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以独到的视野,揭示了当代社会的产品或服务消费背后蕴藏着的深层次"符号"消费,符号消费主宰当代社会一切基本风貌及其发展走向,切入当下人生活的现实境况;在现代资本主义消费社会,人的解放和人类的解放必须通过"象征交换"的方式对大众文化进行解码来代替建立在符号控制中的现代性生产体系,从而终结符号消费社会的统治;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分析,扩展和深化了人们对于资本本性的认识,揭示了资本文明在当代发展的内在机制,为我们分析人类当前的生存境遇和探索摆脱符号操控而获得自由的解放方式提供了新角度,但鲍德里亚只是在理论内部维持着一种彻底性,是对超越符号消费社会的一种空洞的呐喊。  相似文献   

2.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里向我们描述了一个超越于物之上的符号社会,深刻剖析和揭示了这种由符号建构起来的消费文化体系的内在运行机制及其意识形态功能.透过符号的神奇功能,我们看到了潜藏在消费文化体系背后的资本这只无形之手.它利用市场经济原则将符号播撒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到人的无意识深处,从而达到对社会的全面控制.  相似文献   

3.
付茜茜 《天府新论》2020,(6):135-144
伴随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甚至话语体系等都不断被技术重构。在网络文化空间中,“人设”一词成为近年来较为热门的典型网络词汇,作为一种被设定的概念化符号形象,它通过特定人物的媒介展演而吸引不同的受众群体,在无形中进入大众消费端,进而转化为符号资本与经济价值。网络“人设”符号的出现,是数字经济时代符号消费产业对于网络文化环境强有力的适应和经营。作为一种新的网络文化症候,它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鲜明特征,“人设”符号消费虽鲜明体现于精神层面,却能在资本市场和受众市场形成强大力量。本文将对网络“人设”从概念到符号资本的媒介建构过程进行深入阐释,通过对“人设”符号的理论阐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下网络文化症候、媒介舆论环境与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4.
胡娜 《兰州学刊》2008,1(5):174-177
当代世界,消费主义漫漶于全球。在广告、媒体、信息工业及数字化、图像化消费兴起的时代,人们不但消费物质产品,更多地是消费类像,消费符号。商品的价值已不再是商品本身是否能满足人的基本需要或物质性的交换价值,而在于可以不断消费的符号价值。当代符号经济正是在融合了符号消费的种种特征,并在将其体系化的基础上,建构的一个包含“体验”、“融合”“创新”、“品牌”等当代社会所认可的多种价值形式的符号世界,并努力朝向一个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化运作的过程发展。  相似文献   

5.
资本权力的阐释和批判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内核。资本何以具有权力?这个问题是资本权力解构的出发点。学界的主流范式是,从“劳动逻辑”出发,以异化劳动和剩余价值的视角诠释资本权力的生发原理,却忽略了“消费逻辑”在资本权力上位过程中的贡献。消费以异化消费的方式参与资本对权力的攫取,通过对需要的控制、对剩余价值的榨取、对社会阶级划分标准的重建,消费社会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资本权力创生机制。在消费社会中,人异化为数据,由被动接受剥削转变为主动接受剥削,资本权力以这种新方式操控人。以劳动代替消费作为人们获取需要满足的手段,是消解资本权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资本主义进入到发达工业社会,其资本运作重心由经济领域向日常生活领域偏移,消费文化掀起了新的变革,符号消费横空出世。媒介文化是后工业社会技术与资本合作成功的产物,亦是资本操作的平台,而符号消费则是文化参与经济成功实践的果实。符号消费是现代性带来的产物,而现代性的命运与资本逻辑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对符号消费进行批判的理论依据就是对现代性的批判,进一步说就是对资本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赵垒 《兰州学刊》2014,(3):176-180
消费文化是指产生于消费社会的文化,它是伴随着消费社会的兴起而产生的,具有商品性、时尚性、短时性、符号性和大众立场等特征。作为体现消费文化重要表征之一的当代中国流行歌曲也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消费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商业运作机制下的消费商品特征,即娱乐性、流行性、时尚性以及大众立场下的非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倾向。在消费文化环境中,当代中国流行歌曲的发展如何适应当代文化的需要,在消费时代如何提升自身的艺术品位,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淑梅 《北方论丛》2007,42(2):137-140
消费和生产是直接同一的,在本质上是“人的实现或现实”。然而,在消费社会,消费的功能由追求消费品使用价值的实现阶段进入到追求其符号价值实现的异化阶段。异化消费直接导致了以幸福感降低和价值虚无主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人的生命符号化现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消费社会在当代中国已初现端倪,审慎思考西方消费社会的现实,积极探索克服异化消费的有效途径,是当代中国人的理性所为。  相似文献   

