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农村存在着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有两个思路:一方面可以从农业内部解决,政府应大力投资于农业领域的公共基础建设,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依靠农业科技,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另一方面,应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消除不利于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  相似文献   

2.
劳动力市场上影响劳动者权利和地位的因素有两方面:政府的制度设计和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积累。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从根本上消除了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的制度基础,但劳动力市场城乡整合的实际程度尚受制于获得居住证和实际享有居住证权利的资格条件。从"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居住"两项申领居住证的基本条件来观察农村转移劳动力获得目标城市居住证的可能性,发现农村劳动者的相对机会仍低于城镇劳动者,前置于户口之上的城乡之间人力资本投资差异是这种机会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科学引导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山东省为例,选取1980—2011年间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多变量回归模型,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协整检验的方法实证考察了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各因素的作用规律。结果发现,城镇就业空间的大小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因素,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和预期收入等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相对最小;同时,城镇失业率越低,制度因素越弱,相应劳动力转移的文化技能素养和物质能力越强,越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相似文献   

4.
论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本投资和社会资本积累不仅决定着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状况,而且是经济可持续增长、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不但存在着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严重不均衡配置,而且宏观层次上的社会资本供应极其不足,由此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分割.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民工成为真正的工人,享有完全的劳工权利,除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之外,更需要改革那些阻碍劳动力市场自由化的正式制度,建立广泛的信任、合作、互惠规范.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受政策缺位、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农业转移劳动力并未能够真正融入城市,而是成为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流动人口,农业劳动力转移未能向深层次发展。2010年以来,我国农民工增速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这也意味着,学界争论已久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供给"拐点"时刻即将到来,这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影响不容小觑。要继续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就必须深化对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农村土地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进而构建起良好的政策环境,这将成为提高农业劳动力转移意愿、稳定已有转移成果以及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有效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理论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就地解决了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跨区间迁移规模日益扩大 ,“离土不离乡”的兼业式转移比重较大 ;隐形就业的性质相当明显 ;各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存在很大差异。针对这一特点 ,文章提出了当前我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 :城市吸纳目前有限、但有潜力 ;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载体 ;农业内部消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具体对策是 :大力进行户籍制度改革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加速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兴建中小城镇结合起来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与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结合起来 ;扩大劳力输出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贺宇 《学术研究》2008,(4):71-75
当前,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已经到达一个相时饱和的阶段,城市拉力出现疲软的症状,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逐步减弱.因此,传统的"推拉模型"难以对目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做出有力的解释.相反,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已经过渡到政府主导的阶段,由于体制的原因引发了不少利益冲突,即政府部门问、不同政府间、城市偏向政策带来的城乡居民间、劳动者个人(集体)与政府阃的利益冲突.这些利益博弈问题,增加了政府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工作难度,阻碍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整体进程.由此我们得出其政策性对策:通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问的产业转移,一方面可以就地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也可避免由各方利益博彝带来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8.
危机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加快产业升级和劳动力转移,启动农村消费,对于中国走出经济危机,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逻辑路径为制度创新—农村城镇化—产业升级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危机背景下应采用集制度改革、城镇化建设、产业转移与发展非营利性组织为一体的动态助推模式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实现城乡二元文明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9.
我国在劳动力转移方面存在着严重的路径依赖问题。通过对比分析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发现,形成托达罗悖论的条件不一定满足,可见,以托达罗模型为依托的劳动力转移路径并不适合中国的现状,反而形成了严重的路径依赖;曾经被托达罗模型所否定的刘易斯模型却极具有适应性。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劳动力转移路径依赖,因此,应该尝试以刘易斯模型为基础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创新。诸如,加大农村的教育投入,调整产业结构,消除资本歧视,消除阻碍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因素,以及鼓励多种多样的劳动力转移方式,等等。  相似文献   

10.
从人口迁移角度而言,城市化即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镇)人口或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城镇人口比重低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受阻的注脚.受阻原因可以归结为政府的缺位、错位与越位所致,分别体现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制度性障碍;城市化盲目追求速度、忽视质量;市场力量推动的大城市扩张受抑.城市建设和发展应以市场化为主要手段,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提供系列制度保障,实现农村劳动力彻底转移.  相似文献   

11.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因此,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剖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寻求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成文  陈立周 《南方论刊》2007,(5):28-30,17
当前,我国有超过1.5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且每年还以600万的规模递增。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培养良性社会流动、实现城市化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完成这一任务,除了依据市场自发调节外,还要充分发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进行宏观调控。合理社会制度与社会政策的设置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本文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在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等基本社会制度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创造制度性机会。  相似文献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和现实基础,从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农民工教育及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寻找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性因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既是促进农村深化改革、实现小康和社会稳定的一个战略问题,又是劳动部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统筹管理城乡劳动力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职能。本文就农村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相关的方面,粗浅的谈谈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两个大问题:一是劳动力本身素质影响了劳动力转移,如文化素质低、技能少且单一等。二是管理体制不健全,如剩余劳动力转移没有长期系统的组织等。应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拓度农业内部就业空间;加速城镇化进程,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尽快提高劳动者素质,创造农业剩余劳动力更多的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关键措施之一。目前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到素质低、劳动力市场发育迟缓、流动存在盲目性等因素的制约 ,因此 ,必须积极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当前,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缺失显性化,用国家正式制度推进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的特点,研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存在问题,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战略思路及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建设新农村背景下的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乐其顺 《学术论坛》2007,(5):112-116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应当坚持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文章利用统计数据和抽样调查数据,分析论证了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趋势、制约因素,探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利弊因素,提出了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们以中国人口流动的经验为依据,对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和菲尔茨模型进行了扩展,并在扩展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中西部农村劳动力市场、中西部城镇劳动力市场与东部城镇劳动力市场就业增长率之阃的相互关系.通过计量检验我们发现,中西部就业增长率的增加对劳动力市场所产生的效应比东部更为明显.由此,推进中西部城镇化战略以扩充中西部城镇吸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容量,不失为目前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种可以考虑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8位“革命前辈”故乡村的调查,运用托达罗人口流动行为模型,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选择外出劳动力占本村总人口的比例(DLF)作为被解释的“人口流动规模”的一个替代变量,并从外出劳动力预期收入差距(EID)、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AET)、本村非农收入占农户总收入的比重(PNI)和人均政府投资总额(AGS)四个方面,分析了各因素对农村人口流动产生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四个因素对农村人口流动都有显著影响,但是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AET)的系数为负,与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具有相反的意义,主要原因在于“革命前辈”故乡村具有重视教育事业的历史传统。我们还发现,由于受政治“名人”效应的影响,样本村庄人均政府投资总额(AGS)对人口流动规模的影响非常显著。因此,“革命前辈”故乡村充分合理地利用这种政治资源,以促进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政策层面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