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其昌 《学术研究》2000,(6):101-104
本文从20世纪中国美学的理论来源、发展阶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这百年美学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并对新世纪中国美学的走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美学本体论的核心范畴是道,道具有天人合一、情理同一的性质.中国古典美学认为美是道的体现,从而形成了非认识论的情感美学.中国古典美学确定了审美的主体间性,主张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由于对道的规定不同,因此各家的美学观念也不同,形成了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伦理美学(儒家)和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自然美学(道家、禅宗等).后期封建社会中国美学本体论分化,个体情感冲破了集体理性规范,形成了个性化的美学趋势.  相似文献   

3.
杨守森 《文史哲》2022,(1):131-144+168
作为人类的故乡,乡村,不只是地域空间,也是文化空间,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重要发源地。乡村美学,理应成为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在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乡村生活环境中,在乡下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器具制作、人性人情、民风民俗、民间艺术,以及相关的文献、典籍、诗词歌赋中,蕴藏着既不同于外国乡村,也不同于现代城市的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审美文化资源,亦深隐着民族乃至人类共通性的审美心理生成的奥秘。将中国乡村美学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加强对中国乡村审美人格、审美观念、审美创造、审美环境、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既有助于为民族振兴探寻文化之根,亦可为中国当代新农村建设与城市社区建设提供审美维度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国美学在东方美学背景下的话语效力是由三个方面决定的:历时传承的延续性、与西方文化和美学立场的互补性、物化成果影响深远的实践性。在中国美学与东方美学的对话中,要避免右,又要防左,求同存异,整合与涵化,寻求共同价值和彰显地域美学特征是不可偏废之路。  相似文献   

5.
百年来中国美学的思想既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又大量吸收了西方美学和西方文化的新观点、新方法。以学科发展为视角,梳理反思了20世纪中国美学的四个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末的美学启蒙及其学科创建时期;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的中国现代美学奠基期;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以讨论为特征的美学争鸣期,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美学反思与发展并存期。新世纪的美学研究必须改变跟在西方现代美学后面跑的被动局面,才能建构起对中华民族文化具有独特解释力的中国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美学蕴涵着深厚的生命意蕴。中国古典美学的六大思潮———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周易美学、玄学美学、禅宗美学和明清人性论美学都贯穿着一个共同的思想:生命即美。透过艳丽之极的现象之美,中国古典美学渗透着深刻的人性内容和高尚的人格精神,富有一种深邃的生命意味。  相似文献   

7.
8.
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问题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然而中国传统美学关于自然美、艺术美、道德美的基本原理中,对人与自然合一的关系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本文认为,这些美学思想与当今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自有了文字以来 ,创造了丰富得难以穷尽的文学艺术作品 ,从这些作品又提升出创作与鉴赏的经验而形成深透精辟的理论著述 ,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美学 ,其主干就是文学艺术诸种理论思想与观念的精萃汇合。书法艺术自两汉以来开始发达 ,较之诗、乐、舞、绘画 ,本来算是晚出者 ,但也奇怪 ,它一出现 ,对于原来工具性质的文字及其书写 ,就有了革命性的变化 ,并且随之有理论的表述 ;而种种理论表述较之已有千年积淀的语言文学与造型艺术理论 ,显示出明显的超越姿态。系统地阅读和比较自东汉历六朝至盛唐的书法、诗文、绘画理论资料 ,清理一下诸种文学艺术观念发展、演变的脉络 ,你会惊奇地发现 :书法艺术在这一段“文学的自觉”、“为艺术而艺术”(鲁迅语 )的“衢路”(刘勰语 )上 ,竟然起着“导夫先路”(屈原语 )的作用 ,对于诗歌、绘画艺术走向成熟、攀登高峰 ,作出了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年来的美学发展,出现了文革后美学的复苏、美学热及美学的大发展、文化研究的兴起和美学低潮,以及从世纪之交开始的美学的复兴这样几个阶段.文革后关于"形象思维"的讨论,是美学复苏和意识形态领域里思想解放的先声.由此出现的美学热,以及相应的研究热和翻译热,对中国学术话语的转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化研究的兴起,冲击了美学,出现了美学的低潮,这是美学话语转换的重要契机.从世纪之交开始的美学复兴,以与国际学术界直接同步对话为特点,中国美学从此直接加入到世界美学的创造和发展之中,从而成为国际美学大家庭真正的一员.  相似文献   

