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客观条件和必然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现代化征程的新起点,应准确把握劳动力要素市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契合之处,探寻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建立的政府初衷、内在动力和实施契机。在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全力推进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建立,破除并着力解决劳动力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市场分割、要素流动受阻、要素价格扭曲等问题,最终反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比较,发现中国制造业研发强度大大低于美、日、欧等高收入国家.进一步,以购买力平价为基准,对中日相同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发现中国制造业研发强度仍然偏低.由于中国30多年来市场化转轨,要素市场化还未完全到位,要素价格存在扭曲现象,造成企业要素投入偏离均衡水平.文章采用大中型工业企业面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要素市场扭曲,造成资本、劳动价格被压低,使得企业以廉价的资本、劳动代替技术要素投入,造成各产业R&D支出强度偏低.并采用投入-产出数据,以通信电子产业为例,印证了上述实证分析结论.因此,未来中国必须修正被扭曲的要素价格,才能引导企业加大技术要素投入.  相似文献   

3.
要素比价扭曲、过度资本深化与劳动报酬比重下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资本深化与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只有当要素替代弹性大于1时,或者发生了资本偏向的技术进步,在资本深化过程中,劳动报酬比重会出现下降趋势。在中国现有体制背景下,影响劳动报酬比重的资本深化表现归结为四个方面:(1)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迁;(2)转轨经济的增长方式扭曲了要素价格,提高了要素替代弹性;(3)要素价格扭曲使不同所有制经济部门倾向不同的技术进步方式;(4)资源资本化进程中的资源价格重估和再定价。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资本深化导致劳动报酬比重一定程度的下降虽然不可避免,但是要素市场价格扭曲、技术进步的偏向以及金融过度深化导致的资源加速资本深化,从而带来的中国劳动报酬比重过快下降是需要矫正的。矫正的关键在于:推进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继续向市场经济转轨,健全要素市场以矫正要素比价扭曲,改善国民收入分配及再分配格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4.
根据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对外贸易可以提升劳动所有者的收入。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劳动要素收入在总产出中的份额持续下降。本文发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汇率改革和总需求结构扭曲所造成的出口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相对价格下降和进口品价格相对上涨对劳动要素收入份额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基于超越对数形式的GDP函数与似不相关模型的实证结果为本文的发现提供了理论与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5.
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使食品行业面临严重危机,而克服危机的根本路径在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驱动产业发展.以植物油产业为例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显示,整个样本期间中国植物油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态势,年均增长1.9%,而增长动力主要来自技术效率特别是规模效率变化.中国植物油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总体上不存在σ收敛;在全国层面存在绝对β收敛,但四大区域均不存在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不仅在全国层面存在,在东部、西部、中部三大区域也存在.因此,应针对植物油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基本特征,积极探索相关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6.
双重扭曲影响中国自主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企业在自主创新活动中面临着劳动力与资本成本的扭曲以及劳动力与资本在收入分配方面的扭曲。双重扭曲极大限制了创新要素的供给和对创新产品的需求,导致我国自主创新行为的“集体缺失”。本文认为造成双重扭曲的关键在农村,特别是中国的城乡二元分割问题,而这种双重扭曲又被各地方政府的官员治理行为所强化,最终导致微观创新主体创新动力的缺失。因此,任何试图改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滞后的政策措施,应当充分考虑我国投入要素的成本结构与收入分配决定机制形成的复杂性、长期性。  相似文献   

7.
扭曲分割的要素市场导致了资本要素对劳动力要素的替代,并最终形成了经济快速增长和就业吸纳能力下降的二元悖论.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仍是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根据全要素经济增长理论,一个地区的经济成长,最主要的推动力来自于资金、劳动力、技术、知识和人才等各要素的投放。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要素供给看,土地和劳动力相对过剩,而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严重短缺。无论是充分利用好相对过剩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还是想方设法解决严重短缺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加快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1985—2007年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检验,发现要素配置结构与部门生产率之间不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而仅有产出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具有长期稳定关系。虽然在短期内资本和劳动力要素配置结构对生产率都有显著的促进效应,但无论资本投入还是劳动投入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都不存在协整关系。这说明在改革后,生产要素配置结构与部门生产率之间的偏离是持久的,而不是暂时的,表明中国存在的资源配置扭曲导致要素非效率配置的长期性和真实性。从长期看,中国生产要素配置对生产率的贡献效应未来仍有较大的空间,也说明继续完善市场机制,纠正资源配置扭曲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10.
劳动力相对数量通过影响一国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绩效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在传统战略下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扭曲配置,严重降低了经济增长绩效。消除导致劳动力市场分割和扭曲的制度根源,建立劳动力市场发育的成本补偿机制,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促进长期就业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诺斯的政府二元悖论认为,政府既有追求总产出最大化的目标,也有维系自己特殊利益的目标,而后者无疑会对资源配置产生负面的影响。中国在转型式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不遗余力,但确实也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基础上而扭曲了要素市场并引致了社会福利损失。根据中国的实际,构造了一个政府效用函数来分析要素市场的扭曲问题,发现地方政府越追求产出最大化目标,国有部门给政府带来的效用就会减小,这就会缓解要素市场的扭曲程度。政府越追求自身利益目标,要素扭曲就会越严重。此外,由于国有部门是地方政府追求自身利益目标的工具,而国有部门与民营部门的二元竞争,又一定会产生要素扭曲问题。  相似文献   

