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王弼与海德格尔这两个遥不相及的大哲学家,却都对“无”有着特殊的体悟。本文通过他们对“沉沦”的关切,来分析王弼与海氏“无”思想的契合之处以及“无”为他们所带来的超越与自由。  相似文献   

2.
诗学作为海德格尔思想中的重要一维,通过“真理-艺术家-艺术作品”结构向“神圣-诗人-诗”结构的转渡,彰显出海氏思想运演的同一性与差异性。探寻海氏诗学思想之转渡,旨在把握海氏思想发展变化的内在路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诗学理论的学科僵化性,从而进一步开启诗学研究的它者之途。  相似文献   

3.
对比中国哲学家庄子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生死观,可以彰显两位大哲的思想差异。对于生,庄子的态度是“形之委蛇,心之逍遥”;而海氏则是积极的,努力去寻找人类的诗意家园。对于死,庄子以为依乎天道,顺其自然,是洒脱的;而海氏的向死存在,则是凝重的,有责任的。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意义上的思想(Thinking)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思维或意识活动,而最“存在之思(ThinkingofBeing)”。依海氏本人的阐明,存在之思包含如下两个基本意思;一是指以存在为主题的思,或思想存在之真理的思。二是指思想在本性上归属于存在,即是说,思想的本源是存在。同他对传统西方省学的总结性批判以及他对整个西方文明的剖析相联系,存在之思可视为海氏改造哲学的理想和倡导在西方文明内部实行一次转向的一个指标。六十年代,他把思存在之真理直接表达为“思想的任务”。而关于思想本性的悟解,他则从思维活动的“发生学”角…  相似文献   

5.
总体而言,王船山政治思想研究可以“四种范式、三大困境”来概括。所谓四种范式是指王船山政治思想研究的四种基本形式:理学研究范式、民族主义研究范式、“两军对垒”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三大困境是指王船山政治思想研究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一、诠释进路上,内在诠释与外在诠释各执一端的尴尬;二、诠释程度上,不足诠释与过度诠释的二难;三、诠释方法上,“反向格义”导致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Bilski 案否定了对商业方法专利的全类别排除,并拒绝将“机器或转变测试法”作为判断“何谓方法”的唯一测试法,显现出专利适格性问题上“明线规则”的弱化,有利于对发明实质的关注,避免被不当规避,同时对新技术的发展更具包容性。Bilski 案后,CAFC 通过系列商业方法专利适格性判例阐释了禁止“先占抽象概念”的标准:“完全由人的思维执行的方法”属于不可专利的抽象概念;未对抽象概念进行“有意义的限制”不可专利;“抽象概念的实际应用”属于专利适格标的;商业方法实施“装置”、“系统”发明同样可能属于“抽象概念”等。这些更灵活务实的适格性审查规则,以及旨在提高商业方法专利质量的各项行政程序的实施,将令商业方法专利呈现更积极有序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论韩非与荀子无思想承传关系张涅一般认为,韩非曾师承荀子。所据史料是《史记·韩非列传》的记载:“与李斯俱事荀卿。”不少学者还对两者的思想作这样的逻辑联系:荀子由儒家迈向法家,韩非承之集法家大成;荀子思想的核心是“性恶”,韩非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御臣之术...  相似文献   

8.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该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应对教学环节进行深入改革,实施三个“双结合”,即教学内容“双结合”:稳定内容与流动内容相结合、系统内容与分散内容相结合;教学模式“双结合”:包班上课与轮流讲座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考核方法“双结合”: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考查知识与考查能力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谈“宁可”     
初中语文第四册附录《语法简表》(四)介绍了复习的主要类型。其中“选择复句”一栏,列举了常用关联词语“宁可……,也……”和“要么……,要么……”。这是没有错的。但我觉得“简表”列举的内容应当是最有代表性的,“宁可……,也……”的格式不及“宁可……,也不……”的格式典型。其实,这里关键的连词“宁可”。它用于选择句中有种种情况,可与一些词语构成选择关系,表现说话人的不同意图。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事情都是尚未实现,正待研究并须作出抉择的;二是通过比较利害得失,选取其中之一的方式;三是选取的一个方面,大都…  相似文献   

10.
陈良运 《湖南社会科学》2008,(4):I0001-I0001
从事学术研究日久,我愈益诚服章学诚《文史通义·答客问》中两句名言:“高明者多独断之学,沉潜者尚考索之功;天下学术,不能不具此二途。”“考索”与“独断”是两种不同的治学态度与方法,一个学者须同时具备且娴熟地运用,方可“以之推代而成岁功”。作为学者的品格素质,先能“沉潜”然后方能“高明”,  相似文献   

