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9 毫秒
1.
民族内蕴的底色或者说道德体系构成了一个民族的内在基因,传承并不断升华的家风及其文化已经深植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其不仅为家庭乃至家族确立行为典范,也为中国社会的前行和发展提供了独有的价值与秩序维护。《民法典》将优良家风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贯彻了民族文化,也成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律依据。“家风条款”作为价值导向更是行为规范,通过将道德规范法律化,是对传统文化得以有效弘扬的良好方式。而在司法实务中落实该条款是树立优良家风和弘扬家庭美德的关键,“树立优良家风”入法,从微观角度看,为家风败坏、对子女失管失教等划出了法治红线,及时推动家风、家教等基本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规范,补上无法可依的治理短板。从宏观角度看,则进一步呼应了德治与法治相得益彰的时代大命题。法律作为道德的底线,其维系着道德的发展保障,中国底色的传统文化有凝聚力,但同样需要法律的刚才能有效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政府人”道德滑坡、道德失范这一现象 ,应该为其设置一道行为的道德底线。这条道德底线就是“廉洁”二字 ,它是“政府人”不应忘记的基本道德常识。“政府人”守住道德底线的角色定位就是“公共人” ;不仅如此 ,还要从制度上为“政府人”守住道德底线作出保障 ,即大幅提高跨越道德底线的成本与代价。  相似文献   

3.
一种缺少道德底线的文化是一种极其可怕的文化。道德底线的作用在于让人们把伤天害理的事当作伤天害理加以警惕,把泯灭人性的事当作泯灭人性加以反抗。如果一个民族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中一代代地重复那些毫无人道甚至灭绝人性的行为,并且和这些制度、习惯相安无事,对这些制度、习惯熟视无睹,那么这种文化绝对是出了重大的问题甚至病入膏肓的。  相似文献   

4.
一种缺少道德底线的文化是一种极其可怕的文化.道德底线的作用在于让人们把伤天害理的事当作伤天害理加以警惕,把泯灭人性的事当作泯灭人性加以反抗.如果一个民族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中一代代地重复那些毫无人道甚至灭绝人性的行为,并且和这些制度、习惯相安无事,对这些制度、习惯熟视无睹,那么这种文化绝对是出了重大的问题甚至病入膏肓的.  相似文献   

5.
打造人文浙江是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核心内容,其含义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贯彻人文理念,崇尚人文精神,提升浙江公民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当前,特别要围绕以人生理想、信念、信仰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的树立,以诚信、责任、感恩、敬畏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基本道德的培育和以民族历史文化和世界文明知识等为基础的文明涵养的提升,着力建设"责任政府"、"诚信企业"、"文明公民"和"人文社会".  相似文献   

6.
“文化”概念是包含着“文化”和“文明”在内的一个统一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就不只是一种发展着的民族的精神、意识、道德、思想、风俗等等,而且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中已经深深积淀下的和正在积淀着的这些精神、意识,道德、思想、风俗的结晶。 企业职工的生产力及创造精神是由工作场所塑造的,这种工作场所(环境)事实上就是文化。它让企业的职工获得物质享受和精神欢悦两个方面的安全保障,并使其为企业的成功努力不懈。企业文化的建构模式如下:  相似文献   

7.
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振兴,都需要在本民族的文化中寻找根源动力与源头活水,总有一种作为动力和规范性的文化力因素在起着推动和价值导向作用,这种文化力因素就是该国家和民族在她的文化传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与一定时期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伦理道德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伦理型文化,它造就了中华民族重视道德教育和修养的优良传统。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掘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道德成果,提高青年学生的道德水准,是当前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大学之道”的理想入格塑造提高人…  相似文献   

8.
九叶诗派与中国诗歌的道德审美理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道德审美理想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诗歌在文化思想方面的主要构成要素。中国诗歌的道德审美理想的本位是国家与群体,其主要内容是国家、民族关怀。九叶诗派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经验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发扬了中国诗歌关注国家、民族命运的艺术主题,尤其是在揭示现实的负面因素方面显示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陈飞 《学术论坛》2008,31(4):18-22
耻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精华.耻感是伦理标准和道德准则的基础,它具有普遍性、基本性和最低限度性,是一条底线伦理,既是人之为人的标志,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尺.耻感底线伦理具有普世意义,要加强耻感教育,提高耻感意识,充分认识道德的层次性,建设良好的知耻环境,构建和维系人类的耻感底线伦理.  相似文献   

