运用的得宜,使我在鲁南战场有从容部署的机会.(二)庞炳勋部与张自忠部密切合作下的临沂之捷,成为台儿庄胜利的先决条件.(三)违背统帅部的意旨,拒绝将长官部迁离徐州,有利于运动和指挥.(四)日军孤军深入,犯下了"骄兵必败"的大忌.以上各点,固然是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原因,但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台儿庄战役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国内一些作品中,也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八路军于1940年所进行的百团战役(即百团大战),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它有过各种评论(参见《彭德怀自述》第238—第242页)。一度说它是政治上的阶级投降主义,符合了蒋介石集团的利益;军事上是冒险主义,不惜血本同日本人拚命。在一个时期完全否认了它的重要意义。近年来,这种论断被否定了,重新肯定了百团大战的积极意义,赋予其一定的历史地位。但仍不放松批评,主要批评有三:其一,百团战役是出于对敌情判断错误和对蒋介石投降活动的疑惧而发动的,因而不合时宜;其二,是过早地暴露了自己的力量,以致招来了日军的疯狂报复,造成了1941、1942年的严重困难;  相似文献   

12.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南京局战斗在国民党的心脏地区,环境险恶,情况多变,但它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和周恩来卓越的贡献分不开的:一,对蒋介石集团破坏民主、坚持内战、独裁的反动政策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这种斗争体现了坚定的革命原则性和策略灵活性的统一;二,对美国的“扶蒋压共”、“扶蒋反共”的政策进行大胆的揭露和坚决的抵制,正确把握美蒋矛盾,运用“逼美压蒋”的办法,扩大美蒋矛盾,减少对中共的压力,  相似文献   

13.
刘维开 《晋阳学刊》2012,(2):92-101
1948年底,内战中不断失利,国民党高层都在酝酿撤出南京。此后,从南京到广州、重庆、成都,尽管大多数国民党高层人士主张在大陆坚持,但是,1949年底,蒋介石最终决定中枢迁台,其中原因,主要有蒋认为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基础较好,他的关键幕僚亦坚决赞成,以及金门战役的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14.
蒋介石辞办黄埔军校问题之考述曾成贵从某种意义上说,蒋介石是靠黄埔军校发家的。然而,在创办军校的过程中,他却借故辞职,拂袖而去。考述蒋的此番去就行藏,对于研究国民党政治力量的分化离合,对于研究蒋介石的政治思想和品格,都不无意义。1924年1月24日,蒋...  相似文献   

15.
冯玉祥和蒋介石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不仅有过密切合作,甚或还“义结金兰”。由于各自的政治目的不同,交往中有分歧,也有矛盾冲突。抗战爆发后,冯、蒋又一度合作。但蒋对冯的坚决抗日的态度进行多方排斥和打击.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对国人实行法西斯专政。现实使冯逐渐认清了蒋的本质,最后与之彻底决裂。冯玉祥迎着曙光走向新生的中国,名留青史;而蒋介石却被人民革命的巨浪抛向大海。  相似文献   

16.
武汉保卫战(又称武汉会战),是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为保卫华中重镇——武汉,与日本侵略军进行的一次重大战役。这是一场守土卫国、捍卫中华民族尊严的正义防御战;同时,又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上规模最大、动用兵力最多、会战时间最长、作战地域最广、日军损失最重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虽然由于国民党当局坚持片而抗战的路线和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而最终未能守住武汉,但它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消耗了日军大批有生力量,挫败了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一举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使中国的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过渡到战略相持阶段,对中华民族的自由与独立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中国抗战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远东战役本身即具独特性,而特殊研究环境下又使得某些观点与史实记述沉淀为经典话语,其中不乏错讹或不实之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疑误和辨析:苏、日中立条约保持到开战之际,苏联希图依赖远东战役有更大的收获;至1945年3月原关东军15个精锐师团全部调出,远东战役发起时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约51万人、70%师团为当年新编;苏军战绩为歼灭日军24万、受降日军44万;远东战役主战场的结束延迟到8月20日,未举行正式受降仪式.  相似文献   

18.
在1927年至1929年间,李济深的政治态度是稳固自己在广东的地位,实行"分治合作".据此,他先是欢迎汪精卫到广州,随即因为汪精卫集团企图驱逐他而竭力剔除该集团,为此调停蒋桂关系,支持蒋介石复职.蒋复职后,他力促"蒋桂相安,共同北伐".在蒋竭力取消政治分会时,他与桂系一道坚决反对.湖南事变发生后,他主张妥协解决,认识不到蒋已经决计对桂系动武,自信与蒋介石的关系可以调停.由于蒋辜负了他的信任,他对蒋的感情破裂,从此逐渐成为著名的民主主义者.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三五年春,红四方面军发动的强渡嘉陵江战役,在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是一次重要的战役。这次战役,打破了蒋介石企图发动“川陕会剿”,围歼红四方面军于川陕根据地内的妄想,牵制了四川军阀的部分实力,策应了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在川黔滇边境运动穿插,向金沙江挺进。渡江战役的胜利,表明了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在毛泽东同志军事思想指导下,英勇顽强,坚决奋战,对党和人民立下了不朽功勋;体现了川陕革命根据地人民在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支援红军,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对革命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渡江战役前后,国共两党除了在军事战场的对阵外,还在舆论宣传战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角逐.党中央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这场舆论宣传较量在整个战局中的重要地位,为此毛泽东亲自挂帅,围绕国民党"和谈"阴谋和帝国主义干涉展开激烈的舆论交锋.渡江战役的实践证明,这场舆论宣传之战,在打击敌人、配合军事行动、确保战役顺利进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