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反思阿多诺与本雅明的大众文化效果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小琪 《兰州学刊》2004,(3):226-228
本文首先分析了阿多诺和本雅明对大众文化的社会效果的不同观点 ,阿多诺认为大众文化操纵、欺骗大众 ,而本雅明认为大众文化具有启蒙、解放的功能 ;接着简要阐述了阿多诺对本雅明的辩驳 ;最后指出 ,只有应用唯物辩证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入地具体分析 ,才可能更好地反思他们在大众文化社会效果问题上的价值与局限。  相似文献   

2.
阿多诺认为审美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是一对非此即彼的对手,因为艺术是社会反题,而大众文化是社会水泥,即前者反抗着社会,后者维护着社会。艺术之所以痛斥大众文化,不在于后者威胁着艺术既有的神圣地位,而在于大众文化加剧了人的异化,阻碍着现代性的进步。阿多诺这种思想的二重奏是"无调的",即审美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始终是不和谐的,因为阿多诺强调艺术的自治而悲壮的"晚期风格",其实这种"无调"中贯穿着一个宗旨:对人的深切关怀,即这是一个有调的无调式二重奏。  相似文献   

3.
由于马尔库塞一直重视理论的政治实践功能,在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革命中,他的大众文化观从追随法兰克福学派主流观点走向了另类,即他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阿多诺的悲观思想,而从本雅明的理论中汲取了灵感和资源,并在新的历史主体那里发现了大众文化的革命功能。马尔库塞大众文化观中的这一主题是特殊历史语境的产物,但是,与阿多诺相比,他毕竟看到了大众文化更为丰富复杂的作用。同时,他的价值观念的位移,也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民间立场。  相似文献   

4.
《理论界》2017,(6)
艺术作品在阿多诺那里,并非纯粹人造物,而是具有真理价值的事物。尽管文化工业迫使艺术沦为商品,继而摧毁了艺术的真理性,但在真正的艺术作品里,仍然保有这种真理性内涵。而企及艺术作品真理性内涵的路径只有一条,即通过哲学。更进一步说,即哲学批评。这部分内容,实际并非阿多诺原创,而是源于他对本雅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本雅明认为,哲学批评不同于哲学认识。认识通过概念,是种有向性的思考。而哲学批评的责任则不在于通过概念认知真理,而是依靠理念呈现真理。对此,阿多诺全盘保留了本雅明的思考,并进一步将真理性的内容扩展开来,与艺术对终极事物的追问及其自律性联系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5.
在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中,技术被赋予极为重要的地位.本雅明认为,技术发展导致艺术生产、接受方式的变化,使得艺术的存在形式和价值结构随之发生演变,从而改变了艺术与大众的关系,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并使作者和欣赏者成为"合作者",因此发挥了技术的"进步"作用.尽管这一观点受到阿多尔诺等人的批判,但是,对于当前的艺术和大众文化研究,它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凡 《阴山学刊》2020,(2):68-71
随着现代性获得精准轮廓,机器之眼透视人文脚本,机械复制的浪潮刷新了艺术生产和接受的方式及其功能本身,围绕着这一场域下自律艺术的生存转向,本雅明敏锐地捕捉到技术的启蒙特质并深刻挖掘其背后蕴藏的革命潜力,意图通过艺术政治化实现对法西斯战争美学的批判及资本主义制度的颠覆;阿多诺从文化工业意识形态理论出发,指出机械复制技术完全为资本和交换逻辑所操控。虚假性满足、物化和拜物教的泛滥实现了资本主义自上而下对大众的欺骗与整合。本雅明与阿多诺的理论交锋奠定了其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的视域和基点,并揭示出其革命与解放理论深度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及挑战。  相似文献   

7.
李庆霞 《河北学刊》2012,32(2):152-156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大众文化研究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前沿。西方马克思主义始终把大众文化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但其成员对大众文化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本雅明、洛文塔尔充分肯定了大众文化的积极作用,霍克海默、阿多诺对其持激烈的批判态度,葛兰西、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的态度则更加复杂。本文试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对这一现象展开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雅明以机械复制和艺术生产为核心的大众文化理论奠定了他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独特地位 ,同时也构成了当代后现代语境中的一道景观。其大众文化的核心在于肯定技术的破坏和颠覆功能 ,这就要求我们正视伴随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大众文化 ,同时启示我们当下的文化研究应该在融合中发展  相似文献   

9.
辩证的总体性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重建马克思的革命的辩证法一个重要武器.选取其中的代表人物早期卢卡奇,本雅明和阿多诺为典型,探讨他们之间的总体性思想的继承关系:早年卢卡奇接受了齐美尔为代表的物化思想,却保持了一种乐观主义的革命总体性思想.而本雅明则是认同他的观点,认为艺术能够发现真理,承担了总体性革命的角色.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不仅继承了对总体性真理的信仰,又无奈的将总体性的拯救力量摆在艺术身上.  相似文献   

10.
<文化工业述要>凝聚着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核心思想,并与<启蒙辩证法>等前文本形成了一种互文关系.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既渗透着他对法西斯主义的思考与批判,也融入了一个"流亡知识分子"对美国大众文化的负面看法.而在<述要>中,阿多诺通过对文化工业的商品属性、标准化与伪个性化特征、祛魅与返魅效果、操纵大众的手段等进行分析,既呼应了他以往的研究成果,也体现了现代型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1.
范玉刚 《人文杂志》2004,(6):115-121
文化面向市场,在市场中对事业和产业做出区分,以及对市场内涵的正确理解,和培育良好市场环境是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文化体制改革应该基于当前文化理想的丧失和重建这一基点,经由文化理念的培育和文化形象的重构,使之获得力量并用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滋润人的灵魂.市场为文化繁荣提供了契机,只有在市场中,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才会明确自身的位置,并获得相应的发展空间.在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基础上,抵御西方强势文化的侵蚀和挑战.  相似文献   

