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造”一是指创造发明,二是指引入到新的领域产生新的效益。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创造教育是时代的呼唤。 化学实验是初三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而且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功效。如何在初三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创造教育,使之为诸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呢?为此,谈一谈自己采取的一些方法。 一、创造性地进行演示实验 初三学生对化学实验很感兴趣,尤其喜欢亲自动手实验,如果教师把演示实验内容设计得巧妙灵活,就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在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  相似文献   

2.
“一画”是《画语录》的理论核心,与道家学说尤其是《周易》关系密切.就技法而言,与我国以毛笔作画的“线”有关.石涛立“一画”之说是“借古开今”,表其自我创造意识。他的理论虽不无玄虚之处,却有很强的创造精神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与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师生和谐互动,本文作以简要阐述。 1.和谐愉悦中培养学生音乐实践的创造能力。荣获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的华裔科学家朱隶文认为:“创造精神是很重要的,中国学校过多强调学生书本知识和书面应试能力,而对激励学生创造精神则显得明显不足。”另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  相似文献   

4.
新史学:来自自然科学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学领域的一个新动向,是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尤其自然科学(包括技术科学——下同)的渗透,已经向传统史学发起“挑战”。“正如今天的自然科学家,不论白己愿意与否,都不可抗拒地被迫考察理论的一般结论一样,每个研究理论问题的人,也同样不可抗拒地被迫研究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现在高等学校所使用的哲学教科书中,在讲“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这一问题时,有自相矛盾,因而不能令人信服的地方.一是关于谁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的问题。一般教科书中都化大量篇幅说明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其理由是:人民群众“不仅为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精神生产创造了物质前提、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而且还对这些原料作了初步加工,甚至直接创造出精神财富的珍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395页)这意思是说,创造精神财富的是人民群众而不是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  相似文献   

6.
苏联当代卓有成效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认为:“劳动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每个孩子在童年时代都应该深深地怀有这种高尚的情感。”(<苏>《小学生家庭教育》P151)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他深感“劳动具有强大的教育作用。”(<苏>《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P338)因此,他努力为他的学生们创造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文化一哲学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对“创造”的推崇超越了党派、政见、思潮的对立,成为中国人普遍认可的观念。这一事实表明,‘“创造”不仅已经上升为价值,而且形成了一条现代传统。一说创造是现代传统,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精神中没有“创造”的地位,更不是说中国古代文化缺乏创造性。恰恰相反,数千年的历史表明中华民族极其富于创造精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的许多重大发明创造甚至改变了整个世界文明史的进程。但是历史的吊诡在于,一个极其富于创造能力的古老民族.并没有将“创造”列为基本的价值;在相当一段时期…  相似文献   

8.
德国诗人、剧作家歌德曾经说过 :“美其实是一种本原现象 ,它本身固然从来不出现。但它又反映在创造精神的无数不同的表现中 ,都是可以目睹的 ,这和自然一样丰富多彩。”歌德这段话充分说明了美随处可有 ,但又要从创造精神的无数不同的表现中才能发现。我国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 ,是很重视美学教育的。因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把美学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通过美育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 ,中小学教材所编排的内容丰富多彩 ,它们都是经过专家的严格的筛选 ,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一般来说 ,教材的内容都是以…  相似文献   

9.
论高等学校教师的教育素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厚道 《云梦学刊》2003,24(5):89-92
教育素质是任教从师的职业理念、职业道德、专门知识和特别技术,是教师整体素质中必须具备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专业素质。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专业化”的、“创造型”的高等学校教师, 应该具有包括下列内容的教育素质∶树立健全的角色意识、构建现代教育理念、形成良好职业道德、熟悉现行教育法规、懂得研究教育对象、善于心理调适和辅导、学会教育科研方法、具有创造精神和能力。  相似文献   

10.
浙江文化与浙江精神三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人的创造精神是文化的灵魂丁晓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浙江文化与浙江精神三题要提炼浙江精神 ,建设文化大省 ,首先必须准确理解与把握文化的科学内涵 ,必须深切地理解文化的本义就是人类的社会历史创造。正如《辞海》所言 :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通常谈论的是狭义的文化概念 ,狭义的文化指的是社会的意识形态 ,实际上就是在广义文化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人的主观创造精神以及所创造的精神文明的内容 ;如果把人的主观创造再作强调 ,人们又常把文化直接等同于知识 ,例如所谓…  相似文献   

