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前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媒介的格局发生了全新变化,如何正确认识新闻的多重功能,如何科学把握新闻学的理论使命和实践价值,是当代新闻学面临的重大课题.一方面,基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社会,公众无不处在"媒介化生存"的环境中,传统的新闻理论、新闻管理方式容易"失灵";另一方面,作为向服务型转变的政府,又必须理性的应对媒体、重新认识媒体并借助媒体来树立亲和的政府形象,使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正是在这样的重要时空节点上,叶皓同志的《政府新闻学》著作一经推出,在新闻界、学术界以及政府机构中产生广泛的社会反响也就在预料之中了,因为无论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发展和应用,还是从信息社会带来的新闻学体系的变革和丰满的大背景来看,《政府新闻学》构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引发了新闻学术话语的传播变革,体现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的双重意义,堪称是中国当代新闻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创新性成果.  相似文献   

2.
建设性新闻因其开放性与包容性为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转向带来想象空间。建设性新闻为中国环境传播发挥社会整合功能的话语重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和阐释视角。环境传播基于保护生态和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基因与建设性新闻倡导的正向引领、解决问题的责任理念具有内在的逻辑勾连。建设性新闻理念为环境话语的建设性构序提供了操作进路,即促进环境传播主体的观念之变、环境话语修辞策略的调性之变和面向未来的环境传播的社会动员力之变。  相似文献   

3.
从新闻事业转向新闻本体,这是新闻理论研究对象上的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换。新闻学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是新闻自身——即新闻的本体问题。新闻本体论的研究是解决新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这个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命题,却从我国新闻学起始之日就遭到冷落。吴高福教授的《新闻学基本原理》,直面新闻理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径直从新闻本体出发,通过对新闻传播过程的细胞考察和研究,高屋建瓴地阐释了新闻的性质、特征、产生、发展、传播及其规律,从琅本上突破了以新闻事业为理论研究对象的经验和操作模式,独树一帜地建构了一个全…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社科院新闻传播研究所历经6年酝酿研究的集体著作<中国发展新闻学概论>2010年10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为国内第一本发展新闻学的理论著作,该著为发展新闻学的本土化研究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一、立足现实找到学科生长点  相似文献   

5.
但瑞华 《江汉论坛》2007,(6):136-139
媒介和传播活动都不是社会生活中孤立的、无生命的东西;媒介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空间、资源和社会环境,并形成对这种环境和条件的依赖,如受众资源、传播技术、传播制度、经济资源等;研究媒介要有生态的观念,要将媒介与传播活动置于社会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和研究.据此,本文以社科期刊为例,提出建立良好的学术传播环境是学术期刊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相似文献   

6.
网络环境下企业营销危机的特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发展为生存在网络环境中的企业既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使企业的营销环境更加复杂.对于企业来说,如何有效地应时网络环境下的营销危机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网络环境下,企业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加大;危机传播速度加快,危害程度更大,传播范围扩大;企业对危机的控制能力也有所下降;危机有可能转换为行业危机;危机的爆发也具有反复的趋势.企业必须准确认识网络环境下企业营销危机的特点,这对于企业有效地应对营销危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张会斌 《理论界》2008,(9):84-85
进入21世纪,新闻学必须审视自己的学科地位和影响。一些新闻定义丢弃“事实”与“报道”的传统品牌,转而突出什么“信息”与“传播”;新闻学在汲取兄弟学科营养时,付出了“吃牛肉变成牛”的沉重代价。这种做法导致新闻学偏离了正确的前进方向,新闻学要发展,首先要冲出“去新闻化”的误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任务,一般地说,是研究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特殊地说,是研究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解决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如同政治学这样的社会科学一样,新闻学是一门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党性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不断总结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经验,经过分析研究,把它概括到理论的高度;一方面又不断地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新闻学中的种种错误观点,在斗争中发展了自己的理论。因此,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时候,就不  相似文献   

9.
政府新闻学是专门研究政府和媒体的关系、培养官员和媒体打交道能力的专门学科.当代社会变革中政府和媒体关系的变化,提高党和政府通过媒体实现信息公开、以此满足公众知情权的能力和水平,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和现实的要求.政府新闻学理论的依据是传播学中的新闻议程设置理论,并借鉴了西方政治传播学中的精髓,所设置的特定的"政府新闻议程",成为新闻传播的政治控制的一种有效方式,显现了优化执政空间、传播主流价值观、塑造政府形象和有效把握国际传播话语权的功能.政府新闻学作为新学科诞生三年来,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实践应用越来越广,表明已经实现了该学科建立之初提出的来自于实践再指导实践的学科宗旨.  相似文献   

10.
风险传播的“公共新闻学”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小平 《兰州学刊》2008,(8):178-180
在“自反性现代化”进程中,“风险社会”构成了媒体的传播语境,传播提高风险的“社会能见度”。风险传播建构了社会对风险争议的容纳力,并体现一种民主对话精神,在新闻传播层面体现为公共新闻学的取向。  相似文献   

11.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全”、“都”和“全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健 《殷都学刊》2008,29(3):133-138
从实际语科出发,详细分析了“全”、“都”和“全都”用法的异同,总结了它们各自适用的场合。  相似文献   

13.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15.
“养老”·“教养”·儒家“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以往一些论著已经注意到"教养"这一说法的出现与上古中国庠序中的"养老"有关联,但对这"养老"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却并不准确。文章对"养老"的内涵重新作了分辨,并进而考察了先秦儒家在春秋战国之际对"教养"内涵的改造,从而找出了"教养"之所以后来与人的人格修养关联在一起的人文逻辑线索。通过对"教养"原意的追溯,论文揭示了先秦儒家教化的独特品格与其对于人的生命成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狼"与"启蒙"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06,(6):179-185
本文以《孤独者》、《山上的小屋》、《怀念狼》、《狼图腾》四个文本为例,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狼形象与启蒙含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8.
辨"齿、牙"     
田树生 《殷都学刊》2002,6(1):99-101
一些大型字典、辞书或齿、牙不分,或认为牙是臼齿。依《说文》、古文献、动物形态,牙实为尖锐的犬齿。  相似文献   

19.
"协作"与"合作"之辨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及其交往关系中,合作是一种不同于协作的行为模式。然而,人们往往把它们混同起来。其实,在工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框架下,所造就的只是一种协作的行为模式,在对工业社会历史阶段的超越过程中,我们需要确立的是合作的行为模式。人们的合作关系以及行为模式的建构,将意味着人们交往活动中出现一种更高形态的“差异互补”机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走向一个更高级的历史阶段。因此,在社会治理模式建构方面,需要根据合作社会的要求去建构起一个合作的社会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0.
许小主  李青 《云梦学刊》2007,28(2):71-73
作为科学发展观本质和核心的"以人为本"的"人",首先是指"人民";但是,从根本上讲,"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每一个人",即"所有的个人","每一个人"是构成科学发展观的历史主体.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历史主体上坚持"人民"和"每个人"的辩正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对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