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吕进 《江汉论坛》2005,1(7):106-109
中国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在文化的所有领域,几乎都有诗的痕迹。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中国文学都具有诗化特征。新诗是传统诗歌的现代形态,推动以诗歌精神重建、诗体重建和诗歌传播方式重建为内容的新诗二次革命是迫切的美学使命。  相似文献   

2.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主体是我国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其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生产力,从层次上可以分为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其外在表现形式体现为由硬实力与软实力构成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综合国力;它是亿万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产生的合力。我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激发中国力量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模式问题讨论乃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理论界、思想界、学术界又一场声势浩大的论争。其中既有中国模式将会改变世界、当中国统治世界如此中国震撼式的宏论,也有断言中国的崛起只是富强、而非文明的崛起的观点。面对众说纷纭的世界的中国观,重新认识与发现中国,已经不只是从经济数量的角度来考察中国模式与发展道路,而是上升到文化、文明与精神诸层面来说明中国的当代巨变。因为文明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而文化则构成了文明社会的精髓,也是构成发展模式的核心所在。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富强的崛起,更不简单地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中国崛起的背后除了中国古老传统文明的资源,还融摄了现代人类诸多文明特别是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其中更有马克思的伟大理想。而这就是我们所要追寻的支撑中国模式背后的中国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史与中国革命———试论毛泽东历史观之基础雷戈一、毛泽东是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的?中国近代史始终是毛泽东从事研究和分析中国国情以及领导中国革命的重要根据。毛泽东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性质和特点有一段经典的概括和说明:“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  相似文献   

5.
《理论界》2016,(9)
秦龙、肖唤元认为,"中国方案"自提出以来引起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不仅是对中国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也向世人前所未有地展示了中国自信。中国方案彰显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彰显了党领导治国理政的自信、彰显了参与全球治理的自信。拥有中国自信的中国方案必将极大地鼓舞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李福岩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对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历史空间与动力源泉问题提出了一个精彩论断: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时代为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历史空间。实践是理论的来源与动力,实践需要为新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源泉。当代中国社会大变革时代的伟大实践,是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广阔历史舞台与动力源泉。赵成认为,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及其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国优秀文化相结合、必须同中国所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相结合、必须同时代发展趋势相结合的构建原则和方法,不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基本要求,更是中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6.
传统社会的支持——农民阶级解体及其转变为文明社会的成员,换句话说,农民阶级必然灭亡或消失的命运,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建立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现代文明社会这样一个过程的基本内容,任何国家一旦走上现代化道路,农民就注定 要走上解体的道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它用火与血的文字,写在人类文明的编年史上。在拥有数亿农民、现代化姗姗来迟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尤其如此。这就决定了中国农民同现代化的非常矛盾的关系。 就小农经济在现代大工业和商业市场经济侵袭下日益瓦解,大批农民破产涌入城市,成为雇佣劳动者及其他城市居民成份而言,农民是20世纪上半期的现代化进程和伴随着它的城市  相似文献   

7.
中国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梦想,而是国家和民族的整体性的思想意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目标指向和价值追求。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之源。中国道路、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党的领导都彰显了中国特色,展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魅力,中国梦让中国更美丽。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的冯惠玲和胡百精的文章中指出,构建系统、可行的国家形象战略,是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作为大国成长的历史必然。北京奥运会为我国国家形象战略的研究、规划和实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9.
一、文人与画中国绘画走完了对器、纹、形、神、法则的追求后终结在了笔墨的意味体认和自觉上,在心与笔墨运动间寻找到了一条更为直接的感觉通道,所谓“默而识之”,寻找到了道的主体,使个体感觉本身具有了“道”的性质,而这个道的性质又基于社会理性、伦常纲纪与生命运动之“气”相同一的广泛而深刻的含意,因此道即道心,佛即佛心,我心吾佛,见性见佛等,上帝成为了我心,人在这个阶梯上在魏晋达到了更为高级的自觉,这是中国文化人性本质和精神的再次体现。因而绘画一切对外形外象的规定和表述皆为对心形心象的体认和表述;一切对笔墨之形之象的表述和对笔墨之理的体认皆是默而识之的心理,性情的表述和体认。  相似文献   

10.
创建中国式的解释学逐渐成为国内和海外汉语哲学界学者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近 2 0年来 ,学者们提出了“创造的诠释学”、“本体诠释学”、“经典诠释学”、“中国解释学”等构想 ,对创建中国解释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途径与方法做了较深入的探讨。本文认为 ,中国解释学问题的提出首先面临的是中国解释学的合法性问题 ,它本质上折射的是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的现实境遇和未来走向问题。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知识系统和学科门类的“中国解释学”是中西文化交流后的产物 ,今天所谓“中国解释学” ,乃是人们以某种取自西方解释学理论与方法解读中国历史上非解释学的文本创造出来的。在此意义上 ,要厘清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解释学”和“解释学在中国”、“解释学中国化”的界限。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要义──读《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王成儒蔡方鹿、黄海德、向世山、黄小石四位合著,并由蔡方鹿先生负责的《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一书,已于一九九三年四月由成都出版社推出。该书作者以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为总题目,反思历史,研究现实,通过探讨与阐...  相似文献   

