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展示了武侠小说中的苗女形象,以及"苗"与中原的关系是如何隐喻在苗女与中原男侠的性关系之中,并进一步梳理了武侠小说中的"苗"的形象构成与其他文本的相关性,发现了一个关于"苗"的文本体系支持着武侠小说苗女形象的建构。基于以上叙述,文章力图审视权力关系在文本中的渗透和再现,以达到对"自我"和"他者"的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本文的研究指出,<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以其"新拓扑历史主义"的视角和话语理论,而成为中国学术界前反思性阶段即仅仅消费、搬运后现代学术阶段的结束而进入反思性阶段的标志性著作.作者周宁以其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出色的知识系谱化能力,有效地回答了"中国"和"中国形象"的问题在西方现代性以及东方主义话语谱系中是如何形成和被建构起来的问题,为我们揭示出了一个西方现代性观念动态结构以及意象关联性中的中国形象的完整认识结构,从而为重新建构主体性中国形象打下了十分坚固的知识基础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关于转型社会政治价值体系建构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是社会转型无可回避的时代背景,也是当下政治价值体系构建所要直面的前提条件。市场经济对政治生活领域提出了权力集中与对集中权力进行有效制约的双重要求,从而构成一种有关权力的"悖论"。能否在内涵指向与功能上形成对"权力悖论"消解的有效应对,是判断现代政治价值体系优劣与否的根本标准。现代化"先发国家"在它们社会转型期建构自己政治价值体系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都与对这种"权力悖论"消解的成功度有关,因而值得今天"后发国家"在政治价值体系建构过程中积极地去汲取。由此出发,我们对政治价值体系建构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认识,也能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4.
周宁的"跨文化形象学"系列研究立足于西方与非西方世界之间文化权力对比悬殊的前提预设,使其研究回避了中国形象在非西方世界被重新组装利用的可能。因此,其系列研究呈现为一个缜密的推导式论述结构,并对非西方世界进行了整体化的处理,其学理依据仍然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西方的中国形象在进入非西方世界时,带出了一个双向互动的跨文化对话空间,混杂并置是文化间对话的基本风貌。中国形象跨文化流动的西方源点并不存在,其跨文化传播的基本图式也是非线型的。非西方世界的文化传统与西方中国形象之间的互塑及其构成的过渡性空间的内在结构辨析,是跨文化研究不能忽视另一重要问题。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理论背后的问题不属于中国,它对中国语境而言不完全具有适切性。只有站在一种本土批判的立场上,对自己的思考本身进行"再魅"和对象化,使其避免与本土的某种权力结构达成无意识的共谋,探讨西方的中国形象才能成为我们深入思考中国问题的有效媒介。  相似文献   

5.
女性形象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燕 《中州学刊》2004,(5):78-82
女性形象决非女性本身,它是男性的一种文化构想物,一种人为的话语实践,是男权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语言符号".然而,由于"语言和思想的物化",人们往往以为女性形象就是女性本身,相信对女性的语言描述就是女性现实.所以,女性形象一旦诞生,便会逐渐成为一种刻板形象或定型观念,表达了全社会对女性的性别角色期待.本文拟从形象学的角度,分析父权文化中女性形象产生的深层心理基础和社会文化根源,揭示其中的权力话语关系及其运作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未来的生态女性建设和两性伦理乌托邦构想.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群中政府公共权力失范与合理规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中,政府的公共权力运行表现出明显的公共权力失范,主要体现为公共权力错位、公共权力缺位与公共权力越位三种形式,严重制约着集群的升级与发展。规制政府公共权力失范,需要确立"有为"且适度原则与建构责任政府等两大立足点,从健全法律规范、完善集群的社会服务网络与规范政府的公共服务内容等三个方面加以明确规范。  相似文献   

7.
美国汉学家海陶玮的《陶潜的饮酒诗》是英语世界解读陶渊明形象的根源,奠定了英语世界陶学的基调。该文细致分析了陶渊明在辞官归田这一重大人生选择期间面临窘迫生活时的复杂内心世界,认为诗人塑造的艺术形象并不是其真实形象,"以文立传、流芳百世"才是其创作诗文的真正意图。海陶玮把诗人放入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和文化背景中进行审视,呈现出西方从"他者"视角研究中国文学的路径,与国内学者因推崇诗人伟大品格进而倾向正面解读诗人作品具有明显的区别,深刻地影响着西方陶学的基调。海陶玮主要通过深入挖掘分析作品文本解读人物、从互文关照来全面理解诗意两条路径来解读建构陶渊明形象。在其研究基础之上,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陶渊明形象提出了更加丰富而复杂的解读方式,建构了"另类陶渊明"形象。  相似文献   

