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周易︾的两套符号系统及其意义叶海平《周易》具有两套符号系统,一套是象数符号系统,一套是语言(文字)符号系统。《周易》这两套符号系统都是以形象的形式出现的。象数符号系统是用《周易》特有的抽象形象符号来表达或表征世界具体事物的构成,象征着客观事物的运...  相似文献   

2.
论《周易》的和合思想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宇宙及其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是多矛盾、多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对立统一体,正是这种矛盾、同一、相互作用,才构成了宇宙及其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均衡性。事物客观存在的这种矛盾的均衡和均衡中的矛盾,才使事物具有和合性,才使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成为可能。《周易》揭示了宇宙中这种和合的规律,正确认识《周易》中的和合规律,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易卦的和合性(周别这部中华文化的重要经典,除了“义理”之外,还有象数。义理寓于象数之中,抛弃了象数,(周易》就失去了它的个性。易卦是(周易)象数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3.
寻找再现事物“本来面目”的语言一直是哲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关于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何;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再现这个“本来面目”.事物是运动的,运动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但传统概念语言只能显示事物的线性关系,无法显示非线性的关系,从而无法再现事物的运动.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传统的以《周易》卦象为代表的象思维对我们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程氏易传》“与时进退”思想刍议钮恬(一)“与时进退”的客观依据是事理、物理、客观事物有秩序的更迭和周而复始的变化。《程氏易传》肯定,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一切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惟有运动是恒常的。“几天地所生之物,虽山岳之坚厚,未有能不变者也。”...  相似文献   

5.
《周易》思维论袁作兴,蔡和平(长沙电力学院)(湖南省资兴市教委)流行的《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前者(称《易经》)成书于西周初叶,非一时一人之作;后者(称《易传》)基本上成于先秦,乃战国时期的著述,是《易经》最早的注释。几千年来,人们都在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 《周易》分《经》和《传》两部分,《经》又由《象》和《辞》两部分组成,而以《象》为中心。《辞》和《传》所含之义理是围绕着《象》而生发的,是解释《象》的。《周易》中的《象》(即卦象和爻象)本是一种符号,象征一定的吉凶祸福。其实它是一个空模子,不能确切地说明事物的性质或特征。冯友兰先生说它是“没有数目字的公式”,是用符号表示出来的“空套子”。“正是因为它们是空套子,所以任何数目字都可以套进去,我说周易可以称为宇宙代数学,就是这个意思。”?《周易》之“象”只是“—”、“?”两个符号,确实是太抽象了,由它们组成的卦象,也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立  相似文献   

7.
苏轼的处世哲学深受《周易》思想的影响,《周易》的核心精神"变易"思想,尤其对苏轼人生态度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坚信"否极泰来"的变易哲理,认为欲成就"大器"必须经过风吹雨打的磨练,所以在被贬期间他能静以待会、勤学自爱,从而无往而不自得。  相似文献   

8.
《周易》与科学之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复杂问题。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的许多方面曾经处于世界前列地位,而且经久不衰,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周易》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近二十年来,随着国际“周易热”的出现,有些哲学家、科学史家站在现代科学的高度,在揭示《周易》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影响的同时,还进一步挖掘了《周易屿西方近现代科学之间的某种“相通性”。但是,许多这样的研究事实上已经超出《周易》本身的范围,甚至走入了神化《周易》的误区。因此,历史地、客观地回答《周易》与科学的关系问题,恢复《…  相似文献   

9.
冠居“群经”之首的儒家经典《周易》,由“经”、“传”二个部分组成。“经”部分因为具有奇特玄妙的卦形符号系统、简古而奇奥的卦鱼辞文字,以及它们卜筮的原貌、古远的传承等因素,因而笼罩着恍格窈冥的神秘的象征色彩,被视为最艰深难懂的先秦典籍。孔子及其门弟子后学撰著的作为解“经”的权威性的文献──《易传》(或称《十翼》),对原属卜筮之用的“经”进行了定向的阐发,从而赋予“经”部分以系统的哲学思想内涵,影响至为深远。《周易·系辞上传》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范围大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的《周易》研究。起于1937年下半年的长沙临时大学,止于1941年以后陆续完成的《周易义证类纂》、《周易新论》等著述(均为未刊稿)。其主要的内容,是以训诂学为基础,对《周易》的卦爻辞进行社会学还原,并运用西方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和方法,对这些史料的文化价值进行分析,从而重新梳理和认识殷周时代的社会历史,开启了20世纪《周易》研究的“人文-社会学转向”路径。  相似文献   

11.
我们的祖先通过对周围的事物长期深入的观察与体悟,作出了“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这一涵盖面极广的,带有一般规律性的结论,为人类文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而作为我国古代伟大哲人的孔子,在万事万物如何组成模块结构的整体思考中,更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出色的贡献。一、差等结构思想的形成所谓差等结构,就是指构成事物的每一个模块内部的各要素之间,总是按一定差别或等级组成一个不断运动着的对立统一的整体。这是事物赖以发展的动力,也是我们这个世界总是令人眼花乱,充满着生命活力的原因。自然界的差等存…  相似文献   

