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殖民时期英属印度教派矛盾的加剧导致了穆斯林民族主义的兴起,巴基斯坦国家思想的提出是这场运动的产物。以阿赫默德汗的"穆斯林民族论"、伊克巴尔的"穆斯林国家论"和真纳的"两个民族、两个国家论"为思想基础和主要流派的"两个民族"理论是巴基斯坦立国运动的三大理论来源。作为英国落实"退出印度"政策的关键性步骤之一,《蒙巴顿方案》最终确认了成立巴基斯坦自治领的政治原则,"两个民族"理论实现了从早期穆斯林思想家的一种政治理想到建立穆斯林民族国家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15世纪末、16世纪初 ,随着通往印度洋的航线的开辟 ,西方殖民者相继东来 ,开始在东方建立殖民据点。葡萄牙成了第一个同中国建立直接关系的西欧国家  相似文献   

3.
据苏联《科学与生活》杂志1983年第4期报导,著名的印度考古学家弗·拉尔教授经过三十年时间的研究,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古代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不是神话传说,而是一个真实事件的叙述。  相似文献   

4.
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之比较研究黄增强公元1405至1433年,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1371—1433)率领庞大的远洋船队七次远航西洋,历经印度洋、波斯湾、红海和阿拉伯海沿岸,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遍访亚、非30余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不...  相似文献   

5.
从15世纪末起,西欧各国掀起了一个空前的远洋航行探险的热潮。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一批航海家在海上展开广泛的探险活动,使西欧通往印度、美洲的航路被开辟,第一次环球航行获得成功。此后三百年间,西欧的航海、探险、殖民扩张高潮迭起,经久不衰,形成了西欧社会一  相似文献   

6.
陈尚胜 《文史哲》2007,24(1):103-112
海外穆斯林商人与明朝前期(1368-1505)的海外交通政策曾相互影响。洪武时期,由于明太祖在海外交通政策上推行勘合制度,曾促使海外穆斯林商人借助官方使节的身份开展对华贸易活动;永乐时期,海外穆斯林商人则把明成祖的“通四夷”政策引向西洋(印度洋)地区,郑和正是凭借了海外穆斯林的商业网络而使下西洋活动获得成功;宣德以后,明朝停止主动派遣使节下西洋,海外华人穆斯林则在中外海上交往活动中扮演了主要角色。通过与海外穆斯林的交往,明朝社会也形成了一个诚信守规、扶贫济苦、清洁卫生的的伊斯兰文明观。  相似文献   

7.
印度洋地区是一条动荡之弧线,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在一起,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之地.同时,印度洋是重要的国际海上通道.因此,印度洋地区内外的行为体都想插足该地区事务.鉴于印度处于印度洋的独特位置,为维护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利益,印度组建蓝水海军,承担军事角色、外交角色、治安角色和仁爱角色.海军信奉海洋控制和海洋拒阻战略哲学.为此,印度加紧蓝水海军建设步伐.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影响中美印三国在印度洋上的海军关系.  相似文献   

