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环境法哲学认识论,环境是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综合体.作为环境诉权实体法根基的环境权是一种开放性的权利而非为人类所独享,应当由人类与自然(环境自身)共同享有.环境对于人类及其自身而言都存在着利益,环境利益分为当代人的环境私益、环境公益(当代的与后世的)和环境自身利益.环境诉权是环境权利主体的一种程序性权利,包括环境私益诉权、环境公益诉权和环境生态诉权三类.环境公益诉权旨在预防和救济“对环境本身的损害”,环境生态诉权是为了有效地保护和救济环境生态法益而赋予生态自身的一种诉权.  相似文献   

2.
公民环境权是伴随着环境侵害问题而产生的权利概念,它的讨论和研究始于本世纪六十年代初,随后不断迅速发展.从而成为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本文拟对其作初步探讨,以求教于法学界同仁。一、公民环境权的创立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同时又是自然环境的改造者。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限于对自然认识水平的低下,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尚不足以破坏自然环境,因而环境资源被认为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任何人无须支付任  相似文献   

3.
开启振兴环境哲学的契机,在于实践环境哲学的功能与作用,以期在一个呼唤绿色发展的时代实现环境哲学继往开来的历史宗旨与未来使命.环境哲学是人类思维对自然存在的思考,是人类对环境及环境问题的高度概括性与抽象性的思考,也是关于自然界与社会环境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重构环境哲学的未来图景,需要环境哲学所创造的恰当判断与合理认识,以期有效避免流行哲学在自然理念上的盲区,并促进现代哲学在生态观念上的新生.  相似文献   

4.
从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重新审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于人们在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在内的生态领域的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生态哲学的研究对象(一)生态意识·生态观:生态哲学的萌芽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在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初猜测中,就潜寓着早期人类的生态意识.中国古代有一种“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哲学观念.当然,这一观念并非是现代的,然而却具有超现代的启迪意义.在西方文化中,由于人对自然的科学认识不充分,在自然哲学和艺术的自然界常常为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所主宰.因此,在人已经认识了自然的科学领域,人与  相似文献   

5.
现实环境状况的困难,导致人类的思维路径一方面以问题导向实际面对生态困境,另一方面以形而上学的反思省悟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与作为。立足环境哲学这个范畴,生态文化之自觉需要回归价值、道德与意义的思辨。从自然、地理、社会与文化的不同层面,对生态文化自觉进行环境哲学的概念阐释,是建构生态文化自觉之理念认识的重要桥梁。以生态文化自觉切入人类在当代社会的环境状况,需要对现代社会内在价值理性缺失的困境进行思考,也需要进一步对于现代性的弊端进行反思的解构。二元论哲学模式表达的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意识与物质两个实体;它导致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在人与自然界相对立的层面产生了一个人类的世界与另一个自然的世界。从人类的世界看,生态文化自觉要以清醒的生态理性走出从19世纪以来现代性的迷宫。从自然的世界看,生态文化自觉不能沉迷在开发式劳动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当中。生态文化自觉之向度表现为追寻一种人类与自然界相互契合的框架,为未来的人类与久远的自然界找到永恒的坐标。它可从人类观念内在属性的个体自我与生态整体、主动与被动、理性与情感的几个方面关系进行分析。它需要把被人为割裂的两个世界联系在一起,在体现实质合并的连接式融合中才能塑造符合生态循环原理的稳定、协调与优化的整体世界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6.
论文化环境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总是特定环境下的历史。环境,是人类在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人的活动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与物(自然)的交往和与人(社会)的交往。由此,环境可划分为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地理环境反映着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那部分自然领域,文化环境则反映着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那部分社会背景。地理环境较多地体现为横向的空间的联系,文化环境较多地体现为纵向的时间的联系。诚然,自然的历史远比文化的历史悠久,但是,作为任何一种环境,只能与人类相始终。有了人类社会,便有了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7.
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兼论生态经济伦理学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经济伦理学是试图揭示社会经济与生态自然共同、和谐、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定性,从而建立人类生态经济实践价值理念的实践哲学.经济活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经济发展必须服从于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生态经济行为是一种基本的生态行为,所以,生态伦理学之所以成立的哲学基础同时也是生态经济伦理学成立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过程哲学作为一种有机论的形而上学,为人类理解、体验对象世界提供了一种思辨的、开放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全新宇宙观,在本质上具有鲜明的反叛现代性观念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倾向;过程哲学主张一种肌体论价值哲学观念,主张用机体和价值的概念补充我们对自然的理解,进而认为价值是心灵与自然的共通点;就时代性特质而言,过程哲学所发现并秉持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后现代文化视野中的新的生态文明价值观,体现了新世纪人类生存合理性理念预设及追求中的生态觉悟和生态境界的升华,是人类对自身角色内涵失范和角色指向紊乱的理性审视与自觉.  相似文献   

