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更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共同创造出来的植根于中国大地的新型政党制度。理解新型政党制度的中国探索与历史贡献,需要构建内在特质、内涵要义、发展逻辑与结构维度等维度构成的分析范式,在构建“变革-稳进-超越”的政治解释路径的基础上,聚焦于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定型的政治诠释,揭示其历史变迁的基础要素与鲜明特点。在此基础上,围绕“新型”的出场逻辑,进一步阐明新型政党制度之“新”在于其是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最新成就,为世界政党制度提供了独特贡献,是政治制度在总体性创新方面的典型成果,对于认识制度变迁这一理论与实践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解逻辑,进而在政治概念的政治学分析层面也具有独创性价值。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自由观的总体性表现为历史总体性、现实总体性与具体总体性的三重规定。历史总体性规定基于人类历史发展历程对自由的发展作出批判分析,展现出马克思对相对自由的历史关怀;现实总体性规定要求从生产关系出发理解人的社会关系及其自由状况,展现出马克思对集体自由的现实关怀;具体总体性规定要求从人类社会主体出发理解人的自由状况,展现出马克思对主体自由的具体关怀。马克思自由观在中国的当代实践表明:自由是一个不断实现的过程,是社会主义共同体总体进步的发展状态,是个体主体性和群体(人民)主体性的获得与焕发,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和努力中彰显出自由价值的巨大“溢出效应”和“导向效应”。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特色政党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使然。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和政党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深深根植于天下为公、兼容并蓄、共融共生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有着与西方政党制度完全不一样的发展理路。其理论依托是人民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协同发展,价值所在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内在要求是建构和合的党际相互关系,效能体现是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新时代提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大论断,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展现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作出全面部署,是对世界政党政治理论与实践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契合民族特质不断探索、实践和发展民主的光辉典范,是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和新表述。从历史逻辑上看,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人民进行了长期持续的民主实践探索,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孕育与形成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从理论逻辑上看,全过程人民民主以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为基石,是在系统总结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经验过程中所提出的全新民主形态,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民主理论,实现了人类民主的新飞跃。从实践逻辑上看,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实践中探索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民主主旨要义,建构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并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确保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相似文献   

5.
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揭示了人民民主的本质属性和全过程实践特征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体现了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效能逻辑、话语逻辑与系统逻辑的辩证统一。它在总结历史规律、发展民主理论过程中孕育;在人民民主实践、提升民主效能中发展;在立足系统思维、构建中国民主话语中升华。  相似文献   

6.
姜家生  刘庆丰 《学术界》2012,(3):154-161,287
资本逻辑是指资本作为一种主体性存在,在自身运动中所体现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马克思共产主义价值观的起源,与资本逻辑密切相关.具体表现在:在阐释资本逻辑及对资本逻辑进行合法批判过程中,马克思为其共产主义价值观的生成提供了思想场域和理论依托.消灭资本逻辑运行的经济所有制,是这种价值观的独特主张.而资本利益与劳动利益的对立,则为这种价值观生成提供了信仰主体和内在动力.做上述考察之后,马克思共产主义价值观的现实性、真理性和说服力,便得以进一步澄明和弘扬.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民族意识,是用以区隔内外进而获得内聚力的重要力量。因其内在气质的特殊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中无论是地位、使命还是实践逻辑都有别于其他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是对其主体性的重新确认,中华民族主体性的巩固是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基础,为政治一致性提供了想象空间,也为政治团结与合作搭建了舞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主体地位和根本利益、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为使命。在铸牢对象的内在结构上和援引资源上都与其他意识形态存在差异,因而在实践逻辑上也呈现出特殊面相。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百年来党带领人民成功推进民族复兴伟业历史经验的演绎构成了其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者及其政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使命驱动构成了其理论逻辑;而使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先进本色并实现长远发展的行动牵引又构成了其实践逻辑。新时代,科学把握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黎珍 《贵州社会科学》2021,383(11):147-153
在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治理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通过其"以人民为中心—善治—民生"的治理逻辑闭环结构呈现.乡村振兴中治理实践的政治伦理基础是以人民为中心;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实践的价值追求是善治;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有着民生的多重内涵并体现着当代民生特质,其治理逻辑从理论、目标、价值、实践等四维向度体现了始于以人民为中心,围绕善治,实现民生的新时代乡村治理逻辑,呈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治理逻辑紧紧围绕民生问题、解决民生问题、实现民生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由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两岸关系与青年发展研究院院长海泽龙撰写的《青年政治学:理论与实践》一书于2021年由新华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凸显了青年政治学研究的“中国特色”“中国视角”与“中国立场”,积极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青年政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该书夯实了青年政治学的理论之基,开拓了青年政治学的实践之维,构建了青年政治学的系统逻辑体系,是关于“青年政治学”的原创性理论研究的尝试。该书的出版是青年政治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在整合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政党中心”的政治整合逻辑不仅适用于革命史研究,同样可以用于理解当代中国政治整合的原理。以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社会为例,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整合在继承原有经验基础上,还处于不断地动态调适中。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现实条件的转换,“政党中心”的主线整合逻辑逐渐调整为以村级党组织为中心的复合型主体结构,同时为治党逻辑与治理逻辑互嵌中系统性政治整合路径的形成锻造了前提。进一步而言,这种系统性整合在内涵上表现为党的建设逻辑与乡村治理逻辑的互动,在实践中则凝练为人民集体行动逻辑与党的领导逻辑的统一。就其作用与前景来看,“政党中心”整合模式的动态调适无疑为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和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新学术》2007,(4)
在《政治无意识》中,詹姆逊完整的呈现了自己的文化阐释理论,而总体性思想则是他的文化阐释理论的核心与主题。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对詹姆逊的总体性思想进行分析,即社会的总体性,文本的总体性与主体的总体性。澄清詹姆逊的总体性思想的内容与脉络,将会对于文化阐释理论研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理论的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的研究提供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一直与工人运动紧密相连,紧紧围绕着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及其教育而进行,有着自身生成的内在逻辑。其中,无产阶级革命所需要的“阶级意识”与工人阶级“实际意识”水平之间所存在的“意识差距”,成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得以展开的逻辑前提。在无产阶级政党所带来的“思想教育”的中介因素的作用下,普通工人群众的阶级意识无限接近于无产阶级政党先锋队的阶级意识,构成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中介。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旨归于无产阶级作为“自为阶级”而展开“政治行动”,带来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过渡,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并非凝固的已完成的意识形式,而是在弥补“工人意识”与“阶级意识”之间的“意识差距”中不断生成。  相似文献   

