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集体行动的情感逻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景萍 《河北学刊》2006,26(2):81-86
集体行动是多维的,情感所采取的形式作为对集体行动性质的表征建构起来。无论基于团结需要,或冲突需要,集体行动都必须有情感的唤起。集体情感程度与触犯人们利益需要的程度、与触犯人们核心价值观的程度正相关, 而与社会控制程度负相关,这是集体行动情感变化有可能呈现的逻辑规律。集体行动情感兼有对社会有利和不利两种可能后果。“新社会运动”浪潮的兴起意味着情感性因素不再是集体行动的发泄物或副产品,而成为新运动内在的本质构成。  相似文献   

2.
"抵货运动"、"国货运动"作为抵制外国侵略民众自发的爱国运动,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自建国以来,"抵货运动"与"国货运动"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尤其在改革开放后,此话题更是受到了广大研究者们的青睐,大量的学术论文与专著层出不穷,相关期刊论文有大约191篇。对"抵货运动"与"国货运动"的发生原因、过程、意义以及价值再到特定的时间段、具体人物及地点做了相当有益的探索,这样由宏观到微观、颇具广度的成果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许多论文中存在着将"抵货运动"与"国货运动"相混淆,或是将其看成完全孤立的两个事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探索存在着一定不足。从"抵货运动"到"国货运动"本身就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且两者内部都贯穿着"民族主义",其将两者紧密联系到一起。由此,对其进行探索具有很大的可研究性。本文分为四部分,首先明确"抵货运动"、"国货运动"、"民族主义"三个概念,然后分别从"抵货运动"与"国货运动"中体现的"民族主义"入手,将"抵货运动"与"国货运动"相联系,由此看出"民族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风险事件中,集体的利益受到危害更容易引发"集体维权""集体抗议"等群体性事件。以互联网为媒介的集体行动表现出与传统集体行动不同的特点,风险事件的爆发是网络集体行动的逻辑起点,网络相对自由的环境和平台为公众提供了发泄不满情绪的空间。群体成员通过构建共同身份、集体造势等情感动员的方式聚集起来,以集体行动为抗争剧目,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影响网络舆论的走向以达成其行动的预设目标,并将该影响从网络延伸到现实,最终建构社会成员的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4.
在转型中国,当工人提出工资增长等诉求时,场景中个体行动似乎正在消逝,取而代之是大量的集体行动。是什么因素推动了这种行动的产生?在从个体行动到集体行动的过程中,其动员的中观和微观机制是什么?通过研究发现,社会结构变化、怨恨集聚、共同命运和宿舍空间是工人集体行动几个主要变量,其线性序列构成工人集体行动动员机制。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4000美元,由于社会日渐断裂,从而为工人集体行动提供了机遇;生活中的怨恨集聚为其动员提供了情感动因;集体命运在组织缺失下为集体认同动员发挥了重要作用;宿舍等公共空间为工人集体行动动员提供了独特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艺术情感不是自然生成的东西,而是在具体的艺术创造过程中才孕育产生、逐渐成熟的"生成物”.它是一种在艺术创造活动中不断运动,不停地流动生产的情感.艺术情感的运动生成大体要经历"最初的唤起”、"积累和养育”、"改造和升华”三个阶段,才能生产一股"心会神融”、"物我俱化”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对于1905年的抵货运动,中央政府的态度处于变化和犹豫之中.在运动前期,中央政府是宽容的,行为是不置可否的,因而实际上纵容了抵货运动;在运动后期,态度是担忧的,行为是劝导式的压削.从地方层面上说,各地官员的态度和对策不仅与中央政府不尽一致,且自身也差异巨大,有北洋袁世凯的强力压制,有南洋周馥的相对开明,有湖广张之洞不为人知的上层外交,也有两广岑春煊不妥协的支持和同情.总体而言,政府对这次运动的态度是理解和宽容的,行为是温和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的抵货运动从一开始就不仅是经济方面的斗争,而且是结合政治目标来进行的。一次又一次抵货运动的进行,由少数城市扩大到全国,海外华侨也积极参加,发展成为全民运动,对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打击十分沉重,鼓舞了人民的爱国情绪,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感性辩证法不是物质辩证法.物质辩证法在本质上是一个认识论范畴,它无法把握人类历史的自我生成过程.感性辩证法实际上是“作为感性存在物”的人自我诞生的内在机制,是对生产关系如何从物质生产运动中产生出来的描述.更具体地说,是“个体”感性力量和“类”力量相互作用从而创生社会关系的描述.  相似文献   

