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差序格局”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其实质是家庭本位主义,“差序格局”的社会必然是“礼治”的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差序格局”从“农村版”走向“城市版”,“差序格局”的内涵在丰富,边界在扩大。  相似文献   

2.
费孝通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理论,马元驹教授在差序格局理论的基础上阐明了"差序信息"的概念.本文旨在分析差序信息现象给广大投资者造成的危害以及形成的原因,杜绝内幕交易,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维护资本市场的和谐、稳定与繁荣.  相似文献   

3.
"差序格局"的拓展性理解——行动单位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已经成为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经典表述,成为描述"乡土本色"的关键词。但是,随着中国乡村社会的转型,差序格局所表述的对象已经发生了改变,由此,对差序格局进行再解释,也就成为中国社会学界的一大关注点。学界所希望的理想结果在于,通过对差序格局的再解释,重新认识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并在此过程中,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普世意义的概念。在这一努力过程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关系等视角,在对差序格局的重新理解上,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毋庸置疑,这些理解,未能在理解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与力图使差序格局概念的"普世化"之间,形成一个有效的研究路径,远没有达到把握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目的,差序格局的内涵还可以进一步挖掘,从而使之成为具有足够强的解释力的普世性的概念。这三篇论文在领会差序格局概念的内涵基础上,结合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深度理解,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这个研究路径出发,对差序格局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理解。以行动单位的视角来理解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区域差异,不仅继承了差序格局所内含的中西社会结构比较的视野,而且,更进一步,从"乡土中国"时代的中西比较进入了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区域差异比较;行动单位的视角,不仅打破了对差序格局概念下的乡土中国的想像,而且,还在村庄研究的论域中,结合了村庄结构与村庄关系的分析;而对于鲁西南小亲族主导型村庄的个案素描,则是对行动单位这一分析框架的具体展示,并揭示出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4.
作为传统乡土中国主要社会结构的"差序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民合作的差序性与特殊性.社会结构的转型使得差序格局理性化,这扩大了农民合作的对象范围,却没有改变农民合作的"中国特色".随着市场经济的继续深化,差序格局将趋消解,中国农民合作的形态也应该从传统向现代转变.  相似文献   

5.
从发生学和历史社会学角度看,"差序格局"是建立在东西方社会结构比较上的理想类型,是一个有"灵"的结构人类学概念。它揭示了中国人的群体结构特征,目的是说明中国人的"私德"具有正当性。"差序格局"体现的是儒家"礼"的社会观,反映出社会准则实为血缘伦常。与其相关联的社会制度是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家族制和科举制;"团体格局"则反映出社会准则成为家庭伦常,与其相关联的制度是渊源于古希腊、罗马的城邦自治制度和法权制度。  相似文献   

6.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这一极具中国本土化特色的概念高度凝练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与人际交往的特征。至今,"差序格局"思想内涵依然具有极强的学术生命力和现实解释力。本文梳理了当前学者们对费孝通这一学术思想的研究状况,并提出了可拓展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7.
费孝通在研究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关系时,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概念,认为血缘关系是联结乡土社会关系的纽带。通过文献考察及田野调查,北方农村社会关系仍然处于差序格局框架下,但是,姻亲关系取代血缘关系居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主导地位。姻亲关系是血缘关系的拓展,是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社会关系范围的扩大与内涵的变化,表明目前农村社会仍然处于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的商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所描绘的乡土中国的社会机构状况和人际关系特征,是一组以“己”为中心的同心圆结构.与西方的“团体格局”区别主要体现在自我主义与个体主义的道德基础、儒家伦理与基督教的文化基础、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的价值基础三个方面.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的“差序格局”,突出血缘和地缘在社会关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差序格局”是与现代社会的理性原则相悖的,对我国的经济领域、人际关系、政治领域和法制建设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力,成为中国现代化前行的障碍.  相似文献   

9.
差序格局一种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分层结构和人际关系特质的概念,至今仍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域之一.费孝通先生提出这一概念后,学术界将其与当前中国农村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有机契合,考量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独特的表征.作为问题域的研究,我们试图从非理性化和理性化两个维度,论述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的非理性特征,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和基层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历程,论证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差序格局的理性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描述了中国社会"波纹型"的结构特征和中国人"自我主义"的行为特征,对于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的特质与中国人的性格很有启发。但是,费孝通先生认为差序格局仅按照亲疏远近有别的血缘关系形成,也留下了理论上的难题:一是无法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没有形成普遍的封闭型家族结构,而是"以己为中心"既可扩散又可收缩的差序格局?二是按照血缘关系亲者恒亲、疏者恒疏的特性,差序格局内位于中心点的"己"与外围圈层上各人之间的亲疏远近距离必然是固定的,而这与实际状况明显不符。为回答这两个问题,本文提出:差序格局是在权力、利益、亲情三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们既按照亲情形成差序格局,也按照权力和利益结成各种"小圈子"。它们之间既有区别,相互矛盾、冲突,又有共同性而交叠嵌合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融汇状态,为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诸领域提供了共同的内在格局和微观运行机制,也将各领域联结起来,使公域和私域、国家与社会、利益交换与亲情往来难以分开,成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解读,提出差序格局本是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的基本特征,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对他人的仁爱也是有限的,并且都是基于交换的原则,以自己的安全庇护为最终目的,费孝通提出中国社会属于差序格局,乃因为中国社会长期处于上面的特定阶段.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能够为个人提供安全庇护的他人或组织在不断变化,差序格局也必然发生变化.中国当前的急剧社会变迁,对差序格局的冲击更是显著,虽然有其积极的意义,同时也导致个人与国家之间缺乏必要的缓冲和社会联系,社会建设必须考虑如何填补这一空缺.  相似文献   

