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重新划分的安徽四大经济区域为考察的地理单元,采用可分解的Theil指数定量评价了1996—2011年四大经济区域间以及区域内的经济差异演变过程。研究发现:安徽区域经济差异一直呈现逐步扩大趋势,其中区域内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度平均达66%以上。从区域间差异来看,皖江经济区对安徽区域经济差异贡献最大,皖北经济区则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反而降低了安徽区域经济不平衡性;从区域内差异来看,皖中经济区各市经济水平高低不一,区域内经济差异较大,而皖南区域发展相对均衡。反映区域经济分离状况的Separation指数也表明安徽区域经济分离趋异明显,空间极化也越来越强。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促进安徽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文盲率与经济及教育发展水平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西部经济及教育发展水平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西部文盲率高于中部和东部地区;三个地区文盲率与经济及教育发展水平呈明显的负相关;三个地区文盲率与经济及教育发展水平都是二阶单整序列,并且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文盲率与经济及教育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
安徽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生共振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喜梅 《江淮论坛》2010,(4):160-162,155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化的普遍存在,使得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的高职教育呈现出区域化特征,而如何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安徽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互生共振关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发展高职教育,以实现与安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构建和谐安徽、推进科学发展、加快崛起进程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安徽是农业大省,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县域,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全省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本文通过对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研究,进而对安徽县域进行梯度划分,研究安徽县域经济差异状况及成因,剖析安徽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指标、Bank指标作为衡量金融发展指标以及Depth指标作为衡量经济中金融中介发展规模的指标,运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因果检验等计量经济方法,通过分析GDP指标与Bank指标、以及GDP指标与Depth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结合安徽省的实际情况对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安徽金融资源对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支持作用,安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6.
1992年,亚欧大陆桥将投入正式运行。因此,探讨大陆桥对安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就显得十分必要。大陆桥对安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影响首先,有利于发挥地缘优势。大陆桥从安徽北部穿越而过,与省内3.87万公里的铁路、公路和内河航道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使得安徽入东海下南洋,有长江黄金水道,出  相似文献   

7.
本世纪最后5年和下世纪最初1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也是安徽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为关键的时期。当前,摆在安徽6000万人民面前的首要课题,就是如何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实施中共安徽省委六届二次全会作出的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在未来15年里,赶超国民生产总值全国人均水平的战略决策,由此脐身全国先进省份行列,使安徽以崭新的形象屹立于21世纪的中国。一、实施赶超战略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所谓赶超战略,主要是基于安徽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要求,由1995年IO月召开…  相似文献   

8.
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与安徽实现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三角地区相关产业向周边省份梯度转移,是其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内生需求。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对于安徽经济意味着巨大的发展机会,有助于弥补发展资金不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地区社会就业,是安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助力。但这其中也蕴含着潜在的经济风险,不加选择的盲目承接,不仅会削弱安徽未来经济进一步提升的潜力,甚至会使安徽在泛长三角的分工中长期处于依附和从属地位。因此,安徽在大力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应当有所选择,并在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系统风险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9.
以80年代的发展为基础,安徽目前已开始迈向工业化中期:经济加速度增长,经济规模大幅度扩张,经济与社会结构处于剧烈变化之中。种种迹象表明,安徽经济已经开始“起飞”。从现在起至2010年,安徽经济将实现跨世纪的新飞跃。根据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如果能保持改革与发展的旺盛势头,那么,到本世纪末,安徽将实现“小康”,到2010年将有可能基本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与市场化。可以说,今后二十年将是安徽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发展时期。根据对形势与任务的分析,我们认为,我省“九五”规划的思路应特别重视以下四个问题:(一)以改革为…  相似文献   

10.
安徽中小企业发展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中小企业创造的产值占全省GDP的40%以上,但由于缺乏创业精神和融资渠道,其发展规模偏小,结构层次落后,竞争能力不强,与发达省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为此,必须积极探索发展安徽中小企业的新思维和新途径,着力发展民营经济、特色经济、配套经济、园区经济等.  相似文献   

11.
“九五”──2010年安徽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与战略选择许昌明,周云峰今后的15年是安徽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要实现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目标,进而到2010年发展到相对富裕水平,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抓住重点、优化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的当今时代。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区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胡锦涛总书记于2008年1月11日至14日莅临安徽视察时,针对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快速发展的大势,提出安徽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3.
安徽位于我国华东腹地,襟江带淮,西承中原,东附沿海。安徽的历史源远流长,上溯五十万年,人类的祖先“和县猿人”已生活在江淮丘陵,在原始社会之初,淮河流域已进入农业开发阶段了。自秦汉以降,安徽的经济开发,由此向南推进,经济重心亦逐渐南移。安徽地势扼要,是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冲,自秦汉以来,是历代封建大一统王朝政治统治的腹地。安徽的地理位置,安徽的历史发展,制约着安徽古代城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1989,(4)
安徽农村率先实行生产责任制,改变了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格局。十年来,总的来说基本完成由贫困到温饱的发展,即将迈向小康。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线索,考察了安徽农村经济发展进而研究经济的起飞问题。此文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作为利益经济、开放经济、能力经济正给中国村落社会带来巨大的震荡。为探求安徽社会整体低度发展的原因,寻求提升社会发展水平的应对之策,我们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在市场经济的视域内对安徽村落社会的政治文化价值观、政治意识形态、公民政治意识和政治心理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推动安徽村落社会政治文化建设进而提升安徽社会整体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6.
安徽17市工业化进程测度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芮宏 《江淮论坛》2009,(1):44-50
评价安徽17个省辖市工业进程,认识安徽工业化的特征,无疑是理解安徽经济内涵的核心要求。本文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等多方面对安徽省17个省辖市的工业化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本文基于经典工业化理论选定了地区工业化综合评价体系的构成指标和相应的标志值,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采用最新的统计数据测算出各市工业化水平。本文的基本结论是:2007年安徽工业化进程的地区结构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型,有向橄榄型结构演变的趋势;1998年到2007年的10年中,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加速工业化阶段,但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工业化差距在不断拉大。  相似文献   

17.
安徽区域文化中心的变迁是经济、政治、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区域文化只有在与经济、政治、教育协调发展中才能走向繁荣。经济模式的发展对区域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把握文化的发展方向,是繁荣区域文化的政治保证;教育则是繁荣区域文化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8.
安徽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应当包括经济发展的空间定向。即在我国现有区域格局中,安徽主要应当朝着哪个方向发展?我的回答是:面向沿海,面向东方。一、加强与沿海特别是沪苏浙的经济联系,是安徽发展的主要方向。首先,安徽的区位优势是沿江近海。在我国中西部各省、市、区中,安徽离沿海最近。而且安徽与东部沿海之间,基本是平原相连,江河相通,铁路、公路干线相接,没有什么天然阻隔。加上安徽经济与沿海地区的互补性较强,所以历来经济联系相当密切。其次从历史上看,加强与沿海的联系,就能有力地促进安徽经济的发展。例如,1876年…  相似文献   

19.
西藏的落后,首先表现为人力资源的落后.教育水平低下,从而影响到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制约着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必须从教育入手,解决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西藏人力资源总体质量,确保西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相似文献   

20.
适度生育水平是在适度人口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人口现实国情和发展趋势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也是微观和宏观领域均需追求的理想生育状态。推进实现适度生育水平是我国在人口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背景下贯彻落实生育新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长期保持人力资源优势的前提条件。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生育政策调整文件精神,确定科学的人口发展观和适度生育新观念,构建与生育新政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适度生育水平,是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