14.
现代政治依赖政党驱动和运行。国内外的政党活动及其影响在21世纪日益复杂,有些政党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提供者,而有些政党则沦为了问题制造者。在理论层面,政党中心主义在不同国家已经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认知形态,这表现在政党定位、政党本质及政党中心主义的理论根源等维度的差异。在实践层面,部分国家的政党政治已经造成了恶性党争、社会撕裂和政治衰败的后果;而在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了国家抵御风险挑战、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和政治基础。对政党中心主义开展比较系统的中西比较,能够揭示出政党的价值在不同国家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分野。21世纪的大分流并不是表现在政治体制的差异上,而是表现在政治组织的差异上。  相似文献   

15.
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品格,贯通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其中,承载人民现代化期盼、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探寻人民性的根本实践动因;强化人民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契约关系”、加强人民政党现代化建设是维护人民性的根本政治保证;坚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筑牢现代化实践的人民内核是保持人民性的根本指导思想;维持人民共同体的团结、提升人民的现代实践能力是发展人民性的根本实现途径;增进人民福祉、保证人民享有现代化成果是检验人民性的根本评判标准。中国式现代化的开拓实现了现代需要驱动、先进政党领导、科学理论指引、主体力量创造以及成果归属评判的“五维统一”,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民主政治的理论与实践余逊达民主成为一股在中国思想理论领域占据中心地位的思潮,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成为中国现实政治发展中的主旋律,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的胜利,对外为中国的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奠定了基础,对内则为中国的人民...  相似文献   

17.
政党民主的实践形式是政党权利,发展政党民主前提是明确政党权利.政党权利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和工作机制,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价值目标,基于不同的分析视角可形成不同的理论见解和实践要求.一般而论,政党权利是指政党站在既定立场上,基于自身生存、发展和发挥作用的需要,对相应资源的支配和享有;具体而言,政党权利可以从个体权利与整体权利、应有权利与实有权利、实体性权利与程序性权利等几个方面加以认识.本文基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从生成机理、主体构成、内容体系、本质属性等方面对政党权利的科学内涵与本质特征予以诠释,旨在通过对政党权利基本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为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支持和路径引导.  相似文献   

18.
从资本逻辑到生命逻辑:重新解读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既是资本逻辑的发现者,也是资本逻辑的批判者.马克思运用这一范式透视当代社会发展中资本逻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通过革命性的实践活动来改造这种人性与物性相互颠倒的现实,试图重新恢复人的已经被异化的感性存在,恢复人与世界的感性关联,这就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理论旨趣.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在当代仍具有指导意义,当代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当代中国社会要和谐发展、当代中国人要自由而全面发展,就必须扬弃资本逻辑,回归生命逻辑,深入到人存在的根基处.  相似文献   

19.
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作为一个总体性概念,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是各种因素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是各种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发展过程。以恩格斯的"合力论"为理论基点,以辩证法主客体统一论为逻辑支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新的理论视域,对生产力跨越式发展进行总体性研究,对其进行全新透视,这对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郗戈撰文指出,从根本上说,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当代价值在于,马克思的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能够指导和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是一种总体性的现代社会理论,主要透过资本主义、资本逻辑来审视现代性的生成、矛盾与超越问题,通过批判和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来开启社会主义新现代性建构的路径。这些思想只有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