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商标权用尽规则对商标权人在已售商品上行使商标权加以限制,旨在协调商标权与所有权并存于同一商品所导致的权利冲突,保障商品自由流通。经营者将商标权人合法投放市场的商品经重新包装、加工、翻新后使用原商标再行销售的行为,会破坏商标与商品之间的对应关系,有损商标的来源识别和品质保证功能,因而不能必然适用商标权用尽规则;但在商品未发生实质性改变且商品的真实信息被充分披露的前提下,适用商标权用尽规则并不违背相关理论和制度初衷。  相似文献   

2.
商标权,是商标注册人对其注册商标的独占使用权,是搞活经济、保护竞争的重要手段。企业要在竞争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就必然要努力创名牌产品,树商标信誉。因此保护商标权,就是保护企业的合法经济利益。促使企业重视和爱护商标信誉,提高产品质量。促使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建立了对商标权的法律保护制度,运用各种法律手段制裁侵犯商标权的行为。我国同样也采取了民事法律手段、行政法律手段和刑事法律手段对商标权予以保护。通常民事法律保护是商标权被侵犯时的主要保护手段,但由于民事保护仅是以补偿受害人的经济损失为主要特征,因此,在假冒商标犯罪日益猖獗的情况下,它显得苍白无力。在现实面前,刑法已成为保护商标权的最后手段和最有力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大型商场是商家云集地,商品繁多,在消费者心目中具有较高信誉.大型商场如果发生侵犯他人商标权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并严重损害商场在消费者心中长期积累的信誉.大型商场必须重视商场内商标专用权的管理,加强对商标专用权的保护.本文从大型商场商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大型商场商标侵权的根源,应对商标侵权的风险管理,大型商场防止侵犯他人商标权的途径等方面,探讨了大型商场应更多关注对他人商标专用权的管理与保护.  相似文献   

4.
曹云野 《理论界》2007,(2):97-98
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性质之所以产生争论,主要原因在于对权利和侵权行为两个概念缺乏科学的认识.同时也因为对商标权本身没有完整的理解。商标反向假冒行为,既是对商标权人利益的侵害,也是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从该行为的结果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5.
论侵害他人商标权的不当得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不当得利分为基于给付的不当得利与基于给付以外的不当得利。侵害他人权益为非给付不当得利的典型形态,而侵害他人权益中的权益应包括商标权。不当得利的基本原理可用于商标权的民事救济,认为侵害他人商标权的不当得利的成立要件包括(1)因侵害他人商标权而获得利益;(2)商标权人受到损失;(3)获得利益与受到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4)没有合法根据。其中,商标权由使用权和禁用权组成,侵害使用权所得利益包括合理的许可费和其他所得利益,侵害禁用权所得利益不应包括合理的许可使用费。商标权分为实体意义上的商标权和形式意义上的商标权,侵害前者造成的损失包括积极损失(如商标权人商品销售量下降)和消极损失(如合理的商标许可使用费),侵害后者造成的损失只有消极损失。  相似文献   

6.
基于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复杂性,对于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不宜实行统一的归责原则.对著作财产权侵权行为应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对著作人身权侵权行为则应实行过错责任原则.行为人侵犯著作人身权的,应当允许著作权人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在特定情形下侵犯著作财产权的,也应当允许著作权人主张精神损害赔偿,以充分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法上侵犯个人信息犯罪并不包括非法滥用个人信息的行为,而实践中经常发生非法滥用“宽口径授权”获取个人信息的行为,此类行为因严重侵犯个人信息自主权和公共安全而具有社会危害性.因此,非法滥用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虽然属于合理授权的范围,但如果将获取的个人信息用于牟取经济利益或者其他非法目的,并且造成严重损害即属于犯罪行为.在刑法没有将此类行为直接作为犯罪行为作出规定时,并不意味着此类行为不具有可惩罚性,在遵守罪刑法定原则的前提下,司法机关可以合理地适用“以刑制罪”对“宽口径授权”情形下滥用个人信息造成严重损害的违法行为追究刑事责任,但必须严格遵守运用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则.  相似文献   

8.
喻军 《理论界》2007,(3):75-76
广告是竞争的手段之一。广告中使用商标进行不正当竞争,主要表现在比较广告、虚假广告和攀附行为中,这些行为严重侵害了商标权人利益,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我们应结合具体国情,同时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完善在广告中商标使用的法律调整。  相似文献   

9.
流量劫持是强制用户访问某些网站或网页的行为,根据对用户上网自主权侵犯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域名劫持和链路劫持两种类型。域名劫持行为通过修改用户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数据,使用户不能访问目标网站或网页,既触犯了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又触犯了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应按想象竞合犯的处断原则,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论处。链路劫持行为仅对用户上网造成一定的干扰,法益侵害程度较低且不能充足相关犯罪的构成要件,因而不应以犯罪论处。但这种行为侵犯了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公平竞争利益,构成不正当竞争。  相似文献   