12.
差序格局,是对中国乡土社会人情结构的一个经典的理论探讨。然而在当今压缩现代性的社会背景之下,人情实践背后的结构性原则可能比差序格局的表述更为复杂。通过一个宗族性村落中人情实践的个例,可从人情建构的认同单位和行动逻辑两个方面,重新解读差序格局,进一步审视当代乡土社会中人情关系的新模式。一方面,差序格局的认同单位是具有伸缩性的自我,而当下北头村的人情认同单位则是具有明确结构性界限的"核心化家庭"。后者在己身、家庭和家族之间划定了相对明确的界限,既将家庭的独立地位从单系的家族脉络中突显出来,也是对"私我"的超越。另一方面,差序格局强调"人伦"的行动逻辑,人情关系在伦理本位的约束下表现为义务性和无选择性。而在当今的北头村,人情关系表现出松绑的趋势。通过均衡回报和人情冷冻的原则,实现了人情从义务性关系向选择性关系的质变。  相似文献   

13.
差序格局在社会变革中的变化——以江西安义古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差序格局是著名社会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运用结构主义研究乡土中国时提出的.它为人们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家庭和社会关系结构提供了理论框架.后来,在时代变化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差序格局发生了变化,逐渐瓦解.本文以江西安义古村为例,分析差序格局在最近30多年的社会转型时期变化的情况和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及其未来的走向.  相似文献   

14.
监察院是南京国民政府的最高监察机关,是法治的实施机关。本文以监察院弹劾权行使的情况和监察院"打虎"失败的案例,探讨国民党统治下的法治困境。从差序格局的社会生态出发,阐述其差序有别的私伦理、"情大于法"和"关系"原则与法治所蕴含的公共、理性、平等、公正精神的根本冲突,以及对监察院监察实践的影响:执法者因私废法,"不打老虎,专打苍蝇";违法者因情违法、恃情违法,凭借"关系"逃脱法律惩戒,令监察院"打虎不成"。  相似文献   

15.
在理解"差序格局"概念时,除了"结构视角"还需要"行动视角"。"推"为理解差序格局背后的行动逻辑提供了一个切入点。在儒家社会思想的视野中,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是"推"的人性基础;亲亲与尊尊是"推"的基本人伦依据;能近取譬是"推"的日常路径;由己及人"推"而展开的群己关系形成具有独特文明内涵的差序格局。"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涵,运用的关键在于:对生活世界的浸淫与体会、社会圈子"中心"的确定,以及关系链条的梳理。对社会学研究而言,关于"推"的理论和方法论思考具有"明伦"和"自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差序格局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已经成为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经典表述,成为描述"乡土本色"的关键词。但是,随着中国乡村社会的转型,差序格局所表述的对象已经发生了改变,由此,对差序格局进行再解释,也就成为中国社会学界的一大关注点。学界所希望的理想结果在于,通过对差序格局的再解释,重新认识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并在此过程中,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普世意义的概念。在这一努力过程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关系等视角,在对差序格局的重新理解上,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毋庸置疑,这些理解,未能在理解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与力图使差序格局概念的"普世化"之间,形成一个有效的研究路径,远没有达到把握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目的,差序格局的内涵还可以进一步挖掘,从而使之成为具有足够强的解释力的普世性的概念。这三篇论文在领会差序格局概念的内涵基础上,结合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深度理解,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这个研究路径出发,对差序格局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理解。以行动单位的视角来理解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区域差异,不仅继承了差序格局所内含的中西社会结构比较的视野,而且,更进一步,从"乡土中国"时代的中西比较进入了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区域差异比较;行动单位的视角,不仅打破了对差序格局概念下的乡土中国的想像,而且,还在村庄研究的论域中,结合了村庄结构与村庄关系的分析;而对于鲁西南小亲族主导型村庄的个案素描,则是对行动单位这一分析框架的具体展示,并揭示出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17.
差序格局下,广大民众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强,政府在社会中起巨大作用,从而使得政府机构比较庞大;差序格局不利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差序格局下容易形成裙带关系、腐败现象.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使政府与社会、个人的权力关系得以重构;市场经济的实行,使我国基层社会家族制度中长期存在的“人对人的依赖关系”解体,造就出具有“独立性”的人;构建法治社会,为社会团体的出现创造了法治条件;实行市场经济,使社会异质性成分增加.  相似文献   

18.
社会变迁视野中的差序格局与农民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传统乡土中国主要社会结构的“差序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民合作的差序性与特殊性。社会结构的转型使得差序格局理性化,这扩大了农民合作的对象范围,却没有改变农民合作的“中国特色“。随着市场经济的继续深化,差序格局将趋消解,中国农民合作的形态也应该从传统向现代转变。  相似文献   

19.
差序格局作为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分层结构和人际关系特质的概念,至今仍有深刻的理论意义,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域之一。费孝通先生提出这一概念后,学术界将这一概念与当前中国农村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结合起来,考察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独特表现形式。作为问题域的研究,我们试图从非理性化和理性化两个维度,论述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的非理性特征,并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和基层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历程,论述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差序格局的理性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论差序格局     
本文从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开始,指出他是在生活和文化这两个层次上论述了差序格局,但他对生活层次差序格局的描述过于简单,致使他的论述缺乏一个牢固的基础。因此,本文依据作者的乡土生活经验对生活层次的差序格局进行了更具体深入的描述,描述了它的结构、具体运作过程、运作原则并分析了它的功能,在此基础上也重新分析了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区别,从而扩展更新了费孝通的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