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的理论创新,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鲜活的时代内容,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的重大理论成果,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的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2.
崔明浩 《理论界》2009,(11):18-19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使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形式的实践过程。这个过程的首要内容就是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并结合新的实践,去指导新的实践。在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鲜明的品质就是它不断的理论创新品质。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出了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探索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发展之路,并在发现创新规律中逐渐掌握规律,实现理论创新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既要重视宏观规律的把握,也要重视微观要素的剖析。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之一的群众要素,包括了群众路线、群众实践、群众智慧和群众利益等内容。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过程中,群众路线是基本途径,群众实践是理论来源,群众智慧是创新源泉,群众利益是根本目的。对群众要素的研究,将加深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理论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原则和途径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克服的问题.从邓小平理论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包括理论前提、思想前提、认识前提、主体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包括系统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发展性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包括: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实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注意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汇和整合;重视语言的民族化和表达方式的通俗化;以群众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增添新内容.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克服的问题主要有:因循守旧、保守观望等心理的消极影响;混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具体结论等认识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理论成果,在对时代主题、历史经验、新的实践的深刻把握中,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突破性创新,在对世情国情党情尤其是党的历史方位的深刻洞察中,实现共产党执政理论的重大创新,在对发展中重大矛盾问题的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中,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探索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基本依据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精髓是实事求是.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李建勇 《学术论坛》2006,5(10):9-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三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双向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7.
李宝平 《理论界》2005,1(2):57-59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立足实践,并把实践经验概括升华,进行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追求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和目的。  相似文献   

8.
刘娟  杨菲蓉 《天府新论》2009,(3):105-111
农民问题是一个变量概念,其内涵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达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中国化的内涵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使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从欧洲形式变成中国形式;另一方面,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过程中所取得的农民问题实践"马克思主义化".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关系着怎样通过认识、理解、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积累了非常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是:只有在"民族意识"与"世界眼光"的交融中,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意识与世界眼光的交融,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视野,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实践创新的原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民族意识与世界眼光相互交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杨平 《兰州学刊》2013,(9):131-137
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理论中国化的过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公民政治参与的进程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论述当中,其中,主要对于公民政治参与目的、政治参与主体、政治参与内容、政治参与方式、政治参与条件、党内政治参与以及农民政治参与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从而,把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实践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理论有机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理论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60年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从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这三个层面创立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三大成果,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和个人收入分配理论.实现了"三个结合",即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结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的结合.这三大理论成果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依据,"三个结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基本实践特征.这三大理论成果和"三个结合",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实际而赋予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典范.也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姜喜咏 《天府新论》2007,3(6):19-22
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纳入哲学反思的视野中考察,这一伟大历史进程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诠释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意义生成过程和理论创新过程。实践诠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以现实社会主义为主题在民族的实践、历史、文化中得以具体化、现实化、时代化和民族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获得实践生命形态,构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意义生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理论体系和理论特质在中国化过程中得以具体澄明、生成、拓展深化,理论的意义也在实践中生成、深化和获得无限开放的性质。理论创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必须深入研究这一理论运行机制中的主体因素、客体因素和加强对理论失误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3.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话语"新体系和辞学理论体系,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及其最新成果指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理论大众化研究等,是克服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和"失语"状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有效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话语"的认识和理论来源于"为什么话语"教育实践,创新认识和理论必须运用于实践,指导并服务于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统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过程产生结果,结果来自过程.立足过程本身,多维透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探索其中文化选择、思想斗争、实践运用、理论创新、问题解决等不同方面的历史运动过程,无疑有助于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本质和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伴随着范畴体系的中国化过程.这一过程的最新成果,就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该范畴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的科学概括.也形成了最新范畴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范畴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以人为本,其结构包含总体性范畴、基本范畴和实践范畴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和前提,坚持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时代化、群众化和通俗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内容,把注重宣传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途径。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表明,应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注重传播内容的时代化、通俗化和多样化;注重传播手段的多样性、传播对象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和"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两个维度。前者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应用,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属实践方面的创新;后者是指总结中国实际经验将其上升到理论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属理论方面的创新;前者为后者奠基,后者是前者的理论升华,两者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或缺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是不能并列的两个大小不同的概念,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实践成果是否具有普适性的问题,学术界存在较大分歧和多种理论误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实践成果必须具有普适性,才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才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任何国家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土化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及实践成果是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普适性是一项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9.
宋一 《天府新论》2009,(3):25-28
从要素方面看,中国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要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介要素,中国具体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体.这三个方面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过程.从系统与要素关系看,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推进中国具体实践改革与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中国文化的融合、创新的过程,又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社会发展中逐渐占据文化主导地位的过程。简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促进中国文化实现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现代中国文化奠定了新的基石,是中国文化发展创新的根本的方向和途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和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文化创新的根本指针和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