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6 毫秒
1.
自杀是指有意识、自愿的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意念是指偶然体验的自杀行为动机,但没有采取或实现自杀的外显行为。以大学生中自杀意念预警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归因分析发现:内外向、神经质、抑郁、精神病性4个因子显著的影响着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及严重程度;通过心理分析取向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自杀意念进行干预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分析取向团体辅导对自杀意念的干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于健 《理论界》2012,(6):168-170
大学生自杀事件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此文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探讨了大学生自杀的影响因素。客观方面大学生的自杀行为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外在影响,主观方面大学生选择自杀主要源于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包括不良人格特征、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等。  相似文献   

3.
高等学府里自杀事件屡有发生的现象令人深思目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相关的社会问题。心理障碍、学习和就业压力大、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生理疾患以及媒体诱导和周边环境影响等,都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原因。高校学生自杀呈现出自杀因素的多元化、自杀过程的情绪化、自杀手段的极端化和自杀比率上升化等特征。高校学生的自杀现象对高校的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自杀研究的两条原则是同批人的原则和生命全程发展的原则.把个人置于同批人与"同批人格"的背景中有助于更全面、更透彻地理解其自杀行为.此外,通过研究生理遗传、心理发展、认知能力与习惯,以及来自环境的压力、挑战和机遇,可以更好地理解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5.
以法社会学进路分析当下中国社会的男性自杀问题,集中在自杀者的个人动机、对自杀行为的社会反应以及群体行动激发男性自杀等面向,明确民众对自杀的态度逐渐由惶恐、回避,转向对个人尊严、生存状态的考量。在我国,群体表达意见以及相关的过激行动均已呈现出由利益驱动型向气场驱动型的转化,血气也就成了这些事件中男性自杀的重要因素。从血气对群体性事件的引发作用、群体性事件又转而催化血气的作用力度进而导致男性自杀这一作用模式为切入点,可以为男性自杀的防治开示出一条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6.
基于了解大学生自杀态度与自杀倾向的相关性之目的,采用自杀态度问卷和自编的大学生自杀倾向量表对269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采用t检验、F检验和LSD多重比较.分析认为大学生自杀态度与自杀倾向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不同年级和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大学生在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上有显著差异(F=3.093,p=0.028;F=7.045,p=0.001);生活满意度对自杀倾向性有显著影响(F=3.999,p=0.004).不同的自杀态度显著影响自杀倾向,自杀态度越消极的大学生,其自杀倾向性越强;年级、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生活满意度都对大学生自杀态度或自杀倾向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开展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7.
对如何减少大学生自杀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矛盾较为集中.受此影响,不少大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进而导致大学生自杀率是同龄人的2~4倍.探讨大学生自杀的社会因素与个人的心理因素,开展心理咨询,采取自杀干预等措施来减少大学生自杀事件,这在当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自杀研究的两条原则是同批人的原则和生命全程发展的原则。把个人置于同批人与“同批人格”的背景中有助于更全面、更透彻地理解其自杀行为。此外 ,通过研究生理遗传、心理发展、认知能力与习惯 ,以及来自环境的压力、挑战和机遇 ,可以更好地理解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9.
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PIL)和自杀态度问卷(QSA)对桂西北111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自我报告测试。结果表明:桂西北大学生总体上对自杀持矛盾或中立态度,但有50.18%的学生对自杀者家属持肯定或理解的态度;桂西北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总体水平较低(95.73±15.90);桂西北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自杀态度、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它们之间有明显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校大学生自杀不仅给个人及其家庭造成巨大损失,而且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大学生自杀行为有其特殊性,具有预防的可能性,可以从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网络、心理危机预警咨询网络、心理危机自杀干预预警网络、心理危机救助干预网络、心理危机补救后干预网络等方面来构建高校大学生自杀心理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11.
“蓝鲸”死亡游戏是一种新型的网络自杀游戏,严重威胁着青少年的生命安全。通过塑造独特的死亡审美,“蓝鲸”聚集了有自杀意向的人群,通过理性的游戏设计帮助玩家逐步克服死亡恐惧,实施自杀行为,游戏模式的网络化传播使得“蓝鲸”得以在全球扩散。现代社会的个体化、理性化、技术化特征,既是网络自杀行为得以形成、实施和扩散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青少年网络自杀的深层动因:个体化时代的信仰危机,让青少年感觉到孤独与虚无;“园艺文化”影响下对青少年理性化的培育和“裁剪”,压抑了其生的本能并唤起了其死的本能;技术异化与道德盲视折射出技术进步的社会风险。控制和预防青少年的网络自杀行为,要加强集体教育,克服社会信仰危机;引导个性发展,发展学校社会工作;规范技术使用,重视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2.
何生海  王晓磊 《理论界》2013,(6):193-196
高校教育改革多聚焦于校内课堂改革,忽视了大学生生活中的网络环境建设。网络引发大学生自杀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网络信息资源;另一种是借助网络作为自杀的手段和工具。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复杂,但与网络信息的低基调、网络激发大学生易变的情绪,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三种认知偏差等有重要关系。本文认为加强学校网络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经历负性生活事件致手机依赖行为发生的原因,指出在这些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下,大学生容易出现孤独感,成就感缺失,自信心缺乏等不良心理体验进而通过手机的各种功能模块来实现其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实现的心理诉求,在虚拟世界里实现美化自己,获取满足感,释放压力的目的,最终形成手机依赖。针对负性生活事件致手机依赖的各种原因,作者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保障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4.
张贺楠  罗辑 《理论界》2008,24(3):224-225
近几年来,高校中自杀现象的发生急剧上升,在校大学生逐渐成为自杀高发群体。本文结合当前大学生自杀问题的严峻现状,分析和总结现阶段高校大学生自杀问题发生和发展的成因,结合教育、心理等方面因素,探索性地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与途径,以期提高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意识,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应急处理能力,有效地预警和处理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  相似文献   