9.
朱英 《江海学刊》2022,(1):201-209
在近代中国抵制洋货运动中,商人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商人参加抵货运动之后,由于遭受经济损失而普遍面临严重困境,并且始终得不到社会各界的体谅与帮助,只能苦苦挣扎寻求自救,寄希望于商会采取“疏通”方式缓解经济压力,却又被视为破坏抵货运动的“奸商”,使其处境十分艰难,成为导致抵货运动难以长久坚持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祝捷  陈文菊 《社会科学》2022,(5):170-180
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制作为政党责任制的一种,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追求制度效用,实现“党规之治”的意志表达。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制的生成逻辑可从价值、理论、实践三个层面透视: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构成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制生成的根本价值动力,提升党内法规制度执行力、实现党规之治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构成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制生成的直接价值动力;党内法规之中权力、义务、责任的统一论,是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制生成的内在机理;党内法规执行“宽松软”的现实困境及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从“立规”向“执规”的重心转移,提供了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制建构的实践动力。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制的运行有赖于责任构成机制、责任监督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宣传教育机制等一系列机制的有效运作,这些机制共同构成了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制的制度内容。  相似文献   

11.
霍然  吴翠丽 《天府新论》2017,(4):128-135
作为一种社交媒体,微博具有即时性、互动性都很强的特征,加上大量用户的参与,微博话题事件会在较大社会范围内产生深刻影响。本文基于互动仪式理论的视域,发现微博话题事件是一种新型的互动仪式,情感是其根本动力。线上的事件参与主体因共同关注焦点实现相互关注和情感共享,并通过有节奏连带的反馈强化,经历情感唤醒、情感互动到集体兴奋的一系列情感演化过程,最终完成符号的沉淀和情感能量的积聚,有时甚至可能对线下社会产生广泛影响。通过借助互动仪式理论分析微博话题事件,有利于深入把握微博话题互动的内在情感演化机制,把控微博话题事件导致的社会影响,维护和稳定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2.
付钊 《新疆社会科学》2023,(3):139-149+152
基于“情感—关系—行动”逻辑的治理共同体解释框架,以G省拆迁安置S社区社会工作实践项目为案例,运用参与式行动研究和反思社会工作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的实践策略与行动逻辑。研究发现:社区情感倦怠、主体关系异化与集体行动缺失制约着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围绕共同价值生产、主体关系再造和集体决策共识的社会工作实践破解了上述制约,激活了社区共同体建设活力,强化了基于平等的多元主体协商合作和行动协同;实践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以“完全在场—选择在场—隐形在场”的行动逻辑推动社区逐步形成多元社会力量协同共治的局面,赋予社区内在的治理潜能和治理动力,推动社区形成稳定性、持久性、独立性和常态化的治理模式和结构,回应了社工机构撤离后的社区治理成果巩固难的问题,推动了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3.
文学创作中的情感活动是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创作心理现象,正是它,把创作中的全部心理活动聚结成一个整体的力量,并给这个整体的力量注入了情感的热力和活力,从而使整个创作过程显示出势不可挡的勃勃生机和旺盛的创造力,因而研究创作中情感活动的机制和规律也就成为创作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拟从内在构成和运动过程两个方面对创作中的情感活动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布洛维意义上的"大转型"背景下,我国工人集体行动大量爆发。西方集体行动理论和制度化理论认为,集体行动的走向取决于政府的制度化能力。从"南海本田"案例来看,我国已经具备了工人集体行动制度化治理的空间和能力。集体谈判作为这样一种制度化治理机制,其有效性在我国已经得到很好的验证。但无论是在企业管理机制层面还是在国家政策法规层面,都还需进一步完善。同时,这一完善过程,也需要本土化理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集体行动作为“人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共同的难题的基本措施之一。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中来看,集体行动并不必然获得成功,失败和困境反而成为常态。诸多关于集体行动的理论研究,往往醉心于某个单一角度或是微观层面上的分析,割裂了要素之间的结构逻辑。因此,这就需要形成一种更为宏观和系统的理论框架,能够涵盖集体行动困境产生的多重因素。以协同惰性为重要内容的协同优势理论以其多元而开放的题域,从目标、权力、信任、成员结构和领导力五个维度构筑了集体行动困境分析的主体结构,不仅为理论发展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为揭示我国当下的协同治理困境提供了更为可靠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16.
政治认同是由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向等心理因素的统合而结成的整体政治心理结构.就静态层面而言,政治认同生成机制的结构因素由利益诱导、政治规训、社会参照构成,利益诱导是政治认同生成机制的基本动力;政治规训是政治认同生成机制的控制力量;社会参照是政治认同生成机制的社会尺度.就动态层面而言,政治认同生成机制的运作过程包括服从、理解、信仰三个阶段,政治成员的政治心理经由被动的、功利的服从发展为主动的、自愿的赞同,最终形成对于政治系统的坚定的政治信仰.  相似文献   

