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弗雷德里克森教授在《公共行政的精神》一书中所倡导的高公民精神和公民德行等理念是共和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特别是与古典共和主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共和主义核心价值与理念在公共行政领域的反映,与20世纪下半叶共和主义,特别是古典共和主义传统在政治思想领域的复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偶合性联系。公民德行复兴的本质是道德重新回归政治,是当代国家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精神的缺失或去魅是当代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美学作为追求审美价值的学科与精神密不可分,呼唤精神的回归成为当代美学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因为精神的内涵中包孕了美学的意蕴,美学追求的理性、自由、主体性等价值只有建立在精神的基础上才具有合理性。而美学在历史上曾经充满精神,当代个人主义的膨胀导致精神的异化;个人主义悖离了实体信仰,导致了美学的价值异化;当代审美实践中个人主义的盛行,国家、民族等实体信仰面临着解构的危险,决定了美学的历史发展、理论建构以及审美实践三个方面精神回归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3.
审美主义的三大类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期以来,审美主义一直是一个核心概念,但对它的界定却比较笼统,缺乏具体的规定性和严格的学理性。其实,在"生存"、"艺术"与"现代"的三维关联中,区分并考察审美主义的类型,这是一个颇有意义的课题。审美主义是有关生存与艺术的形而上构想,是有关现代的诊断与救治的方案。审美主义的表现形态是各种理论论述、艺术实践与生活实践。审美主义的主要类型有感性审美主义、游戏审美主义和神性审美主义,各种审美主义的关联是其精神价值的本源,这种关联在消费主义的时代已遭到致命的破坏。  相似文献   

4.
杨霓 《学术探索》2009,(2):17-21
现代工具理性文明对个体精神的物化作用催生了审美现代性,其思想的核心是,艺术对现实的否定与反抗作用能使个体产生一种内驱力,去质疑现代异化文明,寻得精神救赎并重新确立自我。然而,审美现代性把启蒙现代性置于绝对对立的位置,缺乏合理性;发轫于现代性中的审美主义却要消解现代性,否定了自身的存在;审美主义变成“精英”空谈,陷入固步自封、“自恋”的怪圈,丧失了对大众的救赎功能;艺术的泛生活化和货币化颠覆了审美主义艺术救赎的主旨。这就注定了审美主义无法实现救赎,现代人在寻求精神自由时无奈地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相似文献   

5.
终极关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卞敏 《江苏社会科学》2005,42(5):99-104
科学精神作为科学的精神价值的体现,包涵科学的实证精神、理性精神与审美精神。人文精神作为对人的存在意义的弘扬,引导人们在自由创造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走向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境界。终极关怀作为对人生价值最高层次的关怀,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顾梅珑 《北方论丛》2010,(5):117-121
建立在反抗工具理性基础上的现代审美思潮有其不可克服的弊病,在置换传统二元对立模式之后,它以极端的感性对抗极端的理性,将启蒙时代确立的个人主体性推向了顶峰,并且在多元、扩张和庸俗化进程中走向了价值的虚无.面对审美的危机,现代哲人提出的反本质论、主体间性、新理性精神等现代理念为重建审美提供了可能.审美可能是自我拯救的天堂,也可以让人更为迅速的坠入地狱,超越审美主义的困境将引领人类攀登新的生存高峰.  相似文献   

7.
陈开晟 《兰州学刊》2007,(3):178-181
美学与艺术的独立是"审美现代性"的重要原则,具有重要的本体性意义.流俗的感性主义、感伤的浪漫主义、颓废的唯美主义与极端的形式主义等表面上提升与巩固了审美的独立,实质上却危及了审美现代性的批判精神.审美现代性最终要在自身的表征与言说方式上体现出来,否则其独立的批判精神将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的物质审美主义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时代,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现代人操持实用主义和现世享乐主义人生观,把人生看成享受,侧重于感官的体验,把审美理解为生理快感和声色之乐.将感官的快适等同于美感,这与人的本质自由、追求超越价值、提升内在精神的审美本质背道而驰.最终导致神圣价值的陨落、价值意义的缺失、精神世界的空虚.审美主义实质是形式主义的实用美学.审美主义的时代,社会反而没有了美.  相似文献   

9.
在价值取向上,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与中国古代审美主义思想有着很大的差异,不再将审美的独立性理解成审美与生活隔绝的孤立性,不是将审美视为与此在人生相疏离的虚幻的彼在,审美创造和审美研究以人的此在的生活为动力、为源泉。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既不可能是中国古代凌空蹈虚的审美情怀的现代翻版,也不是对西方审美独立论思想的简单回应,只有将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真正落实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来阐释,才能真正在现代的意义上把握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现代主体意识的张扬,令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相继兴起。"身体"范畴是审美现代性的根基,自浪漫主义以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肯定与重视,不仅影响了艺术精神、个体在世态度及价值伦理的抉择与建构,更构建了强大的"审美乌托邦",最终导致普遍庸俗的审美主义和无边蔓延的虚无主义精神。因此,梳理与反省现代思想史中"身体"范畴的蕴义与嬗变,揭示它在现代个体生活中独特的"启蒙"意义,有助于深入理解现代性的实质以及现代社会中的精神纷争与危机。  相似文献   

