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2 毫秒
1.
陈建国 《兰州学刊》2006,(11):177-179,176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的改革、房屋产权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以私有房产为基础的物业小区自治。在实践中,以北京上地西里为代表的社区逐步探索出了一个不同于法定的“线性”治理结构的“复合式”的治理结构,这种结构的转换体现了分工和分权制衡的思想,体现了代议制的思想。无论是“复合式”结构中的业主代表大会还是业主监事会都是治理实践的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探索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当代“民本”结构社会形态的升级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民本”结构社会形态的升级转型,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本质要求,是“民本”意识理念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政治体现,更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国之策。当代“民本”价值的内涵是“一切以民为本、科学发展为民”,是民众信仰、信念和民众对社会、政治生活价值尺度的追求。其所呈现出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同时又是政治、社会、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问题。全面促进“民本”结构社会形态的升级转型,需要坚定“民本”价值目标,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需要促进优化经济结构运行升级转型;需要“五位一体”运行环境升级:需要促进道德标的建设的升级转型。  相似文献   

3.
张金荣  彭萧 《学术研究》2023,(5):69-75+187
“创熟”的实质与核心就是通过激活和整合社区治理的各项存量资源和要素,实现社区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创熟”工作有效实施的背后在于遵循了一条可适的“治理共同体”逻辑链条,即“情感—利益—组织—命运”框架,该框架有效打通了“结构与行动”及“资源结构与规则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了以情感、利益、组织、命运等社区资源结构为逻辑主线,以情感沟通培育、利益矛盾化解、主体合作共治、思想文化塑造等行动策略及其相应的情感联结、利益协作、组织保障、文化引领等结构化机制为内容体系的社区治理共同体“一体两翼”模式。  相似文献   

4.
试论声乐演唱中的“情”与“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乐演唱作为艺术种类之一,在人类向往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声乐演唱中“情”与“技”的两种不同概念,阐述了“技”为“情”而存在,“情”因“技”而升华,“技”是手段,“情”是目的,“声情并茂”才能达到“情”与“技”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5.
侯晓菊 《阴山学刊》2002,15(2):54-56
古代汉语的“……之于……”式不仅可以用在主语后 ,也可以用在宾语后。“于”字介词结构是修饰、限制谓语动词的状语成分 ;“之”字并没有实际的语法意义 ,也没有起改变句子结构的作用 ,它仅仅是使“于”字介词结构在语义上的作用加强 ,也使谓语动词所涉及的对象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6.
论徽州古建筑雕刻艺术“图形遗产”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山  徐百佳 《江淮论坛》2009,(3):175-178
以“徽州三雕”为代表的徽州古建筑雕刻艺术不仅丰富了中国建筑文化的样式和内容,还为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图形遗产”。本文分别从审美、社会、文化的角度阐述了徽州古建筑雕刻艺术“图形遗产”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齐 《阴山学刊》2008,21(4):30-32,98
“和”作为中国古典美学史的重要范畴,统摄性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特征。六朝时期,嵇康提出的“声无哀乐”的音乐美学命题使“和”范畴内涵和意义都有所发展。“和”范畴这一发展和转变的过程体现了特定时期艺术观念的进步以及美的自觉的发生,对六朝美学和艺术理论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五四”人文和启蒙的光辉烛照着中国女性的心灵。近一个世纪的中国女性写作历程便是女性作为“人”的内涵的不断丰富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艺术提升。同时,由于“五四”新文化结构内部“性别”的匮乏,又使女性话语的边缘挑战变得艰难而复杂,但它永远不会终结。  相似文献   

9.
创新意识“结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意识结构”是一个理论“黑箱” ,今天有必要尖锐地提出来 ,它关乎人们能否按规律去增强创新意识。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茫然 ,必然事倍功半。笔者认为其结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十三个因素 ,期望引起大家的探讨争辩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国外对比语言学发展的三个时期及与之相应的研究方法——结构主义语言学方法、转换生成语言学方法和综合性的方法。指出了语言研究应由“表层结构”向“深层结构”转换,通过循序渐进的层次对比研究,抓住寓于语言深部的综合特征,从而准确把握对比中的语言特征,充分发挥对比语言的对策性。  相似文献   

