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古今中外小说的创作生态来看,各种文本叙述大都不是凭着空穴来风,后起文本总是会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地关涉先期文本.为此,西方文论家们提出了-套颇具影响的"互文性"理论."互文"原本是一种有关"互文见意"的修辞方式.  相似文献   

2.
论互文性理论视阈的诗歌用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多文本都是互文本,“互文性”是一切文本的共同特性.使事用典是中国诗歌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本文介绍了互文性理论基本观点,阐述了中国诗歌用典与互文性理论的联系,论述了诗歌用典的基本特点和要求,结合诗歌实例分析了中国诗歌用典的互文性现象,并对诗歌用典作出了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翟乃海 《齐鲁学刊》2012,(2):157-160
互文性与哈罗德·布鲁姆提出的影响误读同为现当代文学批评中的常用术语,虽然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同受解构主义影响,强调文本来源的多元性与意义的不确定性。但是影响误读理论强调文本中心理的、想象的和修辞的因素、作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传承与维护的是人文主义传统,而互文性则侧重于文本的语言层面,作者主体性的消解,体现的是文学批评中的科学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领袖,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一生中为世人留下许多优秀诗歌。迄今为止,他的一些诗歌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海外流传,其中英译本有十几种。本文将从互文性理论角度对毛泽东诗词英译文本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运用互文性理论,以<晚唐诗>为文本研究对象,揭示互文性的学科化势在必行,提出文学批评的两类互文:原形互文性和变形互文性.互文性理论对汉学家的研究成果解读有着一定的阐释力,且启发古典文学研究法的阅读诗学的建立,意在提供中国古典诗歌阐释的别样视角.  相似文献   

6.
闵云童 《兰州学刊》2007,(9):182-184
文章从"互文性"的概念分析入手,指出互文性理论的批评实践往往在三个层面上进行,即文本的层面、主体的层面和文化的层面.而在这三个层面的分析中,文本、主体和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对话又是其核心要素,并在三个层次上同时进行.在这个意义上,互文性理论中的"互文性"就具有了多向度性,从而也使互文性理论在批评实践中具有了更大的拓展性.  相似文献   

7.
在英国浪漫派诗人中,还没有人像拜伦那样在自己的叙事诗作品中融入如此繁多的话语形式.作为一位阅历丰富、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大诗人,其诗作中的互文性叙事也应当成为研究者关注的对象.通过考察拜伦叙事诗中文学典故和宗教典故的互文性运用,我们不仅可以更清晰地追踪这位大诗人的文学渊源,窥见其宗教倾向,而且得以见证诗人一以贯之的批判精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禀赋及其调用多种典故进行互文性叙事的高超技巧.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2015,(11)
互文性理论的强大解释力逐渐为学界所意识到,并被运用到语篇、语用、话语分析等学科研究中。文章梳理了互文性理论的发展历程,并对互文性理论各家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深入发掘,通过对互文性理论的归纳与论证,得出了互文性理论语言学研究的核心观点。并对当前互文性研究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评析,文章指出我们不仅要将互文性概念引入语言学研究中来,引导学界对语篇系统性的关注,更要对互文性现象做进一步的语言学化的分析,致力于将互文性理论改造成语言学自身必不可少的理论组成部分,并结合新时代出现的多样化的语篇形式,构建语篇互文性研究新范式,对各类语篇现象进行透彻的理论分析和充分的结构阐释,推动篇章语言学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9.
罗立桂 《兰州学刊》2005,(5):287-289
电脑和网络技术为互文性理论的实现提供了新型的技术支持,使得依托于网络的文学创作充满了互文性写作的特质,分析目前网络文学作品中的互文性写作手法可以发现,互文性写作丰富了文学的创作手段,给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对文学创作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要加强引导,以拨正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提高网络文学的整体创作水平.  相似文献   

