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本文运用新制度主义制度嵌入性的视角分析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变迁的机理和过程.本文认为,制度环境是影响、促进五保供养制度运作与变迁的主导性变量.具体而言,中国农村基本的经济制度、政治与社会管理制度以及国家在农村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上的价值取向是五保供养制度所嵌入的最重要的制度环境,这一制度环境也是影响五保制度变迁的最关键变量.随着五保供养所嵌入的制度环境的不断变迁,五保供养制度也实现了从社区救助向国家救助的历史转变.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模式变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社会的变迁,与时俱进,在改革中发展,目前基本实现了从农民集体内部互助共济的传统救助模式,到以国家财政供养为主,集体保障、土地保障和社会帮扶为辅的现代社会保障模式的历史性变革。2006年新《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出台,不仅标志着我国五保供养工作进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新阶段,而且也标志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基本确立。  相似文献   

3.
源自于1956年出台的法规性文件《1956-1967年全年农村发展纲要》和《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是一种集体保障重要形式。在2006年国务院通过《农村五保工作供养条例》后,它正式被纳入国家财政的保障范围。本文主要选取2006-2013年农村五保供养的数据来分析"十一五"以来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现状,以期促进我国的农村五保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自形成至今,其最突出的变化是逐渐从立法上确立了农村五保供养的政府责任原则,摆脱了传统扶贫济困道德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的影响.今后,国家应贯彻生存权保障的理念,将其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乃至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有效的立法整合,使农村五保供养群体的生存权得到应有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障鳏寡孤独残疾人基本生活权益的制度。农村税费改革后,这一制度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江西省的实地调查资料,本文在详细描述当前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后,从资金融资和服务传递两个视角探究了其制度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五保供养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政策,2006年国务院新的五保供养条例颁布标志着五保供养由农村集体福利事业向公共财政支付的重要转变.但是这一新的政策范式转变带来的挑战却很严峻,一些农村出现五保供养标准下降的现象.本文以广东某地级市的五保政策执行为分析对象,从财政转移的角度来看,因为支出责任上移,地方政府的机会主义导致了责任下降,因此不能简单地指责上级政府的财政转移公正性不足.地方公共服务的提供还需要有一个多级政府的合理责任分配,上级政府的配套政策还需要进一步落实.文章通过对比多个地区的五保供养政策说明,政策执行效果与地方财政实力和省级转移力度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化的框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全面推开以来,五保供养制度由集体福利转为国家福利。这一转变克服了过去五保供养完全依赖村和乡镇经济的不确定或不稳定性,使五保供养的经费在制度上得到了更大的保障。尤其是《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颁发,更使这一制度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然而,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有利形势下,很多地区出现了“应保未保”和供养标准降低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五保供养的性质发生变化以后,其本身的制度化建设滞后,以及缺乏一个相应的对制度的运行进行有效监控和评估体系所致。为此,本文将对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化的建设提出一个理论和操作框架。  相似文献   

8.
肇始于农业合作化时期的中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经过50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从集体福利性质演变为公共财政供养性质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保障这一部分农村最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霞光计划"的实施,民政部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民政部门重视集中供养工作,形成了过度追求集中供养率现象。但是,集中供养率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没有显著提升。实地调查分析发现,集中供养与分散供养没有优劣之分,加大财政投入是当前提升供养质量的关键,提高集中供养率首先需要加强敬老院的工作人员配备,全面满足供养对象的需求还需要来自社会的非制度化供给。注重满足供养对象的非物质需求、全面提高供养质量是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下一阶段的重心。  相似文献   