9.
晏辉 《河北学刊》2006,26(1):28-34
环境在本质上属于文化的范畴,是由人的对象化活动及其产品所构成的人的生存空间和意义空间。作为过程, 它表现为自然的人化;作为结果,它表现为人化的自然,健康的环境乃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必须基于价值与文化的维度研究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参照,以他人、社会甚至代际利益作为评价环境的价值尺度,并以追求和谐与幸福为旨归。环境哲学的人文生态学转向乃是人类在解决自然生态的进程中求助于人性化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必然结果,人类正确对待自然的观念方式、政治方式、制度方式和行为方式是解决自然生态的根本出路,也是试图拥有真正人的生活的一种努力。重建人文生态具有双重效应:为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文化基础;为追求人的身心和谐与心灵净化提供现实基础。本文在梳理生态学的人文生态学转向及其限制、环境哲学及其局限的基础上,试图寻找造成环境问题的社会设置基础,主张构建人文生态是解决生态危机从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道路。  相似文献   

10.
关于哲学的特性和功能问题哲学思维的性质和特点一种意见提出,过去把哲学理解为“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一种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这种看法值得重新认识.认为,哲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只是人类对自己精神生活(主要内容)的自我审视.这种意识,既包含着对客观的认识,又包含着主观的愿望、意志和情感等因素,它具有直观性和思辨性相统一的特点.把哲学理解为科学和知识体系,等于在哲学中排除了“人”及一切人的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11.
环境哲学的另类形态:人文生态学(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晏辉 《河北学刊》2005,25(6):29-35
环境在本质上属于文化范畴,是由人的对象化活动及其产品所构成的人的生存空间和意义空间。作为过程,它表现为自然的人化;作为结果,它表现为人化的自然,健康的环境乃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必须基于价值与文化的维度来研究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参照,以他人、社会甚至代际利益作为评价环境的价值尺度,并以追求和谐与幸福为旨归。环境哲学的人文生态学转向乃是人类在解决自然生态的进程中求助于人性化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必然结果,人类正确对待自然的观念方式、政治方式、制度方式和行为方式是解决自然生态的根本出路,也是试图拥有真正人的生活的一种努力。重建人文生态具有双重效应:为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文化基础;为追求人的身心和谐与心灵净化提供现实基础。本文在梳理生态学的人文生态学转向与限制、环境哲学及其局限的基础上,试图寻找造成环境问题的社会设置基础,主张构建人文生态是解决生态危机从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道路。  相似文献   

1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是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无力缓和人类与自然紧张关系境况的回应,它对于可持续发展型社会的构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实践表明,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指导下构建的公益诉讼制度无法有效解决"公地悲剧"的问题。在生态中心主义下对"环境"重新界定,通过对环境法益的恰当概括对环境权进行科学的配置,并从民事诉讼程序的角度对环境诉权作出安排,成为一种可行的进路。  相似文献   