8.
一八五七——五九年的印度大起义发生距今整整一百年了,这次起义在整个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它不仅使当时英国的殖民統治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且还大大地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繼續发展;由一八五七年所掀起的全民斗爭,在十九世紀后半期、本世紀初以及一九四六年的印度人民爭取解放的运动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會不断地获得更高和更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们都确认七下西洋、举世震惊的著名航海家郑和(公元1371—1433年,一说卒于1435年)是回族人,但关于他的宗教信仰,却存在种种说法。至今出版的一些书刊中,多有说他是佛教徒者;而且,在他的远航历程中,跟道教也有紧密联系。当然,亦有充分的资料反映他是穆斯林。郑和究竟信仰什么宗教,人们各执一端,结论互异,但又确实各有所本,言而有据,决非无稽之谈。因此,也就有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中亚是陆上丝路的中枢,印度洋则为海上丝路的中央地带。它通过红海、阿拉伯半岛、阿拉伯海沟通了地中海世界与印度之间的海上商路,《厄立特里亚航海记》反映的是公元1世纪以印度洋为中心的海上商业网络。印度洋上的东西方贸易早在公元前三千纪就已经开始,在波斯帝国和希腊化时期得到更大的发展。罗马帝国时期,由于对季风的成熟运用,人们能够从红海出发经过印度洋直航印度;同时造船业、航海技术与港口建设也有所进步,这些条件都大大推动了东西方物产的跨区域流通。从埃及到印度之间,事实上形成了一个物质文化双向"流动的世界",从而为海上丝路的全线贯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史学界长期流行的若干有关下西洋终止的传统观点存在问题。首先是海禁说不能成立,下西洋与明朝紧接着下颁的禁海令之间没有直接关连,朝贡贸易与海禁是明朝两种不同内涵的政策;其次下西洋有“充溢库市”的一面,耗费巨大乃至物力不支说是一种误解;最后下西洋终止有偶然因素和必然性,下西洋推动亚洲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改变,拉近了海外市场与中国的距离,从此中国不必舍近求远前往印度洋,终止与中国从先进到落后没有逻辑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印度作为近来逐渐崛起的两个发展中大国,虽然存在着许多相似的因素,但是两国的产业结构却存在着较大差异。中国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产业是制造业,而印度的主导产业是第三产业。借鉴印度的成功经验,中国应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积极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放宽对第三产业的管制、积极把外资引向服务业,从而加快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国的“和谐印度洋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以来,西方和印度媒体对我南海基地大加指责,炒作"中国挺进印度洋"的"珍珠链战略".面对如此严峻形势,有人提出:别国在印度洋能行,中国为何不行?从地缘政治角度分析,21世纪初大国角逐印度洋的形势呼唤中国尽快制定"和谐印度洋战略".中国急需制定相应的海洋战略和原则,正确处理和平与发展、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应继续韬光养晦,提倡"海陆和合"、文明联盟,重振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14.
郑和下西洋与亚洲国际贸易网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以前,15世纪初形成的亚洲国际贸易网,是当时世界上最稳定、也最为繁盛的国际贸易网之一。它的形成,与郑和下西洋密不可分。郑和使团是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贸易使团,远航持续近30年,开通了海道,完成了中国对外交往从陆路向海路的重大转折,将"和番"与"取宝"结合在一起,在给区域带来和平与秩序的同时,所到之地进行互惠互利贸易,也促使国际市场繁荣,推动商业贸易兴盛,导向区域经济发展。由此东西方商路大开。郑和下西洋后,民间私人海外贸易以及移民海外热潮兴起。一种以东方的航海模式、贸易模式和国际交往模式建构起来的亚洲国际贸易网,繁盛地存在了一个世纪,直至西方殖民势力东来才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5.
余建华 《社会科学》2007,(5):102-113
印度独立60年来的历史进程,就是追赶世界先进、实现现代化、建设繁荣昌盛新印度的大国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印度历届政府对过去的尼赫鲁强国战略进行了调整与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果。已是地区大国的印度成为未来的世界大国,既有各方面的客观基础和有利条件,也面临诸多不容低估的阻碍和制约因素。中印两国在睦邻合作中共同探索大国崛起的新道路、新模式,既是对世界和平、发展与稳定的重要贡献,也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胡娟 《学术探索》2014,(6):26-31
印度洋地区已经成为关乎中国经济安全、能源安全、海外贸易通道安全等诸多重大战略利益的核心地区。伴随着印度洋战略地位的提升和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战略利益将同步上升,如何维护和实现中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已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利用SWOT分析法对中国实现在印度洋地区诸多利益诉求的优势、劣势和机会与威胁进行综合研究,以图分析、总结出中国实现和维护在该地区利益诉求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印度妇女是世界上最为悲惨的妇女,森严的封建礼法制度规定她们处于无权地位———从人格到经济上都得不到独立;而印度特有的封建产物———种姓制度又给她们牢牢地加缚了一条锁链  相似文献   

18.
印度传统文化特征论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印度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厚,受地理环境、宗教传统、种姓制度、村社结构、语言断裂等影响,形成了多元复杂性、浓厚宗教性、极大包容性等特征.我们对印度传统文化的定位及其特征的论述,力图探索印度文化对印度社会进步、人的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印度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高度的精神化和宗教化,主张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与统一。本文认为,印度文化的宗教性或宗教性的印度文化堪称是印度人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就更不用说这正是印度文化的独具特色之处了。  相似文献   

20.
印度的政治制度虽脱胎于英国,但和英国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印度的政治制度是带有中央集权制特点的联邦制,实行的是议会民主制、多党制及议会选举等。印度实行议会民主制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议会民主制对其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印度政治制度特点的阐述,特别是印度实行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的利弊剖析,得出两点重要启示:政治制度的选择必须立足本国国情,政治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