9.
符号经济是当代消费社会的特有现象。所谓符号经济是指商品作为符号的价值上升,以至于超过了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经济活动围绕着商品的符号价值展开,引导与欲望的合谋造就了一个由符号构成的消费神话。本文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度分析,考察当代消费神话的形成机制和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日常生活表现出的诸种特征是人的理性意识与非理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机制的现代转型,日常生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现代社会,消费活动异常活跃,同时消费逐渐从实体性意义中解放出来,一种能标示主体身份、地位的符号性意义被发掘。消费意义的这种转变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并形成一种符号消费的观念,即将商品的符号意义作为进行现实消费的重要动因。此外,形成符号消费观念的过程表现为在人脑中自然形成的无意识过程,这与消费社会中流行的意识形态具有内在关联。在当代中国,符号消费观念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这对发展经济是有帮助的,但也要避免形成一种以过度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消费主义观念。  相似文献   

11.
当代产品的符号化是消费社会产品的基本特征,它表现为当代产品的消费主要不是对物的消费,不是对产品实用功能的消费,而是对产品符号价值的消费,通过对产品的使用而显示社会区分与联系是产品符号价值的重要内涵.产品的符号化是当代消费文化的一种表现,消费文化鼓励以"非效用性"的态度对待消费产品,将产品的符号价值视为产品的主要价值.当代产品的符号化具体表现在产品作为等级符号、个性符号和时尚符号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奢侈品牌具有产业优势和文化传统优势,其塑造的品牌文化具有符号光环的效应,正迎合了转型期中国社会追求财富和地位的社会目标,促成了新的时髦社会风尚,并引发了国内服饰工业体系和消费者的追随。奢侈品跨国资本集团以价格策略、产品策略、启蒙策略影响着年轻人的时尚观念和消费习惯;而在中国市场的特殊情境下,年轻人对于真假名牌符号的消费实践也呈现出阶层性的内部分化,表现为多重消费策略的使用。奢侈品风潮造成的符号压力使"80后"群体在消费生活中遭遇纠结与焦虑,不得不面对贫富差距带来的心理冲突。商业化策略的强大影响、资本对时尚启蒙的渗透、传统文化断裂和文化符号体系的无序等令年轻人感到不安的特殊处境,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他们对于强势文化符号的跟从。在这种形势下,传媒、教育系统和其他社会机构对年轻人的美育和精神生活的引导应有所反思和作为。  相似文献   

13.
鲍德里亚早期的消费社会理论从消费视角入手,分析了资本主义通过制造和控制需求来消解消费者的主体性,并以消费为特征构建起一个丰盛的符号体系,个体在符号体系中确定其在社会等级中的序列。鲍德里亚的这一理论对当代社会进行了有力的解释,丰富了社会分层理论,为后现代理论做出较大贡献,但是该理论的局限也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性批判视域下,关于社会结构与功能的解释困境体现在对社会关系之本性的不同见解中,这呈现在交往与权力的对峙中,其焦点在于如何理解社会空间的动态平衡。随着“符号资本”概念在社会解释中的引入,这一动态特征的刻画便建基于话语实践的运行结构及其经济学转喻下的表征功能。在宏观场域阶层上,符号资本既是话语实践的基础,也是社会流动性的动力根源;在微观层面上,话语实践塑造了符号资本的自我关涉性,并将符号资本引向在现代社会场域中的伦理确认。基于此,“符号资本”的概念扩容导向一种实践经济逻辑的规范内涵,后者为走出交往与权力之间解释困局,应对当代渐趋复杂多元的现实状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发与实践动力。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的基本理论认为,生产与消费具有同一性,二者是相互决定、互为中介的.生产与消费相互作用的辩证运动表现为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的理解须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马克思以资本逻辑为轴心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分析.在当代,资本逻辑的表现形式出现了极大的变化,消费的需要对于生产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这种变化本身并未从根本上超出马克思的消费理论.  相似文献   