17.
西安事变与妇女解放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多年来,学术界对它的发生、发展及影响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进行了十分细致的研究,但关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中国社会妇女界所产生的影响却讨论的很少。本文拟对此作一论述。一、西安事变前妇女解放运动的状况千百年来,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经济基础。以儒学为统治思想的社会里,中国妇女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在“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的桎梏下,被排挤在社会之外,成为社会的附属品。直至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结构的利益交往格局所塑造的是一种“市民社会”的私人生活空间,这种私人生活空间虽然是自主的,但在文化伦理与价值观上却是不自足的,它无法提供社会“公共价值”的产生空间,也不能培育出现代“公民社会”所需要的合作精神与“公共责任”感;与市场经济着意打破集体行动的制度安排的逻辑相反,公民社会的运作逻辑的精髓恰在于集体行动的达成,它拥有一种实质上是发端于市场活动内在要求的自律、自治、参与、合作、信任、奉献、责任精神等文化价值观念,并构成市场社会的“引致”性文化;社会资本理论强调的是与公民的信任、互惠和合作有关的一系列态度和价值观,它提供了有效地化解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内在冲突的富有启发性的思路:充分尊重公民社会民众个人的基本权利。创造社会资本生成并有效运作的必要条件——公民社会的自组织系统构建。  相似文献   

19.
《金色笔记》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的成名作,从文学修辞批评的角度考察,可以发现:在宏观修辞层面上,“多声部”并存对主人公心理意识的分化,是从历史的高度在社会层面把一种特殊的性别结构拆解开,放置于政治、情感、文化等各种具体的社会情境中,强化了文本的意识形态修辞效果:在微观修辞层面,不同的叙事模式架构起了一个层次复杂的故事,叙事空间中人称变换、叙事视点自由切换促成了一种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叙事时间上的混乱对社会事件的共性呈现。与多样文体形式之间的相互渗透造就了艺术内在的张力,在文本里留给读者无尽的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20.
“台江事件”可称之为“五四运动”的殿军之战,围绕这一事件在全国掀起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进一步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独立意识。在“台江事件”中,青年学生商讨“闽案”应对办法;组织游行、演讲,促使民众了解“闽案”真相;召开国民大会,促成各阶级的大联合;主导又一场抵制日货运动,表达对日侵略势力的反抗;向政府请愿交涉,力争“闽案”正当解决。这些事实均展现了“五四时期”青年学生的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