13.
超越主体性——社会和谐的哲学底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海平 《天府新论》2006,32(2):18-22
哲学是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最普遍的特性、层面和关系的反映,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高度抽象.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再到交往实践,昭示了人类理论思维的深层变革,也就是经知识论的范式向生存论和人类学实践论范式的转换,同时也是对实践层面暴露出来的人类生存困境和文化危机的反思与批判.见证着人类社会从不和谐走向和谐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新的伦理学。它的主要特征是人类道德对象从人与社会领域扩展到生命和自然界;它的基本问题是:确认生命和自然界的价值,确认生命和自然界的权利,从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以确保人类对自然的持续利用。中国环境伦理学从介绍西方环境伦理学起步。现在要在中国学术文化传统、中国哲学和思维方式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确立自己的环境伦理学理论模式、概念框架和话语体系,以超越西方环境伦理学,通过不同学派的理论整合,创建中国环境伦理学,使它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为中国人民服务,为建设生态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15.
环境权论——人权发展历史分期的视角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人权发展的历史经过了初创期、发展期和升华期 ,三个时期的核心性人权分别是自由权、生存权和环境权。自由权的实现要求国家履行消极不妨碍的义务 ,生存权的实现要求国家或社会积极地提供保障 ,而环境权是自得权 ,是保有和维护适宜人类生存繁衍的自然环境的人类权利。这项人权的权利主体是人类 ,义务主体也是人类 ,是人类的分体及这些分体的各种形式的组合。它的实现以人类履行自负的义务为条件。学者们所讨论的国家环境权其实是国家对外的主权和对内的环境管理权 ;而所谓“公民环境权”实际上是享受、使用生产生活环境的民事、行政等权利和参与与环境有关的公共事务管理的公民权利 ,而不是环境危机时代新生的属于升华期人权的人类环境权。  相似文献   

16.
草原文化中的自然观是依赖自然、崇拜自然、挚爱自然、美誉自然、适从自然、管理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素朴的生态伦理观,其中虽包含迷信、谬误与糟粕的成分,但也不乏科学、正确与精华,在环境伦理哲学方面,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启示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7.
公民环境权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公民环境权产生的客观原因  环境权的产生与发展绝不是偶然的。它是在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 ,人类改造自然达到一定深度 ,引起环境的一系列变化 ,危及人类自身时提出和产生的。 1972年 6月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人类环境宣言》 ,宣告 :“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迫切任务。”宣言说 :“现在已达到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 :我们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的时候 ,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由于无知或不关心 ,我们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和幸福所依靠的地球环境造成巨大的无法挽回的损害。反之 ,有了比较充分的知识和采…  相似文献   

18.
论环境权的属性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环境权的属性与人权、自然权利、道德权利、人格权和财产权有许多关联 ,但是并没有正确揭示环境权的属性 ,环境权本质上是一种习惯权利 ,研究环境权的属性对于明确环境权的主体、内容和保障方式有决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结构进行改革,已成为哲学理论界的强大呼声,成为当今科学发展和实践需要的时代要求.我以为,现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结构存在的弊端甚多,其主要与把它并列地分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块”有关.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列起来,混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整体和部分两个不同的层次.现有哲学教科书在给哲学下定义时,一方面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另一方面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如果把两个定义联系起来,只能作出如下两个解释:一种解释是,辩证唯物主义只适用于自然和思维,历史唯物主义只适用于人类社会,只有二者合起来,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研究自燃、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可是这样一来,就缩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适用范围.因为辩证唯物主义不仅适用于自然、思维,也适用于社会.另一种解释是,不论辩证唯物主义,还是历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具决定性作用的本质问题,也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理论问题.长期以来,这个领域里有许多理论、观念一直被人们似是而非地认定和使用着.研究人与自然关系,在人权理论方面,应把环境权作为最基本的人权;在生产力构成方面,应把自然环境作为构成社会生产力的又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