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共管理伦理学的基础和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康之 《东南学术》2002,(5):147-151
公共管理伦理学是公共管理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作为一门职业伦理学而出现的。但是 ,与传统的所有职业伦理学不同 ,它的学科基础不是社会分工 ,而是社会分群。这一点决定了公共管理伦理学的研究是一项全新的创造性工作。公共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方式 ,人类社会中的一些基本的社会关系中的新质因素都会聚集到这个领域中来 ,而公共管理伦理关系更是一种全新的伦理关系 ,而且会在公共管理活动中转化为一系列新的规范。公共管理伦理学的任务正是要研究公共管理的新型伦理关系 ,探讨伦理关系向道德规范转化的规律和机制。由于研究对象的时代性 ,决定了公共管理伦理学也是一门全新的学科  相似文献   

2.
公共行政的公共性问题关系到对行政活动根本属性的认识与界定,是整个行政体系和行政行为模式建构的出发点。张康之教授的《论伦理精神》一书以伦理关系为基点去重构公共行政,指出了后工业化进程中公共行政公共性回归的必然性。根据张康之教授的观点,人类社会治理模式的演变经历了以权力关系为基础的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和以法律关系为基础的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是排斥公共性的,而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仅仅建构起了形式公共性。在后工业化的进程中,人类社会将会建立起基于伦理关系的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这种社会治理模式所拥有的是一种实质的公共性。实质公共性具有伦理精神的内涵,迫切需要通过一场建构的启蒙去将其转化为现实。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儒家政治哲学,以家族伦理为模板建立社会治理方案。这种伦理政治模式的实质是一种己/人结构,即以个人为中心推出社会基本结构。己/人结构的自我主义,建构了个人即终极的生活世界,是造成公共理性和公共精神缺失的根本原因。在现代法治社会,权利主体互相指涉,需要彼此平等的个人作为公共理性的基础。培育现代法治精神,必然要求把自我中心的己/人结构转换为主体平等的人/人结构。  相似文献   

4.
公共管理: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公共管理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 ,它的出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 ,存在着深刻的市场经济与传统的统治模式的矛盾 ,在解决这些矛盾的政治努力都宣告失败的时候 ,人类探索出了一条公共管理的途径。市场经济是与法治联系在一起的 ,但对于公共管理来说 ,仅仅有了法治是不够的 ,在法治的制度框架下 ,还需要伦理的支持 ,才是完善的公共管理制度。公共管理意味着管理主体的二元化 ,即政府和社会自治型组织这两个主体的竞争与合作。公共管理的社会自治内容会对政府形成一种压力 ,这种压力对于重塑政府有着积极的意义 ,可以促使政府朝着伦理化的方向发展。人类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实现了从统治行政向管理行政的转型 ,而公共管理的出现则意味着管理行政发展到了它的最高阶段。  相似文献   

5.
论社会治理活动中的道德行为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康之 《河北学刊》2004,24(4):74-78
公共管理是一种新型的道德化的社会治理模式 ,公共管理者的道德行为选择对于社会治理活动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整个伦理学的发展史都把人的道德行为作为研究的重心。但是 ,真正能够对人类社会治理活动发生实质性影响的伦理学说并不多。公共管理伦理学才是真正的、直接的关于社会治理的伦理学 ,它研究公共管理者道德行为发生的前提、基础和机制 ,并寻求道德制度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契约”模式全面影响西方社会公共伦理话语的同时,不少基督教伦理学家认为,基于基督教传统的“信约模式”可以为基督教介入社会公共生活提供独特的角度。它能提供与传统有机体模式不同的社会观,比一般的社会契约论更突出立约的超越性和无限性,强调公共生活的道德原则。尽管面临种种挑战,这种重视主动建构、超越维度的信约模式,有助于人们在相互性中建立稳定可靠的制度性关系。  相似文献   

