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在中国美学史上,“味”是一个具有独特内涵的美学范畴。“味”,作为名词,本来是指人类味觉器官所获得的一种感官快适。构成“味”的因素虽然客观地存在于饮食对象中,但又必须通过具体的饮食过程才能获得。因此,它又作为动词指对饮食对象所具有的“味”的品尝。这样,“味”本身所具有的两重内涵使它在中国美学史上常常指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对艺术审美价值的鉴赏体验。但“味”作为美学概念本身所具有的两重内涵,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却一直处于分离状态,直到齐梁时代的钟嵘才把这两重内涵统一到他的“滋味说”中,结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美学范畴,才最终确立了“味”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本文将着眼于钟嵘的“滋味说”,探索其理论体系,阐释其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2.
同西方“灵感”说的神赐灵感观念相比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灵感”说更注重结合作家具体的创作实践感受 ,来揭示创作灵感的突发而易逝的特点以及它对作家创作想象活动的催发作用。古人论创作灵感现象还进一步透过灵感现象的表现特征而揭示它的产生原因 ,“积之在平日”是灵感生成的必要前提 ,而“得之在俄顷”则是积蓄在胸的作家与客观外物心物交感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入兴贵闲——关于审美创造心态的一个重要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兴贵闲”是在中国古代文论领域中并不为人所注意 ,但却有丰富理论价值的一个重要命题 ,它所揭橥的内涵是在闲逸充盈的心态下触发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兴。它与“虚静”说有密切联系 ,但又有着不同的意味。与中国古代的气论哲学有深刻联系 ,但却在刘勰的文论体系中纳入了美学心理学的轨道。唐宋一些诗人在“闲”的心态下创造的篇什有着独特的意境与风格。  相似文献   

4.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瑰宝,也是最早集中反映我国古代美学思想的经典。它和古希腊罗马神话一样,因其展示出古代人类的社会生活画图而具有永久的审美价值,被历代盛传不衰。作为使《诗经》光彩夺目的表现手法之一的“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美学意义。一、“兴”是中国传统审美方式的发轫,或曰“源泉”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是“物感说”。一般的研究认为,“物感说”是《礼记·乐记》提出的观点,其中有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又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其本在于人心之感于物也。”很显然,这是对古代音乐诗歌创作的理论总结。如果要溯源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抒情美学物我情境互动中的“物”除了在“情志”聚焦范围下被选择呈现外,还有一个穷形尽相,曲尽物貌,求情感、情景、情事之妙的“体物”传统。“体物”诗学诗艺关联着中国抒情传统的一个重要维度———“物”。陆机在《文赋》中首先提出了“体物”这个理论命题。当超越“赋体物”这一单纯文体自觉的层面来理解“体物”的时候,“赋体物而浏亮”对“言志”“缘情”主导下的中国抒情传统“感兴”论述是一个重要补充。职是之故,“赋体物而浏亮”的理论贡献和诗学意义需要放在“中国抒情传统论”中来认真地整理与阐释。  相似文献   

6.
《失乐园》与《苔莉》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唯美主义风格是它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同时又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失乐园》囿于日本传统文化的“物哀”意识,又以自然主义的文艺观实现其悲剧意义的超越;《苔莉》继承中国传统的悲剧精神内核,又用自然主义的创作观对其做了大胆的颠覆。  相似文献   

7.
《失乐园》与《苔莉》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唯美主义风格是它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同时又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失乐园》囿于日本传统文化的“物哀”意识,又以自然主义的文艺观实现其悲剧意义的超越;《苔莉》继承中国传统的悲剧精神内核,又用自然主义的创作观对其做了大胆的颠覆。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诗》论中蕴涵着两类诗学形态 :象征型诗学范式与直感型诗学范式。前者以先秦用《诗》和汉儒注《诗》中的“兴”论为理论资源 ;后者以新起的“感物”诗和“感物”说为言说语境 ,并吸收了直感型“兴”论的审美经验。从诗学范式切入 ,有助于全面认识《文心雕龙》《诗》论的内涵 ,并超越“政教”与“抒情”的新旧之争 ,充分估量两种诗学范式价值的自足性和普遍性 ,拓展“龙学”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9.
空间在汉大赋的创作与审美两方面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汉大赋以“体物”为宗 ,以“巨”“博”为尚的特色 ,使其必须寻求一个能“寓繁多于整一之中”的总体艺术架构 ,从而把纷繁的物象统一为宏大的、气势生动的审美整体。空间的无限性、共存感与形式特征正合乎此需 ,因而“赋家之心”就与一种普遍的空间意识、空间心理图式密切相联 ,此其一。其二 ,由于空间与人的视知觉紧密相关 ,这给赋家在创作中通过突出视觉效果来增强空间感或以空间感来引起、强化视觉意象创造了条件 ,有利于赋家采取种种方式沟通文学与绘画的艺术感受 ,令读者的审美接受直观、新颖而强烈 ,乃至产生“写物图貌 ,蔚似雕画”的艺术效力  相似文献   

10.
审美情感是审美创造过程中的中心枢纽和审美心理结构的网结点。它的生发及其同外物的互动关系是审美心理学、文艺创作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审美心理学已经证明了审美情感是主体对特定对象的体验、评估和态度,而体验、评估和态度又随着特定对象的变化而发生变易,同时也证明了审美情感的变易又导致了外物审美特性的变迁,正如王夫之所说“景生情,情生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本文拟就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中所表现的四时推移如何激活诗人主体审美情感以及主体情感的反施作用,探索情与景的互动关系。一自然界是人的审美客体和表现对…  相似文献   