16.
鲍德里亚指出,在当代资本主义消费中,消费主体是由一种"巨大的重复"意识形态建构起来的,需求也是这种重复的意识形态的产物.在鲍德里亚看来,当"重复"建构这个消费世界的时候,最主要的法宝就是所谓的指向声望、地位的差异性逻辑,而差异性逻辑的根本基础则为社会的差异性生产.以鲍德里亚的看法.如果说马克思的时代里资本家是通过在生产中剥削劳动力,那么今天,资本家则发现了消费个体在消费中建构出来的新型差异性符号生产.消费就是更重要的生产.在此意义上,消费已不再是传统理解中的那种产生需要和满足的过程了,"消费不仅要在结构的意义上被界定为交换体系和符号体系,同时还要在策略的意义上被界定为一种权力机制".鲍德里亚对当代资本主义消费结构的批判是十分深刻的,其中也不乏值得认真借鉴和思考的地方.可遗憾的是,其理论逻辑生成的方向又却是向着否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向度发展的,他指认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存在是由符码关系支配,而非马克思所指认的经济交换结构.  相似文献   

17.
消费是资本逻辑的必要一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察觉到,伴随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社会资本逻辑的发展,消费不再是为了满足生存所需,而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符号。消费异化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如何消除消费异化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因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资本逻辑的基础上展开对消费异化的批判,力求达到资本逻辑的复归。  相似文献   

18.
消费模式的嬗变体现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后现代社会的消费以"符号消费"为中心,发生了质的变化。消费不再仅仅是一个经济的、实用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表达文化符号与象征意义的过程。符号消费的逻辑是,以后现代主义理论为根基,以大众传媒为载体,采取消费商品的符号象征意义的形式,以此实现消费者的社会认同或社会区分。"符号消费"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体现了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它的某些具体消费样式,如炫耀性消费、奢侈性消费,陷入异化之中。"符号消费"这一范畴在其本意上应该是具有伦理意蕴、伦理限度与伦理反思精神的。  相似文献   

19.
作为马克思资本论的当代拓展,文化经济学批判从"剩余价值的流转"角度出发,探讨作为资本当代形态的"文化符号经济"及其内在对抗性。作为剩余价值流转的一种历史方式,资本封闭性在当代突出表现为:西方发达国家把实体生产转嫁到不发达国家,通过控制文化符号使剩余价值绝大部分流转向西方,阻碍其向不发达国家的流转,激化着全球社会冲突,并激化着全球生态冲突;此外,把文化生产封闭在资本自我增殖之中的当代文化符号经济,还阻碍剩余价值向"自由的精神生产"从而向"自由王国"的流转。作为当代资本论的文化经济学批判,对当代批判理论单一的文化政治学视角有所拓展,具有多方面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杨嵘均 《东南学术》2024,(2):149-161+248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的发展,网络符号消费已经成为社会消费的主要形态之一,并呈现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向。客观地看,网络符号消费的未来发展呈现出社会阶层比附的取向。为了回应这一消费现象和社会现实以及解决由此而产生的系列社会问题,需要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并探求其可能的超越路径。这就需要对网络符号消费阶层比附取向的弊端进行技术解蔽与实践纠治,以调节收入分配为前提,在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推进资本投资以及网络符号消费的正向化发展,同时引导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回归理性、回归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