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目前 ,有一种观点在学界颇为流行 ,认为儒家伦理的本质或核心就是家族主义 ,并且把家族主义的内涵界定为一种家族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实际上 ,在儒家伦理体系中 ,家族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只适用于普通劳动者阶层 ,而不适用于士大夫阶层。对于士大夫阶层 ,儒家倡导超越家族利益的价值关怀。因此 ,儒家伦理体系是家族主义与超家族关怀的结合。所以 ,以家族主义来概括儒家伦理的本质或核心 ,流于以偏概全 ,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
论中西文化的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文化偏于审美性而西方文化偏于科学性,甚至中国文化具有一种泛审美主义的倾向,而西方文化具有一种泛科学主义的倾向.这表现在中西的文字、哲学、法律、伦理、文学与文学批评的各个方面.但是在现代,中西又有双向融合的文化倾向.  相似文献   

3.
审美主义产生干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又在后现代性语境的影响下呈现出了泛审美的倾向.因此,本文把"审美主义"置于无论在历史分期还是精神气质等方面都迥异其趣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双重历史语境下,着重剖析它的复杂内涵,并且层层辨析它在前述两个时期中所呈现出来的三重矛盾:自律与他律、精英与大众、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这三重矛盾的剖析对分析中国审美主义的特殊性和解决中国审美主义的困境具有一定的警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前文学理论的中西之争,均着眼于中西文论的特殊性局限,却忽略二者所表现出的交互适用性。中西文论虽在知识结构与价值系统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却并不具有根本的对立冲突。文学理论的中西之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由主观焦虑引起的、论争目标发生偏移的误读性论战。因此,我们应采取多元分层的"对话主义"立场,摒弃文学理论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偏执,在普遍性的基础上寻求特殊性的保全方案,使各方文论资源在多层视域有机结合,且保持彼此之间的张力关系,进而构建可以与异域的"他者"、历史的"自我"进行对话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5.
作为独立学科,艺术学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考察中西艺术史,艺术主体观照现象世界并由此形成的经验图式乃是其特殊的精神活动的一面,是存在于艺术系统范围之内的"艺术之现实";艺术之现实有其精神性、结构性、真实性等方面的属性,这些属性由艺术主体精神观照的外观、内照、观照之观照等不同视角所造成,并且决定了艺术之现实的物理性、心理性和艺理性;而艺术之现实的"真实性",不是实证科学性的,而是艺术之现实自身的规定性,亦即"艺术之真实".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在文学上决绝的反本质主义者,伊格尔顿在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却又不遗余力地为本质主义摇旗呐喊,这与罗蒂形成鲜明的对比。乍看之下这令人其妙莫名,实际上,这种吊诡的态度与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者身份息息相关。目前,国内学术界的讨论对本质主义的政治之维鲜有涉猎———毋庸说将此问题予以深入阐发;而此一维度从根本上隐约决定了很多学者对反本质主义的误解、敌视与攻讦。  相似文献   

7.
在“人性科学”的范式下,十八世纪的英国启蒙思想家逐渐发展出一种仅仅基于人类官能的情感主义伦理学。这一伦理学理论不仅不依赖于超自然的外在预设,而且还隐含着一条伦理理论科学化的内在脉络:起于从“性恶”到“性善”的人性论视角转换,发轫于“科学心灵哲学”和“实践伦理主张”两大基石,完成于以“同情机制”为核心的道德剖析。由此,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家把道德之善从“彼岸世界的救赎”拉回到“此岸世界的公共生活”中。对此有关人性善恶的情感主义启蒙逻辑进行梳理,不仅有助于理解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在整个道德哲学史中的独特地位,还可为理解现代道德观念体系提供一个重要切口。  相似文献   

8.
分析王尔德喜剧中一系列浪子形象 ,探讨王尔德纨绔主义的审美主义特征 ,涉及社会身份、哲学观念、伦理态度、美学趣味以及同性恋视角等相互联系的几个层面 ,指出王尔德纨绔主义所面临的困境 ,是对主体审美感性因素强化和夸大的必然后果 ,其中的成与败、得与失反映了审美现代性自身所固有的矛盾和曲折  相似文献   

9.
阿佩尔与哈贝马斯所规设的以合理解决社会演变、法律系统与人际冲突问题为旨趣的对话伦理学在思想界激起了巨大的反响.就思想传统而言,哈贝马斯的对话伦理学虽可首先归于康德义务论伦理学的传统之中,但其受惠于阿佩尔的对话伦理运思亦是不争之事实:一是在哲学理据上承续了阿佩尔的"语用学"理论;二是在道德原则证明上采用了阿佩尔的"施为性矛盾"原则;三是在建构方法上扬弃了阿佩尔的"先验主义"与"基础主义".  相似文献   

10.
宋代理学二重人性论学说,发端于张载。他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念,但没有为儒家伦理找到本体论依据。二程兄弟以天理为价值本体,对儒家伦理做出本体论证明,但没有找到"天命之性"和"生之谓性"之间的中介。朱熹把张载和二程的观点综合起来,使二重人性论的理论形态臻于完备。  相似文献   