10.
域名与工商业标志有诸多相同特征 ,它应属于知识产权的客体 ,纳入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实践中 ,域名纠纷案件逐渐增多 ,主要表现为域名与商标的冲突。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解决该冲突的相关法律制度 ,对恶意抢注他人商标为域名的行为如何界定、适用何种法律 ,在理论界存在较大分歧。笔者认为该行为属于侵犯商标权的行为 ,也构成不正当竞争。在适用法律上应参照其他国家的立法成例 ,并结合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实际 ,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 ,促进我国互联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娜 《学术探索》2014,(1):49-53
涉外定牌加工是我国一种重要的贸易方式,然而,我国的涉外定牌加工企业有商标侵权风险。对于涉外定牌加工是否构成商标侵权存在较大争议,判断此争议的关键在于辨别涉外贴牌加工中的商标贴附行为是否我国《商标法》所规定的商标侵权行为中的商标使用以及这种行为是否造成混淆或有造成混淆的可能性。企业应采取措施,加强对涉外定牌加工中的商标风险的防范。  相似文献   

12.
我国法律规定商标评审乃注册商标争议诉讼之前置程序,但在先权受到侵害的利害关系人仍有权依其他相关法律提起民事侵权诉讼。这种循环诉讼体制下,必然造成大量的行政司法资源浪费。此外,商评委与法院分别审查商标案件事实的双轨制模式也无可避免地会出现矛盾裁判。有鉴于此,我国应当重构在先权救济机制,将商标评审委员会审理在先权纠纷的职能转移给各地法院。由法院继承相关审理职能,一方面可以缓解商标评审委员会审理的压力,缩减当事人获得救济的时间,节约司法行政资源,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法院间的协调,消除矛盾裁判。  相似文献   

13.
关于实施河北省商标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桂芬  李山 《河北学刊》2008,28(3):224-227
注册商标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河北省无论注册商标数量还是质量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诸多问题,增强河北省整体商标意识,加紧对农产品和特色工艺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旅游业商标保护,完善商标服务体系,增强商标管理和利用能力,努力培育名牌商标,是实施河北省商标战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商标名称对于产品的销售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好的商标名称翻译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富.而不好的商标名称翻译则会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因此如何准确恰当地翻译商标名称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从范仲英先生提出的翻译三原则入手,探讨了商标名称翻译的基本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讨论引起人们对于商标名称翻译的正确性和真实性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商标抢注行为对原权利人造成困扰,给市场公平竞争带来不良影响的同时,也给商标审查机构带来巨大压力。厘清商标抢注的概念、分类和性质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商标抢注行为之所以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商标制度的漏洞存在、对商标权保护不力以及行为人的利益驱使和心理依赖等几个方面。为避免商标抢注行为的发生,应增强商标法律意识,实行防御性注册的保护策略;改进制度设计,提高商标抢注的成本;完善商标立法,对商标抢注的法律界限重新划定;完善商标立法.对商标抢注的法律界限重新划定等.  相似文献   

16.
商标权救济与符号圈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商标的形式是符号,但只有作为市场信誉指代的符号才是商标。商标法的宗旨是保护市场信誉,而非保护虚空的符号。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符号圈地现象。所谓“符号圈地”,即以商标权之名,行符号垄断之实。主要表现有两类:1.注册中的符号圈地;2.权利行使中的符号圈地。我国商标权救济制度的四大缺陷,是纵容符号圈地的制度根源:1.对商标注册效力的过度迷信;2.对商标使用效力的过度漠视;3.对符号价值的错估;4.对“商标使用”和“符号使用”的混淆。只有通过商标权救济制度之重塑,使符号圈地者无利可图,才能真正遏制符号圈地。  相似文献   

17.
李思佳 《河北学刊》2012,(4):160-163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商标审查程序中存在的弊端主要是环节过于繁杂,导致商标注册周期过长,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商标申请人利益的实现。为此,建议取消相对理由的主动审查,并对异议人资格和异议理由作出一定限制,将异议程序置于商标注册之后,以缩短商标注册周期,平衡各方利益,最大限度地发挥商标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淡化是一种严重侵害驰名商标权利人利益的侵权行为,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制度在商标淡化行为的概念界定、商标淡化行为的表现形式、认定标准、法律后果的承担等方面还存在立法上的空白。基于对商标权人利益的保护,应当从以下两方面完善驰名商标反淡化立法:将驰名商标淡化理论纳入《商标法》,明确驰名商标淡化的法律性质;明确驰名商标淡化行为人的民事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络知识产权问题的升温,商标权的 网络生存也成为了议题。尤其是域名 权的出现,更使商标权的网络生存状况显得混乱而扑朔迷离。通过梳理商标权遭遇的网 络挑战及其与域名冲突的原因、表现,总结出网络商标权的特征、与域名权的区别,并为商 标权的网络生存保障提出了建议,以求有益于商标权的网上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