7.
作为社会治理的“构成性”维度,以“道德约束”为表征的“伦理治理”在新时期下被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和理论意义。伦理治理的提出在于社会政治理念的重大变化:社会全体成员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以个人的自我治理、自我管理和自我服从来实现社会的有序和谐。伦理治理的内涵既不是制定伦理原则,也不是用伦理原则去治理社会,而是社会全体成员形成自觉遵守和敬畏伦理等基本规则的“道德意识”和“绝对意志”。国家和社会能够通过教育形成的“个体意识”、通过建设伦理共同体形成的“群体意识”、通过建构社会正义原则和培养正义感形成的“原则意识”来保障“绝对意志”的养成和实践。  相似文献   

8.
社会保障伦理属于公共管理与应用伦理的交叉研究范畴。在国家治理体系的框架下,社会保障的合道德性不是仅仅针对个体的关心关切,更是一种"善治"的基调。无论是养老金双轨制还是城乡社保水平差距,也无论是医保骗保行为还是医患合谋行为,这些现实困境都把社会保障伦理的价值理性思考提升到新的高度。因此,在深入探究其中的内生关联、发展嬗变、交互关系、冲突偏差和建构路径等重点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准确解读伦理意蕴,深刻发掘社会保障的伦理内涵,科学建构现代社会保障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9.
回应型政府:理论基础、内涵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应型政府是建立在公共治理理论基础上的、以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而提出的概念.它以公共治理为理念,以解决公共问题、社会问题为责任,具有自觉、稳定、可持续的回应性和回应机制,以及有效回应社会所需回应力,体现以民为本、服务导向、及时反应、依法治理的基本特征,以政府与社会平等合作为治理模式.回应型政府是与服务型政府不完全等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80年代始,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等在社会治理的实践中得到了积极响应,特别是以新公共管理运动为旗帜的政府改革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展开,从而造成了一场反民主的理论与实践运动。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等虽然是在西方政治学谱系中产生出来的经济学理论,然而,当这些理论被应用到国家及其政府建构的时候,却表现出了对社会契约论所确立的民主原则的颠覆。新公共管理运动作为这些理论的综合实践形态,更是在改革过程中加速了民主的没落。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进行治理功能的外包时,其实是用具体的契约取代了社会契约论的普世契约,这是对社会契约论的反叛,而且在这种反叛中实现了社会治理体系的结构重组,即把原先界线分明的治理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打乱,使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的边界模糊了。结果,带来了公共性的扩散,在逻辑上开拓了政府与社会合作治理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论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建构中的信任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信任价值的迷失 ,新公共管理运动无法确立未来社会的治理模式 ,因此 ,需要通过彰显信任关系去建构未来社会治理模式。作为中介环节而存在的信任 ,既是政府服务精神向公众合作行为转化的过渡环节 ,又是政府与公众相互关联的一种状态 ,它与制度所倡导和体现的服务精神及在公众行为层面上确立的合作体系的关系既是历时态的 ,又是共时态的。同时 ,以公共行政道德化为内容的政府信任关系的建构与未来社会治理模式的构建具有同一性。  相似文献   

12.
治理概念出现,意味着政府部门从事改革思维的一种演变。治理模式应转向社会大众层面共同参与进行。本文探究了治理问题焦点,梳理了政府、社会、市场等多元因素扮演的角色,建构了一种基于政府、社会、市场之三方相互融合的治理模式,剖析了新公共管理的结构与运作,确定了治理结构的共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政治社会学视角出发,以华北"土改"运动为中心,探讨了中国新民主义革命进程中阶级划分的政治功能.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乡村社会关系进行了实质性重构,即以阶级关系统摄各种社会关系,将其纳入国家权力的意识形态框架;二是通过对乡村社会成员的重新命名和归类,确立了一种新型的政治等级秩序;三是治理和被治理技术的发明,既借助阶级隔离术和阶级融合术实现了乡村社会的治理目标,又通过阶级身份和阶级意识的建构促使农民自觉融入了党和国家的治理轨道.  相似文献   