12.
文学和声乐从"言"到"声",具有递进的层级关系。声乐对文学的改编升华,形成了二者的媒介间性,二者相得益彰,合而并美。近现代以来,由于受到美声唱法的冲击,人们重新思考关于民族性与科学性的问题,以科学性为基础统率其他要素,形成了"中国声乐"的新体系:一方面是以民族的科学的声腔技法为主导,另一方面是以亲情和谐与家国天下的文学内容表达"中国梦"的期盼。  相似文献   

13.
中国艺术电影与中国观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艺术电影在本世纪80年代后半期首先在国际上引起了震动,继而在国内也大受关注,其所带来的由上而下的讨论争鸣中,有一点是取得共识的,即艺术电影的技巧风格与大众欣赏习惯有相当的差距。那么,产生差距的原因何在?如何将艺术电影与大众迅速沟通?21世纪的中国电影的艺术取向又该呈现何种势态?从中国艺术电影和大众欣赏习惯的特点这一基本视点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社会变革主题转向现代化 ,中国近现代史学中革命史的研究范式不断受到挑战 ,其中 ,最重要的就是在“革命”的传统范式之外出现了“现代化”这个新范式。从现代化的视角对近代中国走向世界所经历的社会巨变进行深刻反思 ,弄清社会革命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主题、中国革命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基本脉络 ,并为中国革命史研究走向深入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构架。社会革命是社会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社会革命是指先进阶级运用暴力手段推翻反动阶级的统…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梦想和追求,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奋斗,凝聚着亿万人民群众的夙愿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包含着在中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前提、基本路线、根本任务、总体布局和战略目标,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本质要求。这条道路既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具有巨大的国际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经验与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在体制转轨上不搞"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改革,而是促进诱致性制度变革和渐进式改革;在政治制度上选择了一个强有力的政党及其领导下的权威政府;在经济体制上选择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在发展战略上选择高投入、低消费与出口拉动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在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上,选择了经济改革的"理性超前"与政治改革的"理性滞后"的非对称组合。现行发展模式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全球金融危机与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需要在以下方面促进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型与优化:探索以内需为主导与外需相协调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以及技术进步与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转型;以深化市场化改革和政治改革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体制基础;确立以人为本的宗旨和市场主管效率、政府主管公平的体制模式,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以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重塑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和中国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问题与中国当代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当代问题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所谓世界性的问题是指,只要是构建市场社会就必然会遇到与西方相似的问题:由资本的运行逻辑所推动的全球范围内的消费运动;原子主义思维方式支配下的功利主义行为;由世俗化的生活方式造成的信仰与权威的消解;交往生活的陌化造成的认同与归属的危机.所谓中国式的问题是指,建立市场社会30年来,我们一直是在以中国人的方式解决着各种社会问题,此所谓中国实践的世界经验.然而,我们的哲学却没有很好地以哲学的方式总结这些经验,并把它提升为基础性的、根本性的和全局性的问题.我们的体制哲学和哲学体制限制了中国当代哲学的发展.现在缺少的不是实践经验,而是总结这些经验的中国当代哲学.  相似文献   

18.
中国学者在世界学术体系中的位置愈来愈重要,但人文社会科学在国际学术界获得的重视,仍然未能随着中国学者积极交流参与真正有所提升。关键在于,在以欧美主导且由英文专擅的国际学术界,继续在心态上将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视为有待改造的对象,而不是平等参与对话的同仁。这样的心态已经引发华人学术圈的反省。而身在欧美的海外华裔学者、港台学者、东南亚华人学术圈或大陆知识界酝酿出的响应,却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与当代中国社会学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成了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学术界、理论界的热点之一,这中间究竟能不能提"中国模式"就有截然相反的意见.我们的观点是其一"中国模式"可以提而且必须提,其二"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是中国社会学立足现实的有效切入点,其三实地调查地方层次和社区层次是将前沿意识与草根精神结合的关键.那末,研究"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究竟对中国社会学有什么作用呢?这是我在文中着重加以说明的.  相似文献   

20.
《学问中国》是本多人文集,内容遍及哲学、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教育、历史、生态等众多领域,作者都是近年来崭露头角的国内学术新锐,分别对自己专攻的学术发表心得,可以称得上是对当前中国学界前沿成就的一次集中显示。全书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写出了作者的新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