11.
<正> 荀子是先秦最博学的哲人,他的学说遍涉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名学(逻辑)、法学、历史、军事和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对先秦诸子几乎都作过批判,又有所吸收,立足于儒道,汇通百家之学,成为先秦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荀子博而据要,他最最突出的贡献仍然是在哲学方面,是先秦最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惯于运用“本来相顺,终始相应”(《礼论》)、“物各从其类也”、“物类之起,必有所始”(《劝学》)、“凡物(事物)有乘(根原)而来”(《大略》)的本体论思维方式,追根求源、清枝理蔓地建构了自己的学说体系。表现出一种鲜明的超迈旧说、刻意求新的战斗精神与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2.
陈云同志在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方面的突出贡献是什么?对此,陈光林同志在《陈云经济工作领导方法与艺术》(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一书中作了探讨。 作者认为,“陈云同志的经济工作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方法,他的领导艺术就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的。”陈云同志坚持唯物主义方法,主要表现在:(一)从国情出发;(二)按规律办事;(三)注重调查研究。作者强调,陈云同志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方法是一贯的,尤其突出的是他把坚持这一方法同马克思主义的创造精神,同制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教育储舌”办学,是在我省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产生的。它的提出和初步试验,体现了广东教育工作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胆探索办学新路子的创造精神。这一办学新形式涉及教育投入体制、教育经营管理体制及运作机制等一系列改革问题,已引起人{fi的关注。有人说它是“教育投资体制的重大改革”,对我国贫困的教育将引入巨大的“造血功能”;也有人持怀疑看法,还有人从经济、法律及政策可行性上提出了许多问题。这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试验,从实践和理论上加以回答。为此,本刊与广州现代教科中心在1995年7月28日共同组织了一…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社会科学各主要学科中,社会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从西方公认的社会学创始人奥古斯特·孔德于1838年创造“sociologie”(法语“社会学”)一词算起也只有149年的历史。然而,在这一百多年中,尤其是二次大战以来,社会学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教学建制来说,当代许多发达国家或比较发达的国家都在大学普遍开设社会学课程,不少国家还在中学教授社会学。美国的教改计划更把社会学列为中学五门基础科目之一(其他四门是  相似文献   

15.
这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开始认真反思我国教育制度、人才培养制度中的一些问题,由此,学术界也引发了一场关于“创新思维”的讨论。根据笔者的观察,许多学者仍停留在高深莫测的探讨上,研究了半天,“创新思维”仍是“玄而又玄”的风景。前不久,笔者读到的宝鸡文理学院文学院李思民教授的学术专著《问题意识·思维品质·创造精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就是一本深入浅出的探究创新思维的好书。我们知道,人类的一切行为都要受到思维的控制。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思维支配,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一个民族的“创新思维”的形成,要受到诸如民族性…  相似文献   

16.
从良好的愿望出发 ,结果走到反面的教训实在是太多太深刻了 ,在教育界尤其是这样。所以在当前“教育产业”热中 ,我们需要进行“冷”思考 ,清醒地看到“教育产业存在陷阱”。“教育产业”的陷阱是多方面的 ,下面仅举三个方面 :一、从唯物主义辩证观看来 ,“教育产业”与“教育事业”一样 ,都是“目中无人” ,都否定了教育“培养人”的本质规定性。过去我们把教育看成和当成“事业” ,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事业 ,不仅有一定时代价值 ,而且也反映了教育的某种客观存在的属性。但是这种观念泛化后 ,教育就被“阉割”成为孤零零只为政治服…  相似文献   

17.
人类在自身的历史经验中创造了文化,作为精神文化重要内容之一的文学艺术虽然有它的感知世界、认识世界、表达自身感受的特殊方式,但在对人类根本性问题的哲学思考上都有着不容怀疑的共同感受和指向,他们切入文化发展的轨道,既受制于文化的发展又参与了文化的创造。近代人类文化之所以基本题旨趋于一体化,而内容与形式依然具有无限的丰富性,人们的研究兴趣和创造热情依然有增无减。原因大概也在于此。美国的文化格式和文化精神深深地影响了美国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格局,表现为在文学批评方法上旨在寻求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内在批评与社会历史批评综合的范型,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视对经验世界的深入开掘以及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与现代意识的融合。在这种文学与文化趋同发展的态势中,文学同样表现出了一种不可遏止的创造精神,特别是文学的“经验世界”(the world of experience)图式理论,是对文化发展的极有价值的贡献。 美国文学“经验世界”理论的出现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并以其独创性而显示了具有世界意义的影响,因为象美国这样一个有着强烈自由意识和伟大创造精神的民族在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中不会仅仅满足于各民族文化共同因素的相互确认,而更注重的是富有独创性的新的文化,新的文学的生成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先生(1891——1946)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努力探索,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断创造,不断前进的一生。 一九一四年他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一九一七年回国后积极响应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教育,改革旧教育。一九二二年担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与朱其慧等先生共同发起组织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教育课本。他怀着解救国家“迫在眼前”的“危亡之祸”和创造“四通八达的社会”的善良愿望,主持教育调查,四处奔走、接触下层群众。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经济学界关于第三产业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讨论中,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由于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体是价值的载体.而第三产业的某些领域不生产物质产品.所以不创造价值;如果承认第三产业的劳动全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就抛弃了马克思的价值定义.简言之.只有以“物质产品”(应称实物产品)为凝结对象的劳动才可能创造价值.我认为、这种把劳动是否“实物化”当作判断是否创造价值的“试金石”的观点,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中看.都是难以成立的.为什么“实物化”不能作为创造价值的试金石呢?我在“马克思关于非实物使用价值充当价值承担者的思想探讨”(载《当代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一文中作过分析,现从另外的角度再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20.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需要有新的大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者开拓新视野,发展新观念,进入新境界。“努力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活力,振奋起全民族探索创新的勇气,是我们的理论和事业不断发展的希望所在。”“并且建设一支包括大批新生力量的富有创造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本文就理论队伍建设问题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