15.
自杀轨迹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影响自杀的危险因素归纳起来有四大类 :生理危险因素、心理危险因素、认知危险因素和环境危险因素。各种危险因素的综合作用一旦达到了个人承受能力与应对技能的极限 ,自杀意念就有可能产生。当自杀意念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它可能以预警信号的方式表现出来 ,也可能因触发事件而得到加强 ,最终导致自杀行为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大学生自杀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若鹏 《天府新论》2007,21(2):153-155
近一段时间以来,愈演愈烈的大学生自杀现象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什么会在代表着学术与理性的象牙塔内不断发生这些令人扼腕的悲剧呢?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是复杂和多重性的,单一的消极因素并不可能直接导致大学生轻易地选择自杀的行为。大学生自杀预防主要针对防止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或将已产生的自杀意念消除在萌芽状态。预防自杀应先加强个体心理预防,还应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建立起社会预防体系。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大学生无视生命、伤害生命的事件日益增多,关于大学生的暴力、自杀事件屡屡见诸报端。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体认自然生命的特征,寻求精神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学会热爱与尊重生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需求与路径选择两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对生命教育在高校的开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张果 《兰州学刊》2008,(7):127-130
教唆他人自杀的行为是否具有可罚性?世界各国在立法上存在着重大差异,理论上也有肯定说和否定说的对立。由于教唆自杀行为并未对死亡结果的实现提供现实、具体的危险,所以不能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实行行为。同时,刑法中归责问题的关键在于区分行为人责任和被害人自我责任的界限,只要行为人没有在更高程度上支配事件的发生,受害人的自我负责行为就排除了参与人的责任。教唆自杀行为属于参与他人的自我负责行为,不应当构成犯罪。  相似文献   

19.
《圣经》中对自杀行为并没有明确表示赞成或反对。虽然"摩西十诫"第六条规定"不可以杀人",这个"人"是否包括自己,却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但后来基督教对自杀却一以贯之地持反对态度。自杀行为被基督教视为一种罪恶,可能言过其实,但自杀无疑表明了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和人性的缺陷。无论自杀出于什么正当理由,人只能通过自杀来证明自己的极其有限的自由。自杀是不是一种犯罪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善待自己的生命,从而尽可能运用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弱点,理性地终极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虽然高考制度是以应试为主,让大学生拥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可是对其健康心理和人格培养的塑造较为忽视。由于心理问题造成退学、休学的大学生数量直线上升,大学生凶杀、自杀等事件也经常在报刊与电视节目中出现,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的分析成为了十分重要的问题。以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为根本,进行详细的对策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