12.
韩锋 《齐鲁学刊》2007,(3):25-27
吐蕃文化是集多种文化于一身的文化体系,儒家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吐蕃统治者派子弟入国学受教育、和亲、使者往来等途径,儒学传入吐蕃,并对其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居伊·恩斯特·德波(Guy Ernest Dobord,1931-1994),当代法国著名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新影像先锋之父”、实验主义电影艺术大师、当代西方激进文化思潮和组织———情境主义国际(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的创始人,西方马克思主义向后马克思主义过渡的关键人物,1968年法  相似文献   

14.
文化的定位与文化建设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 ,我们的文化建设如果脱离实际 ,所提出来的文化建设远离民族文化心理 ,或者简单模仿西方先进国家的文化建设模式 ,不适合我国的实情 ,都会极大影响文化建设的成效。所以 ,我们的文化建设既不能照搬日本的模式 ,也不能照搬美国的模式 ,我们应该在给“文化”进行清晰定位的基础上确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5.
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和特定范围内具有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性或同一性,但一旦超出特定范围,二者之间就有不可忽视的质的差异和区别。从文化类型看,草原文化从属于地域文化,而游牧文化则从属于经济文化;从地域分布看,草原文化基本同草原地带的分布相一致,而游牧文化的分布与草原地带的分布则不尽相同;从其起源、形成和发展历程看,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并非一直处于同步发展状态;从其建构特征看,草原文化是一种复合型文化,而游牧文化是一种单一文化。  相似文献   

16.
文化分区与湖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作为一个机能文化区的区域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湖北”之得名,源起宋代。但直到清康熙六年(1667年)湖广分省,湖北成为独立的高层政区,方有真正意义上的“湖北文化”。宋以来尤其是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湖北文化,具有以下值得注意的特点:第一,宋以来尤其是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湖北文化,是对今湖北境内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第二,宋以来尤其是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湖北文化,文化交融性更为鲜明突出;第三,宋以来的湖北文化,有一个起伏跌宕并长期处于中流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刘宝三 《江汉论坛》2004,2(4):115-119
建 立 以 先 进 文 化 为 标 志 的 新 文 化 ,是 我 们 党 的 神 圣 使 命 。 我 们 党 成 立 80多 年 来 ,为 建 立 以 先 进 文 化为 标 志 的 新 文 化 ,经 历 了 不 同 的 阶 段 ,出 现 了 不 同 的 新 文 化 ,主 要 是 毛 泽 东 的 新 民 主 主 义 文 化 、邓 小 平 的 社 会 主义 精 神 文 明 和 江 泽 民 的 中 国 特 色 的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 当 前 ,文 化 领 域 内 荡 涤 旧 文 化 、建 设 新 文 化 的 任 务 仍 然 十 分艰 巨 。 要 真 正 建 立 以 先 进 文 化 为 标 志 的 新 文 化 ,必 须 按 照 先 进 文 化 的 发 展 要 求 ,继 续 推 动 文 化 领 域 的 大 清 理 和大 转 变 ,实 现 从 独 尊 排 他 向 互 尊 兼 容 转 变 、从 闭 关 自 守 向 改 革 开 放 转 变 、从 照 抄 注 释 向 开 拓 创 新 转 变 、从“ 破 字当 头”向“重在建设”转变。社 会主 义文 化 建设是 一个 巨大 复杂 的 系 统 工程 ,要 建 设 好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义 文 化 ,必 须 正 确处 理 文 化 建 设 中 的 各 种 关 系 和 矛 盾 ,尤 其 是 一 元 导 向 和 多 元 取 向 的 关 系 、主 旋 律 和 多 样 化 的 关 系 、历史 传统 和 时代 精神 的 关系、立 足本 国与 放 眼世界 的关 系。  相似文献   

18.
史道祥  郭敏 《殷都学刊》2007,26(3):142-147
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互动过程中,"中原"一词上历经方位概念、地域概念到观念概念的演变,文化传承关系超越地域从未间断。中原文化因具备了承载中华文化的主体内涵,其摇篮地位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深人人心。在新时期,中原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被赋予新的内涵,对中原文化的探索趋于理性和内化,研究范围上从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定位于当今行政区划内的"河南"本身,研究内容上从抽象的理论探索转向中原崛起背景下的文化软实力的支撑,研究重点从对传统文化的回顾转向对现实的解读和未来的展望……这既是对中原文化地位的重新估价,也是文化研究深化和细化取得的可喜成果。  相似文献   

19.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本土文化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跃 《北方论丛》2004,1(4):75-78
借助瞬息万变的现代化传媒技术和信息技术,文化全球化已经和经济全球化一起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面对文化全球化,本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一定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理论上的建构,以及相应的对策研究、文化安全等问题必定要提到议事日程.同时,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如何保证本土文化自己的民族性等问题,是我们需要认真思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网络社会。从哲学意义上,文化的结构与功能两个维度,分析网络社会的文化特点及其积极效应。提出了网络产品的符号化与虚拟性、网络交往方式的超时空性与主体间性和网络观念的多元性与速变性三个主要特点。从对网络的文化特点的揭示基础上,提出网络文化增强了文化的渗透能力与信息共享可能,催生并丰富了虚拟经济形态,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人的生存样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