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范畴中的绝对真理的涵义是什么?我国哲学界的传统观点认为,绝对真理有两层涵义。对于绝对真理的第一层涵义,哲学界的看法比较一致。而对绝对真理的第二层涵义,有不少的教科书和文章作了如下的表述:“绝对真理是指在内容上无条件地、完全地反映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人们对客观世界是可以完全认识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完全认识叫做绝对真理。”“从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讲是能够达到对客观世界正确而完备的反映,即达到绝对真理”。“所谓绝对真理就是人们对于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完全的,彻底的正确认识。”。“绝对真理是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完全彻底的认识”。把以上表述加以概括就是:绝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完备的、完全彻底的正确认识。(以下简称“完全认识论”)笔者认为,“完全认识论”的观点,是不科学的;坚持这一观点必将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关于绝对真理观中引起一系列混乱;同时出提,这一观点的理论根据本身也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2.
自觉能动性与主观能动性是什么关系?我认为,它们既不是等同关系,也不是种属关系,而是两个交叉概念。(一)辩证唯物论认为,主观与客观是认识论的一对范畴,主观是指意识、思维、精神,客观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主观的物质承担者是大脑,主观的内容是客观实在,主观世界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反映、摹写、摄影的产物。主观对客观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观的能动性表现在意识、思维、精神活动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和指导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认识过程中的基本矛盾 认识论是研究认识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要弄清认识的发展规律,就要涉及到一系列与认识过程直接相关的矛盾。这些矛盾有: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认识和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经验和理论、真理和谬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逻辑的和历史的、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等等。在上述一系列矛盾中,什么是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呢?  相似文献   

4.
自从围绕着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问题(简称“两变”或“两从”)开展讨论以来,大体上有三种意见:一是认为“两变”既是哲学认识论,同时也是哲学唯物论,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和表述;二是认为“两变”只是讲认识论,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不包括关于世界本原问题;三是认为“两变”的命题是不科学的,既不是认识论,更不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概括,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唯物论。”这些看法对我很有启发,促进我思考,经过一再探索,我还是坚持和赞成第一种意见①,尤其是赞成这样的观点,即认为:从物质到精神,从精神到物质和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是既表现了物质和精神的第一性第二性的关系,又表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同一性。“两变”确实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科学的表述,把它说成是“典型的二元论”,“必然要导致唯心主义”,这是很错误的。全面地准确地领会“两变”的观点,很有现实意义。下面把我的一些想法提出来,进一步向同志们请教、商榷。  相似文献   

5.
把实践观点导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这是认识论之所以科学、之所以能够成为科学的两个根本之点;这两个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中是统一的。正确地理解认识的真理性标准问题,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考察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对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对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都有重要意义。一人类认识的全部历史,就是主观和客观、思想和存在的矛盾运动的历史。在思维和存在的矛盾运动中,实践是沟通两者之间关系的桥梁。认识始于实践,又反转来服务于实践。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全  相似文献   

6.
要改造世界,就必须正确认识世界,认识怎样来,又怎样发展,认识的真理性靠什么来判断等等问题,都不能离开实践来说明。因此,正确理解实践,便成为整个认识论问题的症结所在,成为我们总结过去,探索和开拓未来的关键。不少文章在对实践的理解上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本文也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期引起和促进更加深入的探讨。实践是什么?不能凭理性认为“应当是……”来规定。正确的办法是从实际出发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当我们具体分析人类活动本身时,我们就会发现,人类的活动与一般动物的活动有本质的区别。恩格斯指出,这种区别“就在于劳动”。  相似文献   

7.
弄清哲学物质概念的内容和特点,对于正确评价“两变”命题关系极大。在我看来,物质概念不只是世界本原的抽象,而且是人们认识对象的概括。而就“两变”本来的意义说,它只是一个认识论的科学命题,是不能从物质的本原意义——“本体论”的意义来理解的。 (一) 有些同志从“人的认识来自物质性的实践活动”“就是关于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在认识论上的表现”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这一观点出发,推论“物质变精神也是属于唯物论问题,包含有世界本原和认识来源的”,①从而把认识论意义上的唯物论同“本体论”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科技革命和社会改革中,知识社会化和社会知识化,已成为现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科学知识的价值越来越大,因而,探讨知识的辩证运动、研究知识内容、结构及体系,揭示科学知识在实践和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已成为现代认识论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一、知识应是认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什么是知识?《辞海》解释:“是人们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科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体系.科学知识的本质是揭示客观世界及主观思维发展的规律性,其作用能指导人们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科学知识作为实践经验的总结、认识成果的结晶,它属于不属于认识论研究的范畴呢?列宁指出:“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它一切领城中  相似文献   

9.
“当然”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获得自由的必要逻辑环节。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我们在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又在认识世界中改造世界。认识论所研究的全部根本问题,即是主观与客观的矛盾转化。客观向主观的转化,即是自在之物向为我之物的转化。这一转化过程必经思维着的人脑,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为中介;又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以种种认识工具为中介。主观向客观的转化,即是理论回到实践,以理论为指导变革物质形态(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以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为中介。  相似文献   