10.
所谓价值观就是某种文化体系当中,与民族的经济政治秩序同构,体现其文化的核心精神,并决定民族个体成员设定社会文化和人生生活的追求方向的稳定的价值标准、价值信念、价值目标和价值理想。它根植于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道德和心理习惯等综合构成的现实基  相似文献   

11.
试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整合力量和价值动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阶级社会里,任何道德都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体系,而要把组成道德的诸多原则和规范整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以发挥其功能,就必须有一个价值原点作为其灵魂才能实现。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就是这样一个价值原点或灵魂。它不仅是把社会主义道德整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整合力量,而且是推动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和规范由“应然”转化为“实然”的价值动因。阶级社会中,任何道德体系除了作为其核心层次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是一定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外,它还必须把历史上作为文明成果积淀…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  相似文献   

13.
李天义 《学术探索》2013,(9):106-110
流俗是相对于经典所产生的一种世俗文化。其着力于感官享受、以通俗的艺术风格、快捷的流通渠道、另样的审美标准为支点,与传统文化、经典文化和世人习以为常的文化形态截然有别,它是在社会经典夹缝中寻求生存空间,诱发社会媚俗审美意识,在大众媒体传播渠道衍生出的一种文化形态。流俗文化其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与社会倡导的高洁、纯净、伟大的文化品相相对,并一度触及社会达成共知的那些道德底线,它不仅颠覆了经典文化传统,还给社会文明建设带来极大的在害。  相似文献   

14.
文化生命的延续离不开文化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植根于其文化生命孕育的土壤。这个土壤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原因,包括其面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具有自身的历史和民族特征,因而其展现的文化生命具有鲜明的特点。必须在坚持底线思维的前提下,积极融摄优秀传统文化、当代文化及外来文化,以文化达成共生的观念,才能展开跨文化的正常交流,形成真正的文化精神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网络空间存在的低俗化炒作之风,从本质上来看,是由文化失范引致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敢于向网络低俗化炒作乱象“亮剑”事关文化昌盛和国运兴衰。网络低俗化炒作乱象冲击着人们的伦理底线、加重了人们的道德焦虑、加速了人们的异化程度。这些伦理危机的产生,与信息传播受众缺乏必要的理性自觉意识、注意力诉求者缺少起码的人伦价值底线、网络新闻工作者缺失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相关。为此,有必要采取增强公共理性精神、培养正确价值导向以及建构现代传媒伦理等方式,对网络低俗化炒作乱象进行有针对性的伦理治理,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上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6.
在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中,欧洲各民族开始关注自己的神话.这是各民族为了提升自己文化地位,认证自身文化的一个策略.尼采通过研究悲剧来证实自己的民族神话,反对基督教和文化移植.他借用"金发野兽"批判犹太人和基督教文化."金发野兽"代表着古希腊英雄主义精神和欧洲先进民族精神,在本质上暗合了迷索思的精神.尼采的神话理想就是用迷索思的方式来批判当时欧洲虚无主义和基督道德.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价值多样、文化多元的现代社会里,普世伦理的建立具有更深刻的内涵,更现实的意义.道德的固有特性决定了普世伦理寓于各民族、各社会、各国家的具体伦理之中,而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难题、多样的民族文化需求又为建立普世伦理提供了文化资源和内在驱动力.但是普世伦理也有其基本的边界,这种边界就是,在尊重人类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尊重民族国家的现实利益和价值选择,尊重各民族文化平等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8.
一个国家要有能表明其自身和代表其民族精神的国家民族文化 ,这种文化不仅能够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惟一的文明符号特征 ,而且要体现其独有的民族人文精神和特点。它可使整个国家和民族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当代中国急需建立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自己独特的国家民族文化。这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兴旺的根本保障 ,也是增强执政党执政能力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文化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前导———读《中国文化现代化》吕红平一个民族的振兴和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都离不开民族主体意识的进步和民族文化的发展,而这又离不开民族文化意识和文化心理的更新。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要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更新...  相似文献   

20.
自媒体传播作为迅速发展的新兴媒介,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独特的舆论功能,有力地提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建构与完善.然而,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价值在现实中面临多重困境,需要为之设定相应的伦理立场与道德底线.自媒体传播应坚持何种伦理立场?人们通过自媒体传播参与社会舆论应坚守什么样的道德底线?又该如何控制和评价自媒体传播的道德底线?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关乎自媒体传播空间能否健康有序发展的全局性课题.探究并坚守自媒体传播的道德底线,以最大化地实现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价值,当成为繁荣发展中国互联网文化的全民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