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生命道德是生命德性的"应然",生命认知、生命关系与生命意义是其内在的三个向度。生命道德观实质反映了个体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是道德考察的切入点。为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命道德状况,通过对广东地区10所高校展开调查得出的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生命认同度与满意度、较强的理性精神与公民道德素养;大部分学生生活目标明确且充满生活热情,能处理好与同学、老师、家庭的关系。但也有少部分同学生命道德信念不强、生命实践能力不足、自我满意度不高,且在性别、年级、专业及是否接受过生命道德教育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对大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需要提高其有效性,耦合大学生的现实诉求与生命道德教育的时代特质,寻求生命意义的真谛;将生命道德植入社会实践中,修复生命道德中"知行断裂"的现象;以对话教育培植生命主体性,强化道德自主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2.
面对今天学校德育实效性低的景况,人们在追问今天的学校德育“失”在哪里,“误”在何处的同时,不禁还要质疑学校道德教育的可能性—道德能不能通过学校教育方式交给学生,塑造出其良好的道德认知与实践体系?本文从“人”的不确定性和可塑性、“道德”的特质——知识体系性和躬身践行性以及心理学的角度三方面分析了学校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论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道德主体性涵义的界定,学校道德教育中问题的阐析,论述了学校德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核心,以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最后提出了培养学生道德主体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精髓是他对道德认知发展提出的三水平六阶段的划分和道德教育的设想。在当代的教育改革中,我国学校德育在目标、模式、内容、途径等方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给我国的学校德育教育改革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妨碍学生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培养的德育误区与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学生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对现实的主动适应与理性超越,然而,由于受到传统道德教育观念的束缚和影响,学校道德教育存在某种误区,这些误区妨碍了学生自主选择道德人格的生存。文章分析了学校德育在学生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培养方面存在的误区,并进行了原因探讨。  相似文献   

6.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 ,人的道德发展是有阶段性的 ,强调道德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要重视培养学生理性和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这些都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赵阿华 《学术论坛》2007,3(2):34-37
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与学生生活脱节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的根本原因。要使学校德育有所成就,就必须构建生活德育模式,把理想化的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中,以道德主体为核心,围绕其社会现实生活进行道德教育。文章从生活德育的理论依据、优势分析、实践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丰富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为生活德育的实施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卢萍  吕艳春 《理论界》2005,(8):108-109
"仁爱生命"的道德理念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人文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主张,充满了高尚的道德情怀、博大的生命境界,是建构现代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杨时的生命哲学包含其生命起源观、生命态度和生命修养观、生命价值观和道德实践观、生命栖居观。其生命起源观渊源于《周易》,关于"气"的观点受张载和"二程"很大影响;其生命态度表现为敬畏天命、顺应天命并发挥人的主体性,养气是珍惜生命和个体心性修养的重要方式;其生命价值观为社会道德对个体生命的超越;其道德实践观是对《中庸》之"诚"的践行;其生命栖居观主要体现在诗文中,表现为对天人合一、"曾点之象"、"颜回之乐"的追求,但又充满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一直存在着教育内容泛化、教育方式的强制与灌输、教育对象的"物化"等倾向,这是一种"非本真"的道德教育,它忽视了学生生命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成为一种抽象的东西并正在失去它的价值和意义."本真"的道德教育是关注个体生命的道德教育,是回归现实生活的道德教育;它是基于人的自然生命之上的,关注人的精神生命及个体人格的完善并最终使人走向自由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呼唤着新的高校道德教育理念--生命道德教育.生命道德教育是真正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文章在论证将生命纳入到高校道德教育中的依据和界定高校生命道德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对高校生命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原则等进行了探讨,以期从理论上科学地阐述构建高校生命道德教育体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的道德生命活动存在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部类关系中,个体在这四大类关系中所具有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性特质,可简称为人格的类关系特质,它们构成人格的四大道德生命因子。个体在各个类关系中所具有的心理价值行为、向善行为的外显,即人格的道德生命态度。概括地说,人格的道德生命态度应该是:善待自己,使自己成为人;关爱他人,把他人当作人;扎根大地,与自然同呼吸;心系社会,与祖国共命运。  相似文献   

13.
陈化 《理论界》2014,(4):57-60
生命道德教育是消解道德教育困境的突破口。在教育视域下,对话是基于教育参与者主体的平等性而展开的教育理念与思维方式。对话是生命存在的重要维度,现代语境下教育参与者的主体性以及生命道德教育的价值目标,决定了生命道德教育必然依托于对话范式。教育参与者的生命叙事、回应与理解是对话在生命道德教育中实现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论儒家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实现道德教育的价值,增强德育实效,必须采取科学而有效的途径。儒家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有:通过德育课程进行道德教育,通过礼仪活动推行礼教,儒师的道德示范。梳理、审视儒家学校德育方法论思想,对于当前学校德育方法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牟宗三先生认为,身处"无体、无力、无理"的时代中,现代人身心痛苦成为一种常态,这种状况是现代人在征服外在物质世界过程中科学一层论、理智一层论导致的,真正的生命的学问更加关注人的精神需求问题,只有道德才能提撕人的生命向内转向上翻,中国哲学注重人的道德性、主体性,对人类生命"内转"的学问颇多启示与贡献。  相似文献   

16.
要实现道德教育的价值,增强德育实效,必须采取科学而有效的途径.儒家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有通过德育课程进行道德教育,通过礼仪活动推行礼教,儒师的道德示范.梳理、审视儒家学校德育方法论思想,对于当前学校德育方法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的道德教育问题,有学者提出“生活是道德教育的本体”,称之为道德教育的生活本体论。笔者认为,这种提法并不恰当,本文提出的观点是:道德实践是道德教育的本体,可称之为道德教育的道德实践本体论。一、道德实践对于道德教育的本体论意义道德实践是指能够促进人的道德成长的实践活动。对于学校教育而言,课堂、校园、家庭、社会都是道德实践的场所。由于道德教育是人类世界的要素,所以“实践是人类世界的本体”这一命题自然内含着道德实践对于道德教育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人的道德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对立统…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从生命哲学的视野对朱熹宏大的思想体系作一整体通观,认为,朱子哲学的形上建构、现实依托和历史文化传承都以生命为核心,生命成为其哲学最本质的内在链结.在朱熹精心构筑的本体世界、现实世界和历史文化世界中,人的本体生命意识、现实生命意识和文化生命意识相互贯通、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形态.朱子对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意识的理性反思,对形上与形下、历史与现实的生命关切也形塑了其哲学的人学特质.  相似文献   

19.
盖光 《东岳论丛》2002,23(6):69-71
伦理与审美是人之生命的两种精神性存在方式 ,但在对人的终极关怀方面它们则表现为一个逻辑的过程。道德活动必然由愉悦的生命体验而通向人的生命自由 ,从而将道德活动转化为自由自觉的审美活动 ,活动的主体人 ,也由道德人格转化为审美人格。人格的塑造还需要通过道德教育向审美教育的转化作为实现手段。  相似文献   

20.
方东美先生(1899—1977)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在他的生命哲学系统中,特重生命精神境界之建构。其境界说,不同于冯友兰、宗白华、唐君毅,而有自己的特色。简言之,方先生境界说是艺术、道德、宗教三重境界的层层升华、贯通互动。在方东美的两篇重要论文《从宗教、哲学、与哲学人性论看“人的疏离”》与《中国哲学对未来世界的影响》中,方先生提出了他的形上人之精神人格超升的三重境界说,把超越于自然人的形上人之生命精神分为艺术天地、道德宇宙、宗教境界三重,层层提升,上下回向,生命精神贯注其间,通达顺畅,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