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论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本投资和社会资本积累不仅决定着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状况,而且是经济可持续增长、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不但存在着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严重不均衡配置,而且宏观层次上的社会资本供应极其不足,由此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分割.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民工成为真正的工人,享有完全的劳工权利,除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之外,更需要改革那些阻碍劳动力市场自由化的正式制度,建立广泛的信任、合作、互惠规范.  相似文献   

2.
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受劳动力市场建设滞后,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在就业机会、就业培训、就业条件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因此。应从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政策协调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劳动用工制度,构建平等就业的教育体制和信息服务体系,以及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着手,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  相似文献   

3.
OECD成员国在创新方面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劳动力市场制度包括一系列保障劳动者社会经济权利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是研发人力资本积累和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保障。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结构发生重大转变,经济发展遭遇刘易斯转折点,更需要从加强劳动力市场立法,健全政府的间接干预机制和加大就业扶持等方面来加强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4.
本文引申T.H.马歇尔关于"公民身份"的涵义,分析中国城市的户口和居住证制度下的公民身份等级分层。通过比较1978年以来中国一线城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变化,分析特大城市户口之门打开的进程,并以上海为例,剖析外来人口获取城市户口和公民身份的制度途径。上海建立了基于户口与居住证的人口登记和管理制度,形成公民身份等级分层体系,根据外来人口贡献大小赋予差别化的公民待遇。政府通过出售差异化公民身份换取城市发展所需人才、资金和廉价劳动力,而无须承担大部分外来人口劳动力再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力资本溢出与城乡收入差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除了一般性人力资本溢出外,还存在着更为广泛的人力资本外溢性,一是与城市人力资本投入相比,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具有更强的私人性;二是由于城市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广泛的歧视,农村人力资本并不能获得与其边际贡献相应的报酬。因此,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存在着农村向城市的庞大价值转移。实证分析表明,超过四成的城乡收入差距是由此形成的。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人力资本外溢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人力资本不足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大障碍。因此,应以人力资本为重点安排长期资源配置,重视农村正规教育,加强农村非正规教育,构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改革城乡户籍制度和劳动力就业制度。  相似文献   

7.
在市场制度、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等内部推力以及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等外部拉力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这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通过使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提高和新型农业生产要素进入粮食生产领域以及粮食生产宏观条件改善而对粮食生产安全具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通过使粮食用地减少、资本外流和劳动力结构失衡而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确保粮食安全,需要完善农地流转制度、农村金融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强化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建立促使粮农收益长期持续增长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建设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是当前中国政府面临的战略任务之一。理论与现实都要求,构建城乡劳动力就业缔约模型,以阐释中国劳动力市场现实运行状况。劳动力市场的城乡二元分割,主要表现在市场进入壁垒、不同于市场的演变、子市场的特征、进入市场后缔约的影响因素和市场主体的特征等各个方面。对于农村劳动力在非正规市场中遭遇的一些问题,主要应当从市场发育、市场特征、劳动者的组织化状况和相关制度安排中去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推拉模型"到"三力模型"的设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推拉模型”是解释农村劳动力流动原因的著名理论。但是,该模型存在着忽略劳动者能力、政府的社会改革行为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等缺陷。鉴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三力模型”。该模型认为,市场因素、政治与行政制度安排和劳动者能力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三大因素。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政治与行政制度和劳动者能力在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制度性障碍。破除这些制度性障碍,促进劳动力有序、顺利转移离不开政府管理模式改革与转型。  相似文献   

10.
微言大义     
人民日报:【微议录:不是一纸户口那么简单】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①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②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建立居住证制度,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③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论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实施以城镇化为主导,立足于城乡要素流动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以工业化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提高农民素质;逐步消除二元结构体制和制度障碍;实行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农村土地政策和城乡双向就业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国家人口战略提出的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开发人力资本的战略背景,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人力资本的影响和具体作用,同时通过分析劳动转移中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实现平衡的条件与机制,探讨劳务经济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劳务经济组织根据市场需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获得人力资本提供定位明确职业技能、技术技能、法律规章和城市规范的培训投资,从而可以利用市场机制实现整体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的隐性失业问题在全国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已经形成制约和障碍,积极促进和帮助农村隐性失业劳动力的转移、分流、分化进而实现其充分就业对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隐性失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分流与分化,应该积极推进制度变迁,深化农用地改革,正确选用农业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人力资本量,改善人力资本约束,十个指头弹琴,多渠道分而化之.  相似文献   