11.
杜学敏 《人文杂志》2007,(6):113-118
中文"美学"一词是产生于清末的一个外来词,相对妥帖的译词应是"审美学"。在运用该词的各种非学术与学术场合,(审)美学概念被赋予多层面的复杂含义。文章无意于给这个概念再增添一个定义,只是从(审)美学概念的术语产生、实际运用、学科存在方式、理论发展史、学科分类、价值意义等六方面分梳了该词的内涵与用法。  相似文献   

12.
现象学美学的接受与中国新时期美学基本理论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宣国 《学术月刊》2012,(2):95-105
中国新时期美学理论的建构,受到现象学美学的深刻影响。现象学美学的诸多理念,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存在许多可以融合沟通的地方,有助于破除传统的美学观念,转变中国当代美学家的思维方式。叶朗建构"美在意象"的理论,强调审美活动是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张世英以"显隐说"而不是"典型说"的思维方式看待美学基本理论问题,突出想象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叶秀山将美和艺术看成是人与世界的基本交往形式,认为审美活动的意义首先在于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新实践美学"以存在论在补充实践论,将美看成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突出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都与现象学美学重视人与世界的本源关系,强调美就存在于现象中的思想密切相关。这一接受事实说明,现象学美学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设和思维方式转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同五四时期的多数作家一样,许地山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并善于从中吸取营养,化为自己的血肉。因而,他的作品多表现为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理想,表现了一个炎黄子孙所特有的心理结构。他的作品,特别是其小说,除了具有引人入胜的曲折故事外,人物的情感美、道德美,以及富有生趣的意境美,闪耀着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光辉。这是作者刻意追求的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14.
“六书”造字规律实为传统理论思维模式滥觞和原型 :在传统美学中 ,“美”的造字及会意思维 ,本身便包含着以味为美的原始审美观基本特征 ,并沿此合乎逻辑地发展出以和为美的思想 ;“美与善同意”乃造字上同源、思维方式同构之故 ;“诗言志”按形声思维理解 ,不过是“诗”的误读或讹传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得益于形象思维 ;“道”及“意境说”则主要依据会意思维  相似文献   

15.
从人学的角度梳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比一般的思潮描述更系统清晰 ,从文学作品中描写的人的角度来看 ,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如下阶段 :50— 70年代中期 ,对应政治性 (神性 )的人 ;70年代末— 80年代中期 ,对应的是真善美的人 ;先锋文学着意描铸非理性的、假丑恶的人 ;新写实文学中充斥着日常生活中的俗人 ;90年代至今的文学则对应了感性的、欲望的人。文学中的人学 ,其实就是美学的直接体现 ,有什么样的人学 ,就有什么样的与之相对应的美学。当代文学中审美标准的变化与对人的认识的变化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16.
建筑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代表着中国人的价值观,也体现了中国的景观美学的核心思想。中国的园林艺术实质上就是中国休闲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中国园林艺术讲究造景,而在造景中又刻意追求一种自然的、生命的美感。  相似文献   

17.
美学界对于中国美学传统的研究,往往局限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往往潜在地以西方美学传统作为参照框架.生命美学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状况.生命美学能够以其全新的阐释框架与方法去深刻精辟地阐释中国美学传统,深刻地阐释以往的美学派别所已经阐释过的中国美学问题,独到地发现以往的美学派别所无法阐释、无法洞见的中国美学问题,从而在中国美学传统研究中真正地切入美的源泉和核心,为当代的中国美学传统研究别开洞天.  相似文献   

18.
曾几何时,美学是我国学术界、艺术界乃至整个文化思想界的热点话题,谈论美学、探讨美的真谛也曾经是社会上流行的语汇,但上世纪的几次美学热的余温似乎并不能掩盖如今美学研究的沉寂状态。如何看待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如何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精神,如何面对美学学科的当代困境和未来走向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困扰当代美学学人的基本问题。朱良志先生长期从事中国美学思想资源的挖掘与阐释工作,对中国艺术有深厚而独到的见解。他提倡研究中国文化要因其固然,提出中国美学是生命超越的美学等重要理论。他指出,中国传统美学的智慧可以给现代人以启发,可以帮助个体安顿心灵、超越感性与欲望。他对中国美学、中国艺术精神的揭示为当代美学研究打开了新的理论视角,丰富和深化了美学理论,为美学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美学"不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而是在古今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背景下出现的理论范式.中国美学的研究必然在"世界美学"的语境中展开,由此产生的难题形成了连通宗白华与后辈研究者的理论轨迹.对今天的中国美学研究来说,最重要的工作不是标举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资源的当代价值,而是从一个个理论细节入手,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理渊源的知识话语在美学这一场域中的碰撞与融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