8.
大众文化的娱性文化逻辑建构了"狂欢中国"的形象,欲望叙事策略建构了"欲望中国"的形象,而其对民族主义情绪的生产与传播则建构了奇观化的"文化中国"形象,或隐或显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及其建构。由于将"大众"误识为"人民大众",将"欲望"等同于"民心",以及将"市场化"中性化,我们对大众文化缺乏深刻的哲学反省和有针对性的文化批判,而制度匮乏和制度剩余的状况同时并存则使大众文化生产缺少有力的体制引导。朝向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大众文化实践应在先进文化建设的框架内进行理念和制度的规划,以建构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经验与认同符号的"和谐中国"形象为旨归。  相似文献   

9.
孙宝国  沈悦 《东岳论丛》2019,40(8):136-149
中国形象自古以来就以极为复杂且多变的话语示人,中国形象的生成与建构并不一帆风顺。国家形象表现出多面呈现的趋势。在中西方诸多领域,不同学者对于国家形象的概念各有侧重。"中国威胁"的"污名"从日本肇始,直至西方国家通过其媒介优势实现了"污名"权力话语的跨文化传播,而中国梦话语是规避其负面表征、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法宝。"中国威胁"的"污名"话语生产是基于历史观、政经界、新闻传播媒介、现代性想象的共同建构。在"中国威胁"话语遭遇中国梦后,呈现话语的挪用与重组、转型再建构的过程。以批判性视野审视"西方话语"、兼顾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三方话语"、建构"中国话语"的多维传播是实现"去污化"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东方主义视角下美国朝鲜战争小说中的韩国女性形象,是美国作者们依据自身经历和东方知识,通过"西优东劣"的权力话语言说来书写韩国女性,并以"真理"形式,塑造出看似个别其实包含着一种具有普遍偏见性的女性形象。与此同时,他们把这些形象作为媒介或隐喻,传递西方男性的权力话语,寄寓着西方男性与韩国女性是主人与仆人、权力与身体、我们与他们、文明与威胁的二元对立等级关系。  相似文献   

11.
身份作为一种社会事实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受社会性意义与价值的调整和塑造.本文关注文学作品对农民形象的建构.文学作品的內容来源于社会生活,同时它们又塑造一幅幅建构秩序的图景,这种图景往往是社会分类的图景.农民形象的"抽象化"与"他者化"即为社会分类的结果并反衬着都市社区和精英群体的"先进性"以及国家的现代性诉求.  相似文献   