14.
居住证制度既关注流动人口的物质需求也关注其心理认同,是旨在赋权的利好政策,有利于引导劳动力要素有序流动,助推城乡融合发展。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实证检验居住证制度对流动人口城市认同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居住证及其福利性收益都对城市认同感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并且居住证还会通过所赋予的福利对城市认同感产生显著的间接效应。然而,在特征变量重要性方面,居住证和可及福利的排名显著低于其他福利,说明居住证制度发挥的效用仍然存在改进空间。鉴于此,各地政府应当落细落实居住证制度,使流动人口能够共享更多的发展红利,进而在流入地"扎住根"。  相似文献   

15.
关于人力资本产权定义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乐  黎洁 《学术论坛》2001,(5):64-66
人力资本产权受到某种制度的外部限制时,会形成人力资本产权的残缺而不能充分行使,直接影响劳动力所有者的劳动积极性,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率.劳动者应对自身权利进行边际替代调整,以实现个人效用享受的等值性.  相似文献   

16.
传统理论从工资收入差异角度阐释了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但对我国特殊的"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缺乏足够的解释力.本文基于对中国劳动力转移现实背景的抽象描述,认为决定劳动力能否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永久性转移的关键在于劳动力的转移能力--城市生活能力.我国"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户籍制度约束,而是不变制度工资、家庭决策和非人力财富匮乏导致劳动力缺乏城市生活能力."两栖"劳动力转移的长远意义在于为下一代的永久性转移积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财富.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的市民化,保障他们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改革农村教育制度,使之向务实有效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原  刘丽 《西部论坛》2017,(6):93-110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劳动力规模和就业状况差异显著,劳动力资源大国的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村和农业劳动力转移空间也持续缩小;由于各国工业化进程不同,劳动力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别;各国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质量和技能水平呈现明显的层次性,工资和社会保障水平随着各国人力资本增长而提升;由于劳动力市场制度和风险管控能力存在差异,不同国家的劳动力市场风险不一,但国际贸易增长、对外投资扩张和人口跨国流动也为劳动力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因此,国家和区域间劳动力流动将有助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均衡发展.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在总量和结构方面优劣势并存,应积极推进劳动力市场制度改革,借助"一带一路"建设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高劳动力素质,并积极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区域一体化,促使劳动力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18.
我国劳动者的福利待遇因就业部门的所有制性质不同而存在较大差距.在单位福利主导的初次分配中,公有制体系就业人员获得的福利收益和待遇水平高于私有制体系就业的劳动者;在社会保障制度主导的二次分配中,国有部门、城镇户籍劳动者获得的福利待遇高于私营企业员工和农村户籍劳动者.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某些缺陷加大了福利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再分配功能的正向发挥有赖于制度规则的统一和权利、机会的公平.  相似文献   

19.
使用2009年中国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调查广州、上海、厦门、济南和西安5城市数据,检验了改革以后影响中国城市劳动者职业流动模式以及经济地位获得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高学历劳动者与低学历劳动者群体处于两个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中,他们的经济地位获得路径完全不同。对于低学历劳动者,职业流动是提升他们收入水平的最重要因素,而人力资本因素(受教育年限和工作经验)对他们的收入没有影响。高学历劳动者的情况刚好相反,职业流动对收入获得没有任何作用,影响他们收入分层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力资本。本研究揭示了转型期中国城市地区不同劳动力市场劳动者经济地位获得的二元路径模式。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开始放松城乡壁垒的传统户籍管制制度.从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取向看,人口流动和城市就业应逐步从区别待遇走向国民待遇,低素质劳动力应当获得同等的迁徙和就业权利.只有实行迁徙和就业自由,才能保障农民拥有平等的获利机会,才能促进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发展,才能实现城乡共同增长和繁荣.更为重要的是,自由迁徙有助于形成竞争性的地方政府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