10.
如何理解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有着大致相同的看法,即认为: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肖前等:《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第314页)。从实践的几种基本形式得知,这里,人们加以  相似文献   

11.
不同意吴建国、崔绪治所提出的实践定义:“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外部世界的现实的感性物质活动”。 作者对这个定义提出了三点意见:第一、这个定义把实践局限于人类改造客观外部世界的活动,  相似文献   

12.
对于尼采的认识论,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罗素曾断言,“他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并没有创立什么新的深刻的理论。”近代中国对尼采的评介大体上都与罗素的思路相似,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人生哲学、文化价值论或社会政治观上。很少涉及他的认识论思想。七十年代后,罗素的论断在西方学术界遇到了挑战。无论是英美的哲学家还是欧洲大陆的哲学家,都开始重视尼采认识论思想的研究,并探讨他同近代认识论以及当代各派哲学认识论思想的联系。人们之所以以为尼采没有认识论,有两个重要的原因。其一,尼采没有提出一种系统的、自身没有矛盾的认识论。他关于认识、知识和真理的论断常常自相矛盾。其二,他经常肆无忌惮地攻击理性和理性主义,把“真”同善和美一起当作他“重新估价一切价值”时所致力否定的目标。但是,只要我们透过尼采惯用的诗人式的语言,把它们在不同场合下的不同含义加以分析,就不难看出,他对理性主义的批判,还是提出了许多一以贯之的看法,形成了自具特色的认识论思想。  相似文献   

13.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从而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革命变革,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这种认识论,把认识的对象和认识自身的发展都当作过程来考察,认识是个过程,便是科学认识论的重要结论之一。  相似文献   

14.
在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宝库中,有关认识论的理论是丰富而珍贵的。我们在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时自然会首先想到《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专著。诚然,不研究这些文章便无从掌握毛泽东认识论的基本思想,但如果把注意力仅仅局限在这些文章上则是远远不够的。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不但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般原理,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以及从理性到实践飞跃的辩证过程,而且形成了一套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这种科学的方法贯穿在他的理论活动和革命实践之中,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则被概括为认识  相似文献   

15.
<正> 自从哲学诞生那天起,哲学家就被这样一些问题所困扰:哲学和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如果哲学也象具体科学那样去认识客观世界(泛指自然界和历史领域),那么,哲学的对象是这样的客观世界还是人类认识自身?如果哲学也象具体科学那样去创造知识体系,那么,哲学的性质是建构性的还是治疗性的?本文试图在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划一条界限。哲学只研究人类认识本身,哲学必须也应该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还给具体科学;哲学不再奢望建构关于世界是什么的知识体系,而专注于认识论批判。这种划界将影响我们对哲学的对象、目的、方法、特点、功能、判据和评价标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关于认识对象,我国哲学界过去一般都把它规定为“客观世界”或“外部世界”。近几年来,一些同志认为,“从现实的认识过程来说,只有进入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领域,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的、成为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现实对象的那部分外部世界,才是现实的客体”(《认识论辞典》,第36页)。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17.
实践,通常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这个理解并不错。但是人们往往把“客观世界”理解为人们进行改造的对象的自然界和现成的社会关系,而不包括进行实践改造活动的实践主体本身,这就忽视了主客体的内在联系。因为实践主体是客观世界的一部份,同样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改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来没有将主体的人排除于实践改造的对蒙之外。马克思把实践看作是人“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34页)。他特别指出:“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95页)“不仅客体方面,而且主体方面,都是生产所生产的”(同上)。  相似文献   

18.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即哲学的基本问题,进入认识论以后,便表现为客观实在和认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为了正确地解决认识论中的哲学基本问题,又将社会实践引进其中,于是,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就成了三项:客观实在、实践、认识;解决认识论中的哲学基本问题,只能从这三项范畴的关系着手。然而,有些同志认为认识论的基本范畴不是三项而是两项,即实践和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认识论中只表现为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按照这种观点,列宁所说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基本前提,即不依赖于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在认识论中并不作为一项独立的基本范畴而存在,也谈不上它在认识论中具有独立的作用。如果说它还有什么作用,也只是被包含在实践范畴中。本文不敢妄评这些同志的观点是否正确,仅就客观实在在认识论中的作用,谈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诸位同志。  相似文献   

19.
<正> 人类能动地运用脑力、体力及工具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客观对象的物质活动,究竟算不算实践?在我国哲学界,认识上存在着较大分歧。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同志们。(一) 有的同志认为,科学观察一类活动,只引起主体变化,不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因而这类活动是认识活动,而不是实践活动。我认为,这个结论是可以商榷的。  相似文献   

20.
通常把哲学基本问题理解为两个方面 ,问到“能否认识世界”就结束了 ,这是不够的 ,因为改造、创造世界是意义更加伟大的活动。哲学基本问题还应包括第三方面 :精神能否转化为物质 ?或精神能否创造物质 ?这符合人的本质和人的活动规律 ,这样才能全面回答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