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东世俗化进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9世纪到一战,为世俗化的起源时期;一战到二战,为大规模推进时期;二战到20世纪70年代,为深化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为“反复”时期。中东世俗化有四大特点:第一,外力驱动,被迫进行;第二,政府自上而下强制推动;第三,世俗化的结果是伊斯兰教的国家化;第四,历经反复与挫折,面临重重困难。如何协调和平衡宗教与世俗的关系,依然是中东国家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代宗教的发展越来越突出其实用性与功利性的价值,越来越趋向平民化、内容世俗化。宗教的世俗化意味着传统教义中的神圣性质在逐步地淡化和减少,传统宗教的仪式及组织也日趋简化,传统宗教放下身价主动向民间信仰靠拢。从江南地区观音信仰及城隍崇拜的盛行,可以看出明清时期佛道发展的这一世俗化趋势。明清时期的城隍神最初是由官方赋予的官僚形式,成为神道设教与打击淫祠的象征,但是苏州民众却将其逐渐演变成富有特色的民间宗教信仰活动,包含进丰富的民生内容。最终使得城隍信仰活动演变成为苏州城乡民众的狂欢节日。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25-32
彼得·贝格尔在《神圣的帷幕》中提出了经典世俗化理论,引发了其后几十年学界关于宗教与世俗化的探讨,有学者指出了此理论的诸多错误,并提出了多种替代性或修补性的理论,贝格尔本人也撰文对其理论进行了修改。但是,在这些理论的解释和困境的解决中,有一个重要因素虽然也进入了贝格尔和其他人的视野但没有得到足够关注,这就是贝格尔在《神圣的帷幕》中一笔带过的一个人类学前提——人类对意义的渴求。从这一人类学前提讨论宗教与世俗化的关系就可以看出中西方宗教世俗化根源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世俗化:现代性生成的历史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俗化进程,指的是西方近代化发端时期,传统宗教的超验秩序解体,中世纪神学被一种文化祛魅精神所拷问,神性世界被一种日趋工业化、商品化、货币通约化的新的社会惯例所溶解,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个人概念逐步确立、个人能力与价值的逐步显现并带动西方近代形而上学自我意识哲学启蒙和发展的过程。世俗化过程与现代性的生成过程密切相关。神圣权力向世俗权力的转移确立了现代性社会结构中的三个重要维度: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权力和行为边界。世俗化发育的精神内核乃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具有现代意义的个人概念的充盈,它客观上输入了现代性生成的历史事件的主体,也构成了现代性不断得以绵延的精神动力与根据。在此意义上,现代性的生成就是世俗秩序的生成。  相似文献   

5.
刘峰 《船山学刊》2011,(4):122-126
现代佛教在近百年发展历程中入世倾向逐步加强。一方面与现代社会实现了允恰的调适,彰示了佛教的生命力及永恒价值;另一方面深入世俗化不可避免地对其宗教神圣特征有所消解。二者交错成为宗教现代化过程中所遭遇的新困境,对治的路径在于从世俗与神圣的张力间寻找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召树屯》以佛经文学样式展现澜沧江流域的世俗化生活,将召树屯与孔雀公主爱情故事人性化地整合,傣族文学因而呈现出在神圣与世俗之间的一类审美体验。该故事亦是羽衣仙女原型经过跨语际跨文化的流变过程模塑成型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宗教文化下的婚恋民俗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7.
郭炳洁 《兰州学刊》2008,(1):130-133
西汉前期的世风呈现出浓郁的世俗化特点。形成此世风的主要原因有:汉初土地制度造就的小农经济,为人们世俗化追求提供了物质基础;黄老思想是世风世俗化的内在精神动力;命运与现实利益的不确定性,是人们世俗化追求的直接原因;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使社会成员沉湎于对世俗生活地追求。  相似文献   

8.
元代的宗教文化颇为发达,三教融合和不断的世俗化是其主要特征。民俗文化亦呈现出融合和新变的特点,二者共同决定了元代宗教戏剧的世俗品格。这些戏曲中的宗教人物,其思想和举止均具有鲜明的世俗化色彩。宗教、民俗、戏曲三者之间存在着交融互动的特点,戏曲一头牵连着宗教,从那里获取题材和灵感;一头又牵连着民俗,表现出浓烈的世俗情味。  相似文献   

9.
从目前宗教的发展趋势来看,宗教世俗化已成为各宗教目前所面临的一个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藏传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文化也不例外。面对当今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复杂形势,藏传佛教要想保护自身传统文化,并且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必须做出历史性变革与发展,走世俗化、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0.
宗教与文明是共生的,宗教的演进史在人类的文明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0世纪的宗教世俗化趋势对人类文明带有正面的影响.宗教世俗化趋势的重要意义,即宗教的世俗化对人类文明的未来有着重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