11.
罗俊丽 《兰州学刊》2009,(11):39-42
酒神精神是尼采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本文从酒神精神的概念出发、对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关系进行分析,疏导了酒神精神是如何影响着的尼采的哲学思想的,并且从尼采自身洋溢的酒神精神的光辉对酒神精神进行阐述与褒扬,从当代视角对酒神的合理性及其缺陷进行评论。酒神精神从肯定人生的痛苦和价值方面具有积极的人生意义。同时,酒神精神作为希腊悲剧的内在实质,阐释了生命苦难中不屈不挠的乐观主义,由此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2.
审美主义产生干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又在后现代性语境的影响下呈现出了泛审美的倾向.因此,本文把"审美主义"置于无论在历史分期还是精神气质等方面都迥异其趣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双重历史语境下,着重剖析它的复杂内涵,并且层层辨析它在前述两个时期中所呈现出来的三重矛盾:自律与他律、精英与大众、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这三重矛盾的剖析对分析中国审美主义的特殊性和解决中国审美主义的困境具有一定的警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时期以来抵制文学政治牢笼的文学审美策略,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是对文学认识的重大进步.然而,一味地标举文学的审美性,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也存在导致审美主义话语膨胀、审美殖民以及美感霸权的危险.因此,在回顾与梳理文学与审美关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一定的反思与展望,从而努力建构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民主的、对话的、健康的文学观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性价值立场的缺位与将"道德形而上主义"抱持为惟一价值立场的错位,使张光芒重构"道德形而上主义文学"的理论诉求导向了一种新的精神陷阱.这种精神陷阱就是"道德形而上主义"对人的建构所必然导致的"自杀"、"杀人"与"被杀".  相似文献   

15.
黄玉顺 《学术界》2023,(3):129-137
杜维明先生近年来提出了“精神人文主义”的构想。这里的“精神”或“精神性”,并非简单地相对于“物质”或“物质性”。据其论述,与“精神人文主义”相对的,是这样两种既有的人文主义:一种是“外在的人文主义”,即“物质主义”;一种是“凡俗的人文主义”,即“科学主义”,实质上指的是工具理性意义上的理性主义。换言之,精神人文主义具有这样两个思考维度:一是精神的内在性与物质的外在性;二是精神的超越性与理性的凡俗性。“精神人文主义”构想一方面极具启发性,另一方面也留下了诸多可以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吴灿新 《学术研究》2004,(12):86-89
孔子思想的伦理精神, 主要是其仁爱主义、中和主义、尚义主义和等级主义精神。在这些伦理精神中, 既有精华, 又有糟粕。因此, 它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就具有鲜明的两重性。我们只有区分其精华与糟粕, 汲取、改造其精华, 才能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而更好地发挥孔子伦理精神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渭清 《社会科学家》2012,(8):147-149,153
《诗经》作为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其文本中涉及了子孙之孝、兄弟之睦、婚姻之好、宗国之忠、天人之和、君子之德等诸多伦理范畴;《诗经》作为一部上古诗歌总集,其深厚的伦理价值意蕴植根于周人农业血缘宗法社会的文化土壤,是人类固有的游戏精神、诗性智慧和宗教伦理结合的产物;《诗经》在周人特定礼乐文化生态中形成的将审美与道德紧密绾合的特点,对古代道德和审美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奠定了中国审美文化泛道德主义的价值向度,这对于今当代中国诗学走出拘囿于个体"唯美"的无病呻吟,探索诗学精神价值重建之路不无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与西方启蒙精神比较而言,20世纪中国文学的启蒙精神,以及作为其主要内容的个性主义,由于受到主情任性的中国文化传统影响,片面强调了个性的自由与解放,缺乏西方启蒙精神的理性要素与自律意志,这导致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启蒙精神及个性主义始终处于不健全、不成熟的状态。"五四"启蒙文学中的个性主义,经胡适、鲁迅、郭沫若等人阐释后,逐渐汇入破坏旧秩序的革命精神洪流;20世纪80年代新时期启蒙文学中的个性主义,经巴金、路遥、莫言等人的文学表现,日益转化为蔑视规则的痞匪之气。总之,百年来的中国启蒙文学,仍是未竟之业。  相似文献   

19.
陈瑞红 《文史哲》2004,24(1):124-128
纨绔主义既是一种凡俗的生存风格,也是一种艺术审美诉求,典型地体现了现代文化的审美性质态。纨绔主义在19世纪欧洲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是审美性因素在这个运动中不断增强的过程。纨绔主义自身蕴涵的矛盾以及它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激化,终于使其陷入唯美与媚俗、先锋与颓废的尴尬处境。纨绔主义的困境,深刻反映了审美现代性中的矛盾命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是富于自然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文化。以道家所代表的自然主义、以儒家所代表的人文主义和以墨家为代表的科学主义之间的异质互补、交融互动,不仅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模式中的三个要素、三块基石和三大传统,而且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奔腾向前和绵延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精神动力,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精神特质。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内在结构,不仅在于它的原创性、丰富性和包容性、互补性,更在于它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以及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这种以人为本,融自然、人文和科学为一体的文化模式,既是文化传承过程中学派分化整合的基本点与活水源头,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