11.
儒家美学思想对我国的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中和”美学思想。“中和”美就是指结构和谐、内部诸因素发展适度的那样一种荚。儒家“中和”美学思想反映在审美与艺术上,则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特殊风格的形成,如艺术形泉的温柔、敦厚,意境上追求恬淡、宁静、隐秀,表现方式上讲究委婉与喻比,从而也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崇尚含蓄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景观”是一个现代生活的常用词,也是景观学科的关键词.在现代旅游中,它成了游客、东道主对话的一个重要根据.“景观”包含诸如地理、时空、族群、文化、认知等多种因素,并成为游客在旅游实践中体验各种感受的纽带.作者将景观的这些特殊的功能、表述和意义归纳为“互视结构”,各种因素、要件、关系都在“互视结构”中实现聚集,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文学包括“类型文”和“新文类”两幅面孔,前者是当前国内网文研究的主流,后者则常常被忽略。而事实上“新文类”的种类繁多、形态独特,主要包括超文本、多媒体文本、互动文本和机器文本四种类型,具体形态有超文本小说、多向诗,文字造景型、语图互文型和多媒体文学,互动小说、接龙小说和文字游戏作品,以及生成艺术、定位叙事和人工智能作品等。其文本内在性质和读者审美体验也发生了重要嬗变,即在文本性质上,“新文类”从“人工制品”走向“机器诗意”;在审美体验上,则从“意识独占”走向“感觉独占”。注意到这种嬗变,对“新文类”的恰当定位以及未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天保工程”的实施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给长江上游林区经济社会各方面带来重大影响。在“天保工程”实施过程中 ,长江上游林区结构调整与发展应以绿山富民为目标 ,从林区实际出发 ,借助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 ,以实施“生态资源主导型”发展战略为突破口 ,调整林区产业产品结构、企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城乡布局结构 ,抓好林区各种生态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促进林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魏红 《东岳论丛》2006,27(6):155-157
具有数量结构意义的“俩”、“仨”应该是连说音变形成的合音词,它跟北京话里用在名词前的阳平调“一”的来历不是同一个音变类型。“俩”、“仨”合音形成后仍保存着“两/三+个”的意义,北京话阳平“一”在原式失落“个”音后,量词“个”的语素也随之丢失了。由意义、功能上的差异,北京话阳平“一”能够从相反的角度证明“俩”、“仨”是合音式音变词。  相似文献   

16.
“转”而未“变”——关于鲁迅“向左转”的深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宁 《文史哲》2007,1(2):5-15
关于鲁迅“向左转”问题,传统的鲁迅解释框架,无论是左翼论,还是启蒙论,皆遮蔽了诸多认知视野,同时也把鲁迅的一次历史选择,当作终极选择。实际上我们应当排除左翼论和启蒙观的二元对立,采取让鲁迅和“左翼”相互注释的方法,重新回到瞿秋白、王任叔、舒芜等提出的既有命题,认为“转变”和“不变”,在鲁迅那里以不同形态同时存在着,变化的是某些实体性思想,不变的是一种思想结构或主体性结构。鲁迅在触摸到欧洲精神的根底时,便开始把等级社会孕育的非“人”状态当作“罪”来感受。“罪”和“责”,使他在个人存在与民族和人类之间建立了一个稳定的中介。但鲁迅把“人”的观念推向极致时,却成功地规避了绝对主义逻辑陷阱。“自由”和“平等”的断裂是通过“罪”的意识和“赎罪”行为连接在一起的。而“罪”感和责任意识,又使他始终保持着一种“非政治”的政治性。鲁迅正是带着这种主体性结构和“非政治”的政治性走入“新的阵营里”的。这不足以改变原有的历史形态,但却“改变”着一种文化的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17.
“反艺术”(anti-art)作为20世纪艺术领域最具争议性的概念之一,以全新的思维颠覆了对传统艺术观念的认知,迫使艺术家、艺术理论家不得不对艺术的概念重新进行审视与反思。阿多诺对“反艺术”多有论述,但阿多诺所谓的“反艺术”(anti-art)与阿瑟·丹托、乔治·迪基、艾尔雅维茨以及蒂埃利·德·迪弗等艺术理论家所提及的“反艺术”(anti-art)又略有不同,区分阿多诺对现代艺术的态度和以先锋派为代表的艺术家对现代艺术的态度便成为解锁“反艺术”的关键之所在。随着世界范围内向“后理论”(post-theoretical)“后艺术”(post-art)转向,在此语境下,厘清“反艺术”(anti-art)的本质特征及其审美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乎艺术的发展,更关乎当下审美观念的重构。  相似文献   

18.
杜新艳 《殷都学刊》2000,(4):98-100
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可”都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词。《韩非子》一文为了解“可”的意义和用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证据。我们对《韩非子》中的“可”作了系统的解释与判定,并涉及相关的凝固性结构。  相似文献   

19.
苏源熙 《中国学术》2003,4(4):140-157
“乐”(music)是中国古代唯一真正获得“理论化”待遇的艺术,这一点已被很多论者精确认知。在流传下来的文本中,有关诗学的简论总是从“乐论”(musical theory)套用其整体框架和几乎全部的术语;绘画和雕刻只留下一些涵义模糊的逸事、奇闻;建筑只沦落为房屋和功能的总称;  相似文献   

20.
“仁”这一范畴的提出,并非始于孔子。在《诗经·齐风》中即见“仁”字:“卢令令,其人美且仁”。《尚书·金滕》中亦提到“仁”:“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不过,以上文献中所说的“仁”,似乎只是仪文关备的意思,而并不表现为价值领域中的一以贯之的理想和观念,到了孔子那里,仁发展出了新的结构内容,文章从伦理心境的角度对比解析仁的结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