11.
禅是审美的人生哲学。禅宗提出的一元性本体观,本来是为了以主观的小宇宙代替客观上的大宇宙,将万象归于“一心之源”,实际上却把佛性还俗于现实的感性世界,从而在客观上肯定了人生。正是禅宗自身的这一矛盾之处为美学留下了存身之地。禅宗认为,要识自家心体,就不能离开知觉作用,强调悟入必须在日常普通的生活实践中解决,不离现实而又超越现实。这种悟具有主客体相契合的直觉特点,它不是把外物当作满足功利欲望的对象,而视之为观照、欣赏的对象,并且打破物我、时空、因果界限,使思维呈现大幅度的跳跃,大大发挥了形象思维的功能。其影响所致,使中国古代诗歌大放异彩。禅悟后的境界,使眼前相对的、无常的、丑恶的世界,一下子变成绝对的、永恒的、美丽的乐园,“尽是人间好时节”。如果剔除其信仰主义的因素,它又是一个审美的人生境界,一个以自由的心态,在生活中发现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赏景先要心净》作者张福勋原载 1993年3月1日《包头城乡建设报》赏景人的心境,在审美观照中显示了决定性的作用。它的意义,不仅表现在创作前的审美过程,帮助作者“味象”和“体物”,从而捕捉到自然之灵性与真谛;而且在进入创作过程时,又能够“陶钧真思”,成为文学构思的心理前提。  相似文献   

13.
"理感":玄言诗的创作情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传统诗歌的“应物斯感”不同 ,玄言诗的创作情感可称之为“理感” ,即诗人对玄理的感性热忱和感性体悟。“理感”有以理释情、以性统情两个层次 ,在具体的生成方式中 ,更有以玄对山水一途。它受“言意之辨”的玄学思维方式影响 ,却又立足于“情” ,与哲学思辨有本质区别。在诗歌情感的扩大、审美空间的开拓 ,山水审美意识的促发上 ,“理感”对中国文学有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中外美学史上,狄德罗的“美是关系”说,很为美学界重视,在我国至今仍有不少赞同者。 狄德罗的“美是关系”一说,是美学史上从主观观念和客观实体两方面单独进行探讨美丑本质不同之后的产物。它可能根源于笛卡儿的“所谓美和愉快不过是判断和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说,但又有所不同。笛卡儿说的是主观“审美主体的判断)与客观(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而狄德罗说的则是审美对象本身内部存在的关系。“美是关系”说初步打破了旧有的直观经验论的机械唯物主义美学和主观唯心主义美学的局限,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从历史发展上来说,是一个大的进步,不可等闲视之。  相似文献   

15.
作家创作时总是以其浓厚强烈的情感色彩观物、择物、体物,产生艺术联想,进行艺术构思,创造艺术形象。“一切真正优秀的作品都是血写的书,心灵的书,深邃而真挚地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书。”①所以,创作主体的情感状态对作品的美学追求有很大影响。一、情感对作品生成的动力作用马克思说:“情欲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②别林斯基说:“感情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之一,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③这些话都指出了情感的动力作用。情感对文学作品生成的动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引起创作冲动、强化审美知觉、鼓动想象…  相似文献   

16.
<正> 一、汉大赋。首先,汉大赋的主要特点是体物,赋家采取直视的审美方式营构艺术意象。所谓直视,是指审美主体直观外物,从眼前所见的审美对象中直接营构出意象。汉代的文学观念尚未达到自觉的程度,赋家的意象营构还处在模仿阶段,偏重于形似,其视点往往是固定的,审美视野比较单一。赋家极力铺陈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对象和环境事物,向读者提供的仅仅是虽有升华却未离开实际的生活图景,对客观的物象和物境的再现多于主观情感的注入。汉大赋描写事物总是四面八方、分门别类地尽情铺写,这正体现了它作物的特点和直视的审美方式。从审美的角度看,汉大赋直视目击的外在审美视野正是向视境于心的内在审美视野过渡的必要前提,对后世赋家意象思维的发展和成熟,产  相似文献   

17.
在对待客观物象的审美态度上,石涛主张移情说,这种观点集中体现在他的<画语录·海涛章>中.通过审美移情而获得的美感本质上是一种"自我价值感",即物我同一.通过我与物的同化,由此感受到物物之间的同化.同化表现在艺术创作上是一种替代,绘画的创作过程就是寻求替代的过程.石涛在审美判断上提出"不似之似",这是形神关系的理论延伸.  相似文献   

18.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风月之事却不用风月笔墨 ,这既是曹雪芹有志“补天”的创作理想和高雅脱俗的审美旨趣使然 ,又与清代高压统治有关 ,还与“受监督”的创作状态和他傲岸不屈的个性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9.
邹强 《船山学刊》2006,(1):99-101
《庄子》中的梦意象是继梦卜辞、《诗经》梦意象、《左传》梦意象之后的又一梦意象类型,代表了庄子对于梦意象美学意义的发现、认可和创作自觉,也是梦意象审美发展史上一种新的形态。“庄周梦蝶”就是其中最有特色的一个代表。  相似文献   

20.
王逸《〈天问章句〉序》提出屈原“呵壁”而作《天问》.这是研究《天问》创作问题的起点.历代学者对此说持续进行讨论,到目前为止,仍有诸多疑问尚未解决.从《天问》的文体辨析出发,对“呵壁”说重新审视,可知王逸所言虽有合理之处,但与《天问》的创作过程并不完全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