10.
1956-1983年集体经济时代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56年至1983年的集体经济时代,五保供养制度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一个极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背景下,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产生而形成的.它的建立与发展对于解决我国农村中绝大多数鳏寡孤独残疾人的生活问题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社会保障建设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在农村依托集体经济建立了就业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合作医疗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等,形成了集体保障和家庭保障相结合的保障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与积极推动以及集体经济的建立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这一模式也明显地存在着制度化水平低且不稳定、随意性大、保障水平低等缺陷。计划经济时期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失误主要表现在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缺乏合理的目标定位和稳定的推进措施,制度化、法制化建设严重不足,政府的角色定位有严重偏差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五保救助制度的特征——兼论国家与社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五保供养制度带有国家化社区救助特征,这种特征反映了中国农村地区"政社合一"或"政社不分"的制度环境。在农业集体经济结构瓦解条件下,新的五保供养制度正转向国家化公共救助,体现出国家与社区关系中的某种"内卷化分离"。现代社会的发展将导致公共救助与社区救助的合理分化,以及公共救助的社区化,促成国家与社区的平等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一、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革历史1.改革开放初期,传统社会保障制度面临改革。新中国成立后,在实行低工资,高福利的原则下,坚持政府颁布并以公有制计划经济为主体代表的企业负责落实为特点的城镇国家-企业保障制度基本形成。当时的农村在延续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的基础之上,依托集体经济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的合作医疗制度,并辅以政府农村五保救助形成了农村保障体系。伴随社会优抚政策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大网。  相似文献   

14.
周卉 《河南社会科学》2014,(11):117-119
正一、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与现状(一)家庭养老时期。家户型的生产方式使家庭养老成为我国传统社会最基本的养老保障模式。儒家"孝悌"的伦理思想又从文化层面强化了家庭养老模式,加上家国同构的制度理念,使政府避开了应担的养老责任。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分到土地后有了固定的粮食来源和经济收入,家庭逐渐有了物质剩余,大大提高了农村家庭的养老能力。政府开始在农村建立五保户供养和优抚制度,对老弱孤寡残幼  相似文献   

15.
乡镇体制改革既是一个政治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政府定位、人员安置和乡村债务问题一直是乡镇体制改革的三个突出难点,多年来没有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根源就在于中央和地方不合理的财税体制和国家对农村长期实行以农养工、以农村供养城市的高积累政策,而税费改革的推行恰恰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力杠杆,本意在于减轻农民负担的税费改革也强有力地推动了乡镇体制改革,应当把握时机,继续深入推进改革。  相似文献   

16.
强化财政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税费改革后,江苏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在账面上没有比税费改革前减少,但实际上在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地区仍然存在学校危房改造资金缺口大、教育负债难以归还、挤占杂费发工资等问题。为了强化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财政支持,必须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中政府拨款的比例,提高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财政供给水平,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着力推进县级公共支出改革,努力提高义务教育公共投资效益,鼓励社会力量投资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老年人经济供养的社会化运作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立新 《兰州学刊》2006,(8):179-181
社会养老是养老的最高目标。在中国农村,老年人的经济供养问题是养老的核心问题。实现农村老年人经济供养社会化是农村养老最终走向社会养老的关键环节。本文研究认为,免除各种农业税,改征社会保险税可以扩大农村社会保障基础,为农村养老社会化创造条件;把养老金投保匹配制度、以土地换低保制度、子女社会养老金制度三项彼此互补的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推进农村老年人经济供养的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实施农村村民自治与税费改革之后乡镇政权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的基础上,总结了全国各地推进基层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措施与主要经验。认为目前中国社会的乡镇体制转型进入了一个具有全新特征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9.
农村的税费改革使得乡镇财政收入大大减少,同时由于缺少增加乡镇财政收入的其他可替代税源导致乡镇债务包袱日益加重、收支缺口增大,机构运转困难资金的不足使得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乡镇财政的管理混乱。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进行税费改革后乡镇管理模式转变,由过去的国家利用乡镇对农村间接治理模式转型为主要由国家直接治理和乡镇间接管理相结合的模式,要把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转变到服务和保障上来,并加强对乡镇政府行使权力的管理和监督。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推拉模型"到"三力模型"的设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推拉模型”是解释农村劳动力流动原因的著名理论。但是,该模型存在着忽略劳动者能力、政府的社会改革行为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等缺陷。鉴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三力模型”。该模型认为,市场因素、政治与行政制度安排和劳动者能力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三大因素。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政治与行政制度和劳动者能力在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制度性障碍。破除这些制度性障碍,促进劳动力有序、顺利转移离不开政府管理模式改革与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