14.
公共管理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特殊领域,存在着相当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公共管理中的制度和措施对于处理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仅仅是一种框架和原则规范,这就需要在具体的公共管理活动中以伦理精神作引领、以道德意识作指导去做出管理行为的选择,即进行相应的公共管理伦理研究。文章力图从公共管理与伦理结合的角度,分析了公共管理的伦理趋向,在此基础上结合科层制及其人文救治进行一定的理论阐发,并结合中国目前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现状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村民自治背景下,基层社会治理发生了重大转变,以村级公共权力为视角进行观察,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这种转变。基于对制度文本及实践模式的研究,村级公共权力的基本内涵可以确定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村级政治主体为实现村级公共利益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法定权力。在这一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村级公共权力的静态回路是一个多主体多层次的复杂体系,且其运行过程存在不同环节的发展不均衡和结果低效率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传统中国社会赖以建构的家庭伦理,伴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开始瓦解。它在催生一种新的伦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伦理的同时,其自身也开始获得了全新的涵义和内容。中国人的伦理世界在这种解构与建构的冲突与整合中,正在走向一种新的秩序,这将是社会转型完成的最终标志。一、社会伦理的催生近现代以来突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闭的以血缘、地缘、姻缘为纽带的家庭式社会结构的限制发展起来的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联系,是社会伦理得以催生的土壤。在外来与内生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在广泛的社会交往中,以业缘为纽带的新型社会组织和社会…  相似文献   

17.
合约制政府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约制政府是一种新的政府治理模式,是西方合约主义理论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的实践产物。它建立了一种以委托代理关系为基本框架,以合约制为治理机制,以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效率为主要目标的分析范式,在理论上超越了传统的政治控制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政府的主要协调机制从公法向私法转变。笔者从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对合约制的实践成效入手,试图构建作为现代政府治理新模式的合约制政府的概念框架,对它的理论基础、运行机制和实践成效进行分析。作者认为,在以现代治理为取向的我国行政改革中,认真对待和系统研究西方政府的最新治理模式——合约制的理论与实践,有利于在我国政府改革过程中推广和应用合约制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政府走向廉洁、高效,这将为我国建构现代的政府治理模式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18.
深化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行政体制乃至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中国式的协商治理模式,因为协商治理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共治理模式,是一种以中国式民主即协商民主为基础的公共治理模式.要实现以协商治理为目标模式的公共治理,必须深化改革,以期实现从传统的行政管理向现代公共治理的转变;完善政府主导下的多方参与的协调共治体制;理顺政府内部的职能关系,完善政府内部上下级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共治体制.  相似文献   

19.
陈忠 《人文杂志》2015,(3):113-120
伴随世界文明的生成与转换,城市与伦理历来相互关联、相互生产,城市-伦理生态具有多样性、非自足性、变迁性。当代城市化的深化使伦理与社会的关系,使这个世界的伦理图景与伦理生态,发生了重要改变。分化与纠缠、变化与固化、多样与单一等诸多矛盾表明,当代城市社会正在遭遇深刻的康德悖论式的伦理冲突。一方面,城市化的推进为伦理转换提供了条件,也提出了任务;另一方面,伦理的自觉、现实推进,又将为城市化的规范化、合理化提供基础支撑。建构一种更具语境张力,更具包容性、现实性、此在性、有限主体性底蕴的城市伦理,着力推进"此在单元""此在空间"的伦理化,对城市社会的合理化、可持续具有基础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是内涵极其丰富、表征社会全面进步发展的综合目标,和谐劳动关系建构是其题中应有之意.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网络用工兴起的时代,塑造新型劳资伦理关系及其依法治理成为新时代劳动法治的价值目标.以符合中国国情和现实劳动关系应然伦理需要的法律治理之道,建构起适应网络与智能化时代要求的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机制.同时,应注重劳动关系调整的法治与德治并举,回应新时代社会主义劳动关系新伦理和核心价值观要求,以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与促进合作共赢为劳动争议解决目标,建构非对抗性为主体的劳动纠纷多元解决机制,着力化解劳资矛盾与争议,使劳资双方能够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红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