12.
莱布尼茨、黑格尔和《易经》符号系统何建南中国古代智慧宝典《周易》一书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经》包括六十四卦卦象(可称“符号系统”)和六十四卦卦名、卦辞、互辞(可称“文字系统”)。《易传》(即“十翼”)则是最古老也是有权威的解易著作。在易...  相似文献   

13.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科学体系,包含着一系列重要的原则和原理。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普遍发展的原则,便是其中的两个基本原则。 两原则的思想最初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来的。马克思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都是运动发展的。恩格斯也说,“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整体。这些物体是互相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92页) 列宁继承了这一思想,在批制地吸取黑格尔辩证法合理思想的基础上,第一个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原则。他说:“一、发展原则,二、统一原则。”(《列宁全集》第38卷第280页)所谓“发展原则”即是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自己发展、自己运动的,事物本身具有自我发展、自我运动的动力和泉源。列宁在《辩证法的要素》中是这样表述这一原则的:“这个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它自身的运动、它自身的生命。”(《列宁全集》第38卷第238页)  相似文献   

14.
《周易》是西周时期的卜筮之书,由于经孔子之手进行了整理和阐述,于是便成为儒家经典。后世出现了《易传》,《周易》便又包含了“经”、“传”两个部分。而《周易》也便从单纯的卜筮向哲理方面转化。汉代定儒学为一尊,并将《周易》作为六经之首。所以,作为封建统治的基础理论之一的《周易》,在整个封建时代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本文就《周易》在治政方面的功效进行了概括的论述,以便以一个侧面说明儒家学说对封建政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形式美诸规律(如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多样统一)中,“多样统一”是非常重要的,而参差美又是“多样统一”中最常见的一种。古今中外有许多哲学家、评论家认为参差不齐是事物表现形式的普遍规律,反映了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孟子》云:“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王夫之《周易外传》从事物的联系和运动发展中看到:“乾坤立而必交……参伍不容均齐。”刘大櫆《论文偶记》  相似文献   

16.
《易经》是我国最早体现“变易”观念的一部书。它从占筮的前提、符号系统的表征、六十四卦的组成,以及卦辞爻辞的预测等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变易”的基本倾向,是中国传统变易观念的滥觞,闪现出我们先民的智慧。  相似文献   

17.
王棋 《兰州学刊》2012,(10):25-30
汉末易学家荀爽构建象数学说具有独特的内在逻辑。其乾坤合居说阐释了乾坤与阴阳的体用关系,确立了乾坤的根本地位。乾坤升降说揭示了阴阳爻在乾坤卦体上往来升降皆应合乎各自的本性,升降变易至终极而适切之位,有当往的理想目标。乾坤交通卦变说揭明易卦由乾坤而来,乾坤交而相通、阴阳往来变现出诸卦,六十四卦息息相连,象辞有机一体。透过象数学说的重建,荀氏易学融通了《周易》象辞的联系,树立了《周易》的普遍原理,诠释了易学推天道以明人道、法天道以开人文的天人之学哲学意涵。  相似文献   

18.
(一) 必然王国、自由王国的一般内涵,学术界并无多大的争议。作为一般哲学范畴,必然王国是指客观事物的规律,亦即事物内在本质所规定的联系或趋势;自由王国则是指对客观事物的规律的认识及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见《毛泽东著作选读》第485页,另见《辞海》缩印本第91、92页)。  相似文献   

19.
吴怀祺 《河北学刊》2006,26(6):99-107
研究历史思维对认识民族史学的特点和创新史学十分重要。《周易》的整体思维、丰富的历史意识、通变的运动思维及凝结其中的忧患意识、重民观念等,对民族史学特点形成和民族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华民族史学“究天人之际”的自觉、总结历史盛衰的修史大旨、创新精神和在学术上吸纳兼融的开阔胸襟,都与《周易》有着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关于矛盾法则的探讨中,一些同志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对"内在矛盾"和"内外矛盾"这两个命题提出了批评.一种批评针对"内在矛盾"说.有的认为,事物内在矛盾推动事物的运动发展这一命题没能说明事物的发展动力的复杂性、综合性(参见孙凯飞《系统规律深化发展了唯物辩证法规律》,《哲学研究》1984年第12期);有的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事物内外在矛盾即内外因交互运动的结果,事物根本不可能脱离外因单凭自己的力量而发展,"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说陷入了形而上学的企图(参见张瑞甫《两个哲学观点质疑》,《齐鲁学刊》1986年第1期).另一种批评则针对"内外矛盾"说.有的提出,作为揭示事物自己运动的动力和源泉的矛盾范畴,由于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划分,不仅没有能够说明事物的自己运动,反而暗含了这样一个可导性命题:因为事物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