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的"潇湘八景"诗画题材东传韩国之后,从最初高丽朝的李仁老、陈澕的《宋迪八景图》,到朝鲜朝《匪懈堂潇湘八景诗卷》的群体赋咏,韩国文人在"潇湘八景"的题材里寄情理想山水,阐述义理,抒发情怀。这既有对中国潇湘八景诗画意蕴的继承,也形成了独具韩国文化特色的创作风格,呈现出某种历史和文化上的流变。韩国文人多是在意念山水的范畴中去想象潇湘意蕴,对作为一种流行的文化元素符号的"潇湘"进行了反复创作与玩味,并将外来的"潇湘八景"化入韩民族的文化血液之中,从贵族精英阶层渗透到最底层的俗文化层面,充分体现出在民族文化交流中"自我"与"他者"间的积极互动,彰显出彼此文化互动中的增值效应。  相似文献   

2.
新疆八景说     
八景,指八个胜景。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载:“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宋徽宗时张能为人志尚清虚,工画山水。徽宗尝遣其观山水之胜,作人景图。可见八景之说起于宋代。后来名胜之地多称其景物为人景,如西湖八景、潇湘八景、关中八景等。其中以金章宗命名的燕京八景最为驰名。其人景为:居庸叠翠、玉泉垂虹、太液秋风、琼岛春雨、蓟门飞雨、西山积雪、卢沟晓月、金台夕照。这里有春夏秋冬朝暮,又有日月风…  相似文献   

3.
左鹏 《江汉论坛》2024,(1):130-135
地方文脉蕴含于地方标识性文化景观之中,景观书写与文脉建构多见录于方志等地方文献。唯亭曾因“潮过夷亭出状元”谶语而闻名,在明末清初成镇以后,地方文士即利用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借用邻邑的文化要素,命名、创作了“唯亭八景”,以此打造唯亭人文丰厚的文化大镇形象。建造阜民霖雨桥并得到督抚两院题名,则显示了唯亭人善于利用政治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本地的文化资源。这些标志性文化景观,发明并继承了地方传统,共构并续写了地方文脉。  相似文献   

4.
1995年,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元上都文化景观正式被列入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名单》。元上都作为蒙古民族精神文化的永恒纪念地以及我国一处重要的“准世界文化遗产”正在被广泛认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遗产公约》指出:“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群、遗址为世界遗产。”它包括文化遗产、文化景观和自然遗产。文化景观又包含了人与自然之间交互作用的形式,是“自然与人的联合工程”。元上都既拥有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又有近现代蒙古民族传统生活与实物见证,还有反映生物多样…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新城的建设与传统的遗存发生激烈的碰撞。如何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十五”期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杭州从“旧城改造”的遗憾中总结经验,通过加快城市发展,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抓好“历史文化普查”和“编制规划”两个关键,通过政府增加投入,结合西湖、运河环境保护,积极挖掘、保护历史文化景观;在城市道路整治中,把历史文化“碎片”串珠成链;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致力于考古发掘,获取显著成果等举措,使名城的历史文化再度辉煌。“人间天堂”再展丰采。事实证明,只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这一对矛盾是可以统一的,是可以相辅相成、获得共赢的。  相似文献   

6.
面对当前经济下行的形势,如何提升城市文化建设品质,打造大庆地域文化优势,让文化产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是摆在全市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从大庆的文化生态结构出发,依据现阶段城市文化发展现状,对非油经济的文化建设、高校在城市文化构建中的作用、城市文化景观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历史文化遗存的发掘保护等问题进行分析阐述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楚卿 《西部观察》2002,(7):50-53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巴黎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意在集合全人类的力量保护那些“人类罕见的且目前无法替代”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混合体、文化景观,使其即使在战争中也不至成为军事攻击目标。我国于1985年成为该公约缔约国,随后开始了积极的申报和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遗产作为旅游景观被集中生产并展示于主题公园,它集中体现了当下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复杂关系。云南民族村的个案表明,其村寨文化景观、民族歌舞艺术景观、民族节日景观、民族手工艺景观四方面都体现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较好保护。因此,在民族文化主题公园次生文化生境下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仍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文化旅游背景下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唯一标准,只能是"激活民族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民族文化遗产真实性判定及诠释的权力,还在于少数民族文化持有者自身。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不仅拥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拥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增强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也是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构建“和谐河北”,实现河北更快更好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内丘纸马艺术的发掘与保护过程中成功的一些做法以及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得与失,以期对我省其他“非遗”项目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 4 0年代 ,在抗日战争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吕振羽提出了“珍重民族文化遗产”、“重新认识自己民族的历史”、不“生吞活地继承”和“三通”的“消纳”观等一系列的民族文化遗产继承观。建国后不久 ,又提出了“应特别致力去发掘和研究真正属于人民的东西”、“不排弃历史上各个统治阶级的任何珍贵的成就”和“学敌人之所长”的思想观点 ,从而使他的民族文化遗产继承思想更加饱满和充实。这些思想及其观点对 2 1世纪的文化构筑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 ,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南方论刊》2011,(2):I0036-I0037
深圳市宝安区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悠久,沙井街道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山水美景比比皆是,古村遗迹遍布全境,千年蚝乡铸就的魅力,仍旧在现代化大都市里上演着它的传奇。历史上有名的“沙井八景”,令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丽词佳句。自2004年起举办了第一届“沙井金蚝节”至今第七届“沙井金蚝节”落下帷幕,几年来“沙井新八景”异军突起,八方游客纷至沓来。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蕴涵沉积于山水之中,由山水为载体而引发的文化现象比比皆是,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文化景观。中国文化具有某种程度的内向封闭性,强调群体观念、向心观念和中庸观念,都与人们在长期实践中与山水形成各种对象关系密切关联,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智慧、力量和情感。  相似文献   

