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中国公民社会的两重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民社会已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理论和现实议题.由于生成与发展的特殊历史传统、现实国情和未来趋势,当代中国公民社会表现出明显的两重性:自发性与人为性并存;民间性与官方性并存;自主性与依赖性并存;宏观鼓励与微观约束并存;制度剩余与制度匮乏并存;制度空间小于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2.
社会行为视角下的网络参与,是公民、社会组织、市场主体(企业)、政府、政党等各行动主体在差序格局的网络中,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多向度展开。非理性是网络参与的问题之源,网络参与的非理性问题源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割离、情感与理智的剥离、实践与价值的偏离,其结果是产生了个体解组型、群体解组型、手段离轨型、规范离轨型等四类问题。网络参与的非理性问题具有五个特征:赋权、分权与超越权力的边界并存,时空分离与脱域下的线上线下紧密联动,矛盾在网络的扩散中引发争鸣,网络的匿名性放大了“经济人”的逐利本性,走向“群体极化”和“沉默螺旋”两个极端。应对网络参与的非理性问题需要理性重建:要善用技术理性,加强网络参与风险研判;讲求辩证理性,尊重网络公民主体地位;坚持价值理性,寻求价值与科学的统一;遵循实践理性,强化网络空间价值引领;培育交往理性,重建网络公民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中国,公民文化发展还不成熟、不完善,处于"初始"阶段.它具有如下特征:作为公民文化发展载体的公民社会发展不成熟、人们的民主法治素质存在稚嫩性与不平衡性、公民参与形式的直接性和间接性并存、公民文化的结构具有不稳定性.在公民文化发展的"初始"阶段,我们要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为促进公民文化的发展提供成熟的平台与基础;要做好传统文化中优秀公民文化资源的发掘、继承工作;要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民众的民主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加强民主技能的训练,提高公众的理性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4.
传播学视域中的"人肉搜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社区问答到专业搜索引擎的出现,从静态信息提供到动态信息追踪,从娱乐性、实用性到自发设置议程,"人肉搜索"在中国的发展演进呈现出新的趋势.以交融性传播方式、多元化传播形式、庞冗复杂的信息流、松散的沉浸式参与等为特征的"人肉搜索"已经广泛而深刻地介入社会现实及社会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它提供了公民表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路径,推动了参与式民主的进程;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人们对"网络暴力"和网络监管、引导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从政治学、社会学视角看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公共意识主要指公民对于自己国家主人地位、应享权利和应履行义务的自觉意识;公民教育则是通过学校、社会、家庭各种教育渠道培养社会成员具有上述公民意识的过程,这实际上就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过程.公民意识的基本内涵是国家主人意识,因此公民意识教育应以培养国家主人意识和民族精神为基本任务和宗旨;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是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因此公民意识教育应以权利和义务教育为核心任务;民主与法治是公民意识的基础内容,因此公民教育应以民主与法治教育为基础内容,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道德与文明也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因此公民意识教育应以道德与文明教育为延伸内容,形成文明习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6.
网络政治文化缘起于网络政治与现实政治间的相互关系:网络政治是现实政治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是现实政治的真实与戏剧化反映;形成于网络形式虚拟到文化主观虚拟再到现实政治的转化。互联网开放式结构特点不仅解决了信息传播渠道问题,而且消除个体意识上升为集体行动的制约条件,催化了网络群体性爆发,促成大众政治社会兴起和成长,逐渐改变了原有封闭和程式化的政治生态环境,推动政府与公民之间良性互动关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公民资格的法理确认是公民教育的现实基础.公民资格的理想践行是公民教育的内在诉求.公民资格与公民教育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公民资格概念体系中的内在张力决定了一国公民教育的重心必然要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本文在对近代以来中国公民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公民资格中内外、权责、统分三种内在张力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历史现实予以分析,以期阐明近代以来中国公民教育的总体特征以及公民教育发展的逻辑理路,进而为明确当代中国公民教育体系的价值定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孙玮  张小林  吴象枢 《学术论坛》2012,35(11):117-121
在日益频发的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论既体现出其对民主和法治社会的重要推动价值,也带来诸如"网络暴力"等表达越界的困扰,也即司法冲突和道德恐慌等问题。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论表达的生态均衡与治理应着重以下方面:培养公民意识建设成熟"网络公民";建立高效信息发布平台与透明机制,强化自我生态净化能力;推动网络舆论的司法辅助和法治生态建设;强化网络舆论的媒体职业素养与生态自律;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引导与规范。  相似文献   