10.
互文性理论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指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任何作品都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的承袭和对以往作品的模仿.本文对简-奥斯丁小说<诺桑觉寺>进行体裁上的互文性解读,重点讨论了小说与哥特式小说、灰姑娘的童话故事以及说教型小说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11.
互文性概念最早由克里斯蒂娃提出,后来逐渐发展为后结构主义批判结构主义的主要理论武器之一。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阐释,从而产生了不同的互文性理论。在这样的学术形势下,我们回归克里斯蒂娃最初的广义互文性概念,对其进行梳理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当今互文性理论研究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12.
希利斯·米勒的"重复"观解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米勒在自己早期批评思想的基础上,借鉴西方传统思想,从后结构主义理论中获得启示,参照互文性概念,提出小说中的“重复”这一概念。他把重复分为相似基础上的重复和差异基础上的重复,并认为这两种重复相互交织,互为消解,从而使小说文本呈现出丰富复杂的异质性。米勒对重复问题作出的新阐释使其成为后现代和后结构主义批评的标识性术语之一。由此,拟对该概念的哲学和文化渊源、本质含义、与米勒前期批评思想的承继关系以及与互文性概念之间的异同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以进一步了解米勒早期独特的解构观及其思想中的传统性。  相似文献   

13.
体裁互文性作为一种重要的批评概念,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批评性话语分析。广告被认为是一种寄生语篇,常常综合运用各种体裁特征、传播媒介来表现自己,形式灵活多变。本文从体裁互文性的两个主要表现形式:细节互文性和结构互文性,探讨了儿童电视广告这一特定广告语篇的互文性特征,重点研究了其表现形式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4.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文化信息传播的进化理论,模因的复制、模仿以及传播可以传播、继承并发展文化。而互文性理论是从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演化出的文本理论,每种语篇都是其他语篇的继承和发展。本文从模因论的视角研究互文性在新闻语篇中的表现形式,旨在表明新闻语篇中的互文性来自于模因的传递。  相似文献   

15.
互文性概念对传统的翻译观产生了重大的冲击,翻译被认为是一种互文活动,译文与原文的关系因而是一种互文关系。然而,由于对互文性的理解不同,应用互文性探讨翻译出现了两种倾向。在分析这两种倾向的基础上探讨翻译和创作的互动关系,并指出互文性视角能够改变人们对翻译和译者地位的认识,有利于翻译研究作为独立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互文性新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都有互文性现象存在。文学艺术中的互文性是产生新意、形成对话的积极互文性。互文性对于文学艺术至关重要;科学中的互文性是精确转述他人原意、独白式的消极互文性,科学对自己的过去采取与文学艺术截然不同的态度,互文性对于科学来说无足轻重。互文性是一种意义于其中转换生成的函数关系(功能而非本体)。构成互文性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文本A、文本B和它们之间的互文性联系。  相似文献   

17.
怀古诗是唐代诗歌类型中重要的一种,作为唐诗研究的专家,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不可避免地涉及对唐代怀古诗的研究。他站在西方的视野中,运用后结构主义的互文性理论,将互有关联的怀古诗组织在一起,形成了唐代怀古诗的网络档案,从同韵、借词、同主题几个方面,剖析了他眼中的唐代怀古诗,为我们以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怀古诗提供了范式。  相似文献   

18.
西方互文性理论的建构与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琼等 《湖南社会科学》2014,(2):217-220
互文性理论是当代西方的一种文本理论。该理论从萌芽、起源到正式提出、真正形成、应用与发展,历经了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及解构主义等各种思潮的洗礼。各学派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和方向进行实践与探索,使互文性理论在备受争议中从单一走向多元,由纯理论发展为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总理将梁祝的故事译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介绍给西方受众堪称外宣工作的经典范例。正确运用这种文本间的相似性即互文性,对翻译尤其是外宣翻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根据两种文化间不同程度的互文性,译者可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提高互文性,便于读者理解外宣材料。  相似文献   

20.
“云雨”作为男女之事的隐喻,历来认为源于宋玉《高唐赋》,实则它有更为久远的文化渊源,是文化互参、文本互渗的历史产物;在《高唐赋》与诸多文本的空间交汇中,“云雨”逐渐演化为性文化符号而世代承传;在具体文本中“云雨”的本义与喻义则往往混淆不清,其指涉意义只能在互文性中予以厘定;在“楚天云雨”话语中,互文性营造了楚地独有的诗文化风情;历代诗人对《高唐赋》或认同、追随,或否定、批评,实际上都是与它的对话;而批评者则用“误读”的方式对它进行修正,这种修正不仅是社会文化变迁的话语诉求,也反映了后来诗人挑战前文本霸权的意图;《高唐赋》在互文性中显示了弥久不衰的生命力,验证了其难以超越的文学经典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