11.
个性主义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产生的,即使没有帝国主义的文化传播,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会产生中国的个性主义价值观.而随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而产生的个性主义是被统治者的价值观,它具有个体性,精神性和爱国性等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2.
张载与理学     
在天道之域,张载提出太虚即气的命题,由此解释对象世界的现实形态(实然);在人道之域,张载则突出了伦理之序、价值理想以及社会责任(当然)。通过对以上二者的沟通,张载既肯定了天道与人道的关联,又确认了当然与实然的统一。以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的预设为前提,张载展示了人的感性规定与理性本质相关而又相分的关系;由赋予德性之知以二重内涵,张载则进一步预示了理学发展的不同路向。以上的理论进路,使张载的哲学系统在实质的意义上构成了理学的开端。  相似文献   

13.
审美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倾向或美学思潮,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结合体,这就决定了它的精神价值的悖论性。审美主义精神价值的核心是存在之思和精神救赎,围绕这两点构建了审美主义审美主体性的张扬以及重视感性审美与个体审美的自由和价值的所有要点。然而,技术理性、政治理性、消费主义以及审美与功利、泛审美化、精英审美与人民性缺失作为审美主义的时代因素,却与审美主义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相似文献   

14.
程序主义的民主模式与商谈伦理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共和主义”和“自由主义”两种政治哲学话语模式的深刻反思,哈贝马斯提出了程序主义的民主概念。这种新的商谈理论是在更加广泛的意义上表现出来的民主形态,它表明哈贝马斯从交往行为理论的系统与生活世界范式转向事实与规范的司法与民主范式。然而,此种转向并不意味着断裂,应该说新的民主模式是对交往合理性的积极回应,在程序主义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实践中总有商谈伦理学基本原则的回现。商谈伦理所坚持的普遍性、论证性和主体间性原则同样适用于程序民主的建制化过程。在此意义上,阐释商谈伦理原则有助于我们对哈贝马斯商议性政治理论的基本理解。  相似文献   

15.
迈克尔·斯洛特(Michael Slote),现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迈阿密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授。斯洛特教授近年来活跃于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关怀伦理以及中西伦理比较等领域,在伦理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斯洛特多次到中国北京、上海、南京、武汉、香港以及台湾等地参加相关学术会议,与中国学者多有交流。主要著作有《从道德到德性》(1992)《源自动机的道德》(2001)《移情与关怀伦理学》(2007)《道德情感主义》(2010)《从启蒙到容纳:反思我们的价值观》[1](2013)以及他将要出版的新著《情感主义的思  相似文献   

16.
李建华 《浙江社会科学》2023,(1):97-108+159
伦理的共相问题就是伦理普遍性的中国式表达,而伦理普遍性就是指伦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的一般性规定,是对伦理实体、伦理关系与伦理秩序一般本质的规定性。伦理普遍性的获得路径有许多,但从内容上应该是伦理共同体对“共同善”的价值追求,而从形式上无非是来源于人类所具有的“公共理性”。伦理一旦获得普遍性的品格,就具有了无法替代的效应,具体表现为可规范效应、可协调效应、可持续效应。强化伦理共相意味着要凸现伦理的“具相”,即伦理普遍性的具体表现主要为伦理精神、伦理法则与伦理秩序,伦理精神是统领一切的灵魂,伦理法则是协调平衡的标准,伦理秩序是复杂伦理关系的条理化(清晰化),三者虽然不构成伦理共相的全貌,但也可称得上是“主架构”。但随着社会结构的松弛、价值的多元化和社会发展不确定性的增加,伦理普遍主义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后现代主义、多元主义、特殊主义的挑战。与此同时,强调伦理普遍主义并不意味着对境遇伦理学的否定,相反,我们可以在实践伦理学或应用伦理学的意义上接受境遇伦理学,并充分吸收其处理具体伦理问题特别是伦理二难问题时的伦理智慧,把规则遵循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把境遇的估计与行动的选择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与古希腊学者出于趣味主义不同,圆点儒家因有用主义而直入生活内部,局限于日用伦理不能进行超越性的思辨,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单一、缺乏信仰、道德至上和批判性不足等特征.  相似文献   

18.
剑桥共和主义思想史学派的重要代表昆廷·斯金纳的研究,为人们理解西方政治传统尤其是西方自由观念提供了新的有意义的视角.古典共和主义的自由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并在理论上体现了整体主义、政治平等主义、内部和平主义、公共性、相互性、积极行动等基本原则.斯金纳的研究对当代中国来说,有学术与实践之双重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发达的普遍主义信用伦理基础之上的。要促进西部地区市场秩序的正常发展 ,加快西部开发进程 ,需要从财产权利保护和依法行政两个方面来推动普遍主义信用伦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陈璐 《学术探索》2013,(1):114-118
在“中西古今之争”的问题上,梁漱溟在很大程度上是反对当时的西化派的。当然,梁漱溟在某种意义上也承认中西文化之同,并以此为立论的出发。他阐述了中西之同两方面:共时方面的文化三层说和历时方面的文化三期说。实际上,梁漱溟所认可的,只是中西不能相提并论,一古一今不能等量齐观。其实,在中西之别和古今之异中,梁漱溟更强调的是中西之别,古今之异根于中西之别。因此,有些中西之别是古今之异,有些则不是,关键要看它在哪一个层面上来说。所以,中西古今不能一概而观,文化的不同既有中西之异,又有古今之别;中西之异比古今之别更为根本。或许正如梁漱溟所言,我们所需要的思想,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情感、一种意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