9.
陈联俊 《学术论坛》2012,35(3):80-85
网络社会的出现改变了现实社会组织结构形式,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网络社会中组织困境的主要表现为:存在困境、系统困境、合法困境、动力困境等。影响网络社会中组织困境的因素有:技术、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网络社会中组织设计的路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确立价值理性导向;规范政府权力范围;加快网络组织立法;着重培育网络公民社会等,从而塑造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网络组织环境。  相似文献   

10.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网络社会场域中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其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这种网络社会场域是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通过人们生产、传播信息和从事社会交往活动而形成的虚拟实在社会场域,它是现实社会环境的延伸和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虚拟实在性、开放性、多样性、复杂性和交融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开放结构"是哈特法学理论的核心,是哈特从语言学的角度讨论法律问题的一个基本点.哈特所坚持的"开放结构"的语言学性质,同时具有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特征.他从传统的语义学中抽取词义特征的内容,坚持法律语义的准确性.但是他并不固守这个语义特征.而是以这个特征为基础,使特征本身具有延伸的可能性,将词汇的语义特征与对实际的社会生活现实的考察结合起来.从而将语义学的内容延伸到语用学中.而这两者之间的桥梁,则属于人本身的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12.
张宜海 《中州学刊》2006,(6):123-124
2006年8月22日,由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一届"海峡两岸公民教育论坛"在郑州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召开,台湾七所高校的十位公民教育专家学者和大陆的部分同仁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紧紧围绕公民概念、公民资质与公民教育、大众传媒与公民教育、学校课程改革与公民教育,以及社区营造与公民社会等议题展开.现将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影响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制约性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成员是否具有公民意识,是区分公民与臣民的标志,也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根本分野。我国正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传统社会积淀下来的臣民心态、等级观念以及社会不公凸显的客观现实,对现阶段的公民意识教育构成制约与障碍。克服臣民心态,确立公民意识在观念领域的主导地位,制度不可或缺;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对立,促进社会公平,为公民意识教育提供现实的社会基础,制度至关重要。由此,必须加快制度建设,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供现实基础和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4.
张金丽 《理论界》2013,(12):195-197
目前中国网民规模占世界第一位。被誉为传播领域新媒体的互联网,所起作用远远超过报纸、电台、电视。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时空界限,为公民参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操作方式,互联网已成为中国公民参与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途径。但是网络的某些特点使其在推动公民参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性影响,因此,分析网络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之策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网络社会相较于现实社会结构,其人际关系呈现更多的虚拟形态.网络社会的平等性、虚拟性和自由性特点为人类社会提供了相对多的人性关怀.但网络社会需要现实社会的制度规范和道德约束,方能使网络社会的人性关怀功能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的产生、运用和发展 ,网络社会便成了与现实社会相并存的一个虚拟社会。在这个虚拟的社会中同样存在着扰乱和破坏网络社会秩序的网络越轨行为。从社会越轨的相关理论出发 ,认真地分析网络越轨的内涵、特征、表现 ,并研究对其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作为互动的、非等级制的、自由表达的媒介,促进了网络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在此剖析网络公民意识的内涵、构成及其特征,并针对网络公民意识所凸显出来的种种困境,提出相应的培育策略,以期培育负责任的网民,推动和谐网络文化的构建与完善。  相似文献   

18.
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网络空间具有越来越强的公共性意义,成为当代中国公共空间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推动着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建设.而网民——网络空间的主体——从“私民”到“公民”、从私人性到公共性的转变是网络空间最重要的发展走向.本文对网民的公共性走向作了概念分析、历史概括、哲学反思和价值评价,最后提出,网络空间将成为公共空间的主流和常态,网络公民将成为公民的主体,网络公民和网络空间将为中国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和人民幸福做出更大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虚拟社会"的人际交往及其调适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虚拟社会的人际交往是以网络为中介进行的 ,它与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显然不同 ,开放、自主、平等、间接、匿名等是其突出特征。网络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 ,也带来诸如人际交往失范、人际情感疏远和人际信任危机等负面影响。因此必须重视网络人际关系的调适 ,从普遍交往伦理规范的确立、法规的建设、教育与监控、心理援助、个人自我调整等方面对网上交往行为加以约束和调整 ,以促进虚拟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 ,维护人际交往的秩序  相似文献   

20.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公民意识是法治社会的保障.但在我国现实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影响我国公民意识形成的消极因素,必须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教育水平,加强公民教育和制度建设,实现依法行政与公正司法等途径,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