11.
“精神”是西方思想与哲学的一个基本语词。海德格尔在其思想历程中对精神进行了多重解构。在《存在与时间》中,海氏一方面避免使用传统的精神概念,另一方面又对它进行改写,并用改写后的精神指引Dasein的实际生存活动或时间性。在《校长就职演说》和《形而上学导论》中,海氏则视精神为世界和历史的本原,并据此提出了他对于世界和历史的理解。德里达在其《论精神———海德格尔与问题》中对海氏整个的精神之思进行了梳理和解构。本文即是试图在德里达有关工作的基础上对海氏的上述思想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30年来有关文学“批评方法”的论述,主要集中为两个“甄别”和一个“评介”,即对于方法与“方法论”的甄别,对于哲学方法、逻辑方法、具体学科方法三个层级的甄别;以及对于各种批评流派和批评方法的介绍和评说。“方法的自觉”,就是强调从社会实际和文学创作实际出发,把三个层级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到批评实践中的自觉。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科方法是逻辑方法的横向维度,逻辑方法是学科方法的纵向维度,当文学批评以关注民生、社会进步为己任时,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就一定是学科方法和逻辑方法不能脱离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3.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领会其中的方法论思想,切实改进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证。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是做好各项实际工作的现实需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反对因循守旧;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密切联系群众,反对脱离群众;坚持全面性,反对片面性;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反对简单化、绝对化。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树立正确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的关键: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干部;教育监督干部自觉加强党性锻炼,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进一步改进干部选拔管理工作;坚持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语言学转向”(thelinguis-ticturn)这一术语主要是用来描述本世纪初以来的分析哲学运动,而海德格尔本人并没有明确表达出他的哲学的某种“语言学转向”,但若深入海氏的整个哲学思想,却不难发现一条“语言学转向”的线索。海氏在其哲学...  相似文献   

15.
王晋生 《东岳论丛》2000,21(3):106-109
海德格尔十分重视对真理问题的研究,因为真理问题与他的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问题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他关于真理的基本思想是:真理即解蔽-无蔽。海氏的真理观与西方传统真理观迥然相异。其深邃思想对人们思考真理问题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早期弗莱堡讲座是海德格尔前期哲学的真正起点。海德格尔这个时期思想的基本要素和构成方向是现象学与解释学。海氏以“现象学的解构”对胡塞尔的现象学作了解释学的改造,同时又以集中表现为“形式指示”的象学方方法对狄尔泰的生命哲学和解释学作了现象学的改造,从而使现象学和解释学在相互交织中获得了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徐英瑾 《中国学术》2004,5(1):310-324
不少人提起维特根斯坦,只会想起两本书:一本是其早年作品《逻辑哲学论》(以下简称TLP),一本是其晚年作品《哲学研究》(以下简称PU)。通过对于这两本书的解读,我们在传统上都习惯于将维氏的思想分成两个时期:以TLP代表的“维特根斯坦I”与以PU代表的“维特根斯坦Ⅱ”。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那些TLP与PU以外的大量维氏遗稿(特别是他在思想转型期留下的思想材料)却在维特根斯坦研究中长期处于十分边缘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李玉宝 《兰州学刊》2008,(9):183-186
胡适是实用主义思想的忠实鼓吹者,他在小说考证中的实用主义思想表现有三:一、自觉的以小说考证为契机,意在给文人学者一把治学之门的万能钥匙;二、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助推发力、摇旗呐喊,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民族觉醒;三、在语言文字的“破旧立新”上以白话代文言,也是胡适实用主义思想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9.
任何理论都是通过一些特有的基本范畴结构而成的。把握了这些范畴及其结构,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把握了这个理论。其他理论如此,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也是如此。但是迄今为止,对于海氏体系包括哪些基本范畴,其结构如何,认识却未能统一。本文想就此作些初步探讨,以就正于方家、同仁。“无根’与“有根”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指出:“存在”的问题自古希腊柏拉图以来就无人真懂,甚至没有人真正思考过。全部酉方哲学史都把“存在”的问题作为“存在者”的问题处理,从而导致“存在”的失落或遗忘。而在海氏看来,“存在者”是由于存在…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的存在思想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人们就对它众说不一,可见,海氏思想对现代西方思想的影响何其深。本文立足于自己的独立思考,提出“意味”说,从另一视阈来理解存在主义。“存在者”并非主体的唯一指向,它有一个更广泛的“意味”背景。只有在意味背景中展开对“存在者”的讨论,它的生命才更有活力,也只有在意味这种新的场域内,“存在”“此在”才可以澄明。其中这个“意味”不是死板的背景,而是一种不自觉的生活,在知觉中意味着,在意味中知觉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