13.
六朝时期的南京是著名的“山水城市”,曾经有非常了不起的城市规划。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至今仍有许多遗迹可寻。南京具有自己独特的山川风貌和文化遗产,这是使南京建设成独特的山川风貌和文化遗产,这是使南京建设成独特风貌城市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4.
殷墟科学发掘80年来,殷墟文化经历了重构、再现辉煌和全面弘扬几个阶段.对殷墟文化的弘扬,应继续发掘和研究殷墟,充分发挥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社会效益,要注重补偿殷墟范围内的群众,维护当地居民的利益和福祉,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百年前,王正功在桂林写过两首七律,其中“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得到广为流传,对此,可从唐诗《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倒全唐”是因“宇宙意识”得到启发,“山水甲天下”的背后,也有与农业文化相关的天人合一观及相应的“山水比德”、“仁智之乐”。从韩愈到王正功,表现出理学文化的充分发展,就王正功的诗句结合其墓志铭,应看到“仁者”、“智者”的投影;也表现出自庄子以来对山水真赏之趣的发展,而对桂林兼有山水之胜的揭示,也表明了山水文化的成熟。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突出的普遍价值”是衡量某遗产能否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标准。实践中,它不仅要求遗产满足相关的具体要求,还要求其真实性得以证明,且存在有效的保护管理体制。红旗渠申遗的关键即在于证明其“突出的普遍价值”。因此,首先应确定红旗渠以“文化景观”类遗产参加申报的方针;其次要在理论领域深挖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及其普世价值,以证明其真实性;此外,还需科学规划论证,以建立针对红旗渠的有效的保护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7.
明清之际“西学中源”说考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学中源”说是明清之际中国士人接触西方文化后产生的一种思潮。这一思潮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它滥觞于晚明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又经明末清初方以智、王锡阐、王夫之等发挥、引申,至梅文鼎集其大成,最后经康熙御笔在《四库全书总目》中“钦定”,从而成为学术界颇具官方权威的流行思潮。与这一过程相联系,“西学中源”说的基本内容也随时间推移由简至密,即由最初“学理相通”的推测,发展到“学脉相承”的辨析,进而深入到“历史事实”与“分支学科”层面进行具体而系统的考证。“西学中源”说对明清之际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它有助于减轻西学传播的阻力,舒缓汲纳西学的顾虑;引发对中国文化展开初步反省;推动中西文化的融合、“会通”,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发掘与整理。另一方面,它的流行,限制了国人汲纳西学的视野;不利于进一步吸收、消化西学中的优秀文化成果;不利于近代科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确立  相似文献   

18.
曾几何时,外国朋友踏上中国国土,置身于中国的山水中。往往以其自身民族文化的“眼光”进行审视,无不感到中国山水的独特情调。说明中国的山水有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主要不在于它有着不同于别国的地质构造,更多的乃在于内含的“文化味”。卢善庆先生《山水美与旅游》(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一书,极其敏感而又准确地抓住这一大问题,经过多方论证,指出中国山水“是受到中国文化传统的支配与影响的”,其文化底蕴则是儒、道和佛禅。儒家强调山水景物的人情化和亲切感;道家强调山水景物的单一化与超脱感;佛禅揭示山水景物的赏心性与空灵感。三者对山水景物的影响,产  相似文献   

19.
西北方志中的八景诗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西北方志中的八景及八景诗为途径,不仅可以认识西北地区的突出自然特点,还可以了解其所具有的特殊文化韵味,而八景诗作为一种融含了自然与文化两重意义的诗歌类型,它的地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同样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0.
原真性是旅游商业化过程中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因为文化旅游景观往往会打上原真性标志再出售。如何商业化的问题,实际也就是如何保留原真性的问题。旅游研究中商业化常常遭受批评,被认为是文化景观失真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商业化又同时被认为是旅游地发展、活化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文章从建构主义立场出发,在原真性视域下开展文化旅游景观商业化评价研究,探索商业化“度”的具体界限。以江南古镇为案例,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构建“艺术强化”“文化创新”“虚假臆造”“修旧如旧”“现代标志”“科技服务”“不良商业氛围”“商业经营”等原真性视域下的商业化评价维度,明确了古镇商业化的“度”的界限:文化景观可以进行艺术强化和文化创新,但不能臆造和欺骗;文化景观可以运用科技等手段修缮维护和提高表现力,但前台表面上要与传统风格协调;文化景观可以活化用于商业经营,但不能出现负面商业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