12.
周宁 《东南学术》2011,(5):4-20
跨文化形象学研究西方的中国形象,理论分析在形象、类型、原型三个层次上展开。个别文本中的中国形象是直接分析的对象,但研究问题却是个别形象在总体形象类型中的程序化过程。类型是跨文化形象学的关键概念,是分析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的基本功能单位。原型表明形象谱系自身的继承与关联关系,是形象史中最基本的、超越个别文本与时代的、深入到集体无意识心理中的普遍可交流的领悟模式。乌托邦化与意识形态化两种意义原型,为诠释西方的中国形象提供了基本的意义模式,同时也对应着西方中国形象的历史演变过程。跨文化形象学最终落实在文化心理深处富于表现力与创造力的原型上,关注作为西方现代性话语实践的中国形象中包含的知识与权力及其体现在现代性世界观念秩序中跨文化交流的话语霸权上。乌托邦化与意识形态化中国形象原型,分别指向两种"东方主义"。而两种东方主义两极之间形成的张力,赋予西方文化扩张发展特有的活力。这才是我们在"文化自觉"大命题下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程光炜 《河北学刊》2004,24(5):123-127
文学史是一种知识,它的撰写与生产是权力运作的一个结果.知识-权力的关系是多重的,而且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史,不仅是文学叙事权力对经验事实的原始关注,作为知识的文学史,还必须借助于意识形态的力量重建文学秩序,确立文学史知识范畴和价值标准.因而,几乎很少有一个作家或批评家完全按照"中性"材料来叙述文学的事实,他们在强调所认同的某一文学价值时,潜意识中总希望自己的判断能被他人所接受.文学叙事,即构成了对一种权力普遍性的寻求.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时代建构中国共产党媒介形象:困境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青场 《理论界》2012,(10):22-24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成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标志,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面对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政党媒介形象建构这一问题凸显了出来。本文通过厘清政党媒介形象的要素与构成,在分析中国共产党建构媒介形象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建构良好媒介形象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的研究指出,《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以其“新拓扑历史主义”的视角和话语理论,而成为中国学术界前反思性阶段即仅仅消费、搬运后现代学术阶段的结束而进入反思性阶段的标志性著作。作者周宁以其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出色的知识系谱化能力,有效地回答了“中国”和“中国形象”的问题在西方现代性以及东方主义话语谱系中是如何形成和被建构起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反写萨义德的诸多尝试中,周宁和克拉克构成了一组值得关注的对比。两人都试图考察东西方交流的历史,以此取代西方对东方的单向度再现。但由于西方和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的身份、立场、语境的差异,前者虽仍不脱西方中心主义之嫌,但走向一种积极开放的解释学互动关系;后者则从建构中国文化主体性出发,却迷失了中国主体而肯定西方现代性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马凌  王瑜娜 《学术研究》2013,(3):65-70,159
在一定程度上,旅游目的地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旅游目的地包括物质属性和非物质属性两个方面,社会对旅游目的地的建构,主要体现在对目的地的非物质属性的建构。本文借用语言研究和解释学传统中的"文本与语境"范式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社会建构进行分析。根据这个范式,旅游目的地可以被看做是一个文本,它具有什么意义,取决于它所处的语境。旅游者正是根据某一目的地对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而决定是否到该目的地去旅游的。本文借助"文本与语境"的范式,以凤凰古城为例,揭示了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和意义(即其非物质属性)的社会建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8.
我国实体博物馆向数字博物馆的发展,无论在制度形式还是表征策略上,都从不同侧面回应了中国当代社会变迁对特定公共视觉性的需求,并体现了当前公共视觉性建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对实体博物馆的制度性依附,令数字博物馆采用了内在冲突的双重形象表征策略。一方面,数字博物馆大都延续了实体博物馆的专业—知识型表征模式,从而导向了传统的专业-知识型视觉性;另一方面,数字博物馆还采用了一种特殊的体验式形象表征——"萌",又导向了当下的消费型视觉性。这两种彼此对立的表征策略仍是数字博物馆在传统惯性思维下对观众类型的二元化想象的结果。就此而言,要在互联网平台探索公共视觉性建构的新路径,还需从如何发展"个人视觉趣味自觉推动下的形象分享与讨论的视觉交往"模式着手。  相似文献   

19.
《理论界》2016,(9)
人口权力范式分为强制性人口权力范式、制度性人口权力范式、结构性人口权力范式和生产性人口权力范式,从权力作用所依赖的社会关系看,第一种范式又可称为内生性人口权力范式,后三种范式又可称为外生性人口权力范式。内生性人口权力范式所包含的权力作用进程发生于既有的国际行为体间的关系之中,而外生性人口权力范式所包含的权力作用进程与行为体间关系的建构过程是同步发生的。国际政治实践证明,强制性人口权力以大国人口安全建构为中间进程进一步影响着国际权势转移,结构性人口权力以激发人口安全困境为中间进程成为国际冲突的诱因之一,制度性人口权力和生产性人口权力则以安全概念建构与安全话语规制为中间进程影响着国家安全和全球治理。  相似文献   

20.
话语作为一种政治实践建立、维持和改变权力关系。它不仅是权力斗争的场所,而且也是权力斗争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话语是在力量关系的领域中发挥作用的技巧性要素或技巧性障碍。本文通过话语的生产、分配、消费过程和互动控制两方面来阐述白宫简要新闻发布会(WHB)上话语实践的权力建构作用。美国政府和媒体通过话语实践在WHB上建构着各自渴望的权力。美国政府希望与媒体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并借助其对WHB文本的分配和解释赢得民众的支持,从而巩固对整个社会的统治权;新闻媒体,在消费主义的市场背景之下,竭尽全力从新闻发言人那里挖掘有报道价值的信息,媒体建构的最重要的权力就是以问题制造新闻的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