12.
1978—2013年,我国产业综合劳动力配置扭曲程度呈波浪式发展、变化不大;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扭曲程度呈增长态势,并且2010年后整体影响明显增强;农业与非农业间的劳动力扭曲程度则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但长期来看是导致产业综合劳动力配置扭曲的主要因素。从劳动力配置扭曲贡献因素来看,工资差异直接导致了产业间的劳动力配置扭曲,产业的内部劳动力市场扭曲总体加剧了劳动力配置扭曲。从省际来看,各省产业综合劳动力配置扭曲程度的均值存在下降的趋势,各省的非农业、农业与非农业间的劳动力配置扭曲程度的均值走势与全国一致,在省际存在不断扩大的劳动力配置扭曲。  相似文献   

13.
冒佩华 《江淮论坛》2006,1(4):64-69
经济转型期,收入差距的扩大成为当今中国需要处理的重要问题,因为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效率和公平之间的深刻矛盾。对于转型期中国收入差距扩大成因的分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认为,市场发育不成熟,特别是要素市场发育的不成熟,从而导致要素收益的错位实现,这是经济转型期收入差距不合理存在的根本原因。本文基于对三大基本要素(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市场及收益归属的分析,从理论上寻求转型期居民收入差距的新解释。  相似文献   

14.
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高金融市场效率改善要素配置扭曲状况,进而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采用2011—2017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引入劳动和资本要素配置扭曲指数,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绿色全要素的影响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降低了要素扭曲,而要素扭曲的改善会显著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相对于数字化程度,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显著;相对于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型城市,"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要素扭曲改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效应在东部地区和大城市更显著.因此,在资源环境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硬性约束条件下,国家应大力推广数字普惠金融,促进资本和劳动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有效整合,进而实现数字普惠金融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品市场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已基本到位,然而要素市场的改革却严重滞后,长期实行的要素价格管制在有力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了中国经济的严重扭曲。因此,要素市场改革成为当前与未来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其核心则是实现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要素市场改革也表现出了高度的重视,提出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本组专题论文即是围绕要素市场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陈彦斌教授在其创办并主持的“经济体制改革论坛”第3期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内容主要涉及国企改革、金融改革、户籍改革、劳动力市场和土地改革等要素市场改革的各个方面。其中陈彦斌的《要素市场改革和国企改革同步才能将要素市场改革落到实处》一文指出要素市场改革对中国经济确实存在冲击,对国有企业的冲击尤为明显,而要素市场改革和国企改革同时推进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改革负红利;丁守海的《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变革趋势与方向》一文指出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城乡之间的二元分割和城市内部的二元分割,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问题的焦点已集中至城市内部的二元分割,而要实现城市劳动力市场一体化需要系统的推进各项改革;宋扬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户籍制度改革的难点与思路分析》一文指出制约户籍改革制度的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缺乏改革的动力及巨额的改革成本,公共福利的均等化是目前户籍改革的核心;郭豫媚的《提高银行业竞争程度是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条件》一文指出中国银行业竞争程度低严重阻碍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只有构建竞争性的利率市场,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利率化;陈小亮的《解决土地问题的关键是落实农民土地使用权》一文指出农村土地问题的症结是土地产权不明晰,但解决土地问题的关键并非界定土地的所有权,而是要确保土地使用权真正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在社会转型期,市场发育不成熟,特别是要素市场发育的不成熟,直接导致要素收益的错位实现,这是收入差距不合理存在的根本原因。本文基于对三大基本要素(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市场及收益归属的分析,从理论上寻求转型期居民收入差距的新解释。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动态分布法分析了中国28个省区1985-2007年的劳均产出、全要素生产率及要素投入的动态分布与长期趋势。结果表明,劳均产出具有双峰收敛趋势,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有扩大倾向。研究还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分布也具有双峰收敛趋势,和劳均产出分布相似,而要素投入则呈单峰收敛趋势,与劳均产出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可以推断全要素生产率是造成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最主要因素,且方差分解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18.
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所推动的产业转型会对社会劳动生产率及各类要素价格产生深远影响,引发劳动报酬份额波动。基于2006—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相关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资本深化对劳动报酬份额的影响已由负转正,但影响并不显著。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新型工业化下多数企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价值链垂直升级,促使整体效率和竞争力提升,劳动者实际收入增加;另一方面,第三产业由于产业结构落后,人力资本存量偏低,未能有效带动收入提高。此外,在要素分配中,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扭曲了要素产出,抑制了劳动要素价格。相关部门需要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要素配置、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统筹劳动力市场等方面着手改进。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4—2007年我国29个省级区域24个行业的出口数据,分析要素扭曲对各省出口技术复杂度的作用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要素扭曲对出口技术复杂度存在显著的倒U型影响;并且,要素扭曲通过阻碍FDI、R&D投入的正向效应抑制了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这表明地方政府对要素市场的控制严重阻碍了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全面加快和推进我国要素市场的市场化进程和改革。此外,出口技术复杂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FDI、基础设施水平、R&D投入与对外贸易依存度对提升出口技术复杂度起到了积极作用,非农业产业就业密度与国有企业比重的影响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20.
劳动力价格负向扭曲具有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内生机制及外生机制,但也会造成经济结构失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于低要素成本比较优势的追赶战略创造了“增长奇迹”,但一定程度上也留下经济非均衡发展的问题.现实条件下,通过创新驱动和生产率提升成功化解要素价格上升的客观存在,向经济结构调整要速度、要效益、要质量,构建顺应经济重大变革时代的均衡经济变革机制,是走出仅仅依靠投入和消耗维持发展速度的怪圈,全面进入集约化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标志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