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专业设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高校转型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专业设置重复、结构失衡、内涵过窄、特色不彰等问题不仅是高等教育重规模轻质量、重外延轻内涵的必然后果,也是政府部门宏观调控不力和高校约束机制缺失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有效性和适应性,必须从政府和高校两个层面建立和完善专业设置审议、专业评估与认证、专业预警与淘汰、程序约束、专业动态调研、专业整合改造等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2.
国家、企业和个人在预期未来收益高的前提下形成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国家、企业、个人愿意投资于职业教育主要取决于供给意愿和供给能力.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表现在配置结构、配置规模、职能及管理缺失等方面.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要通过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职业教育投入的多元化、职业教育内容顺应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及清除职业教育在机制和制度层面的障碍等措施."十二五"期间是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发展的良好时机.  相似文献   

3.
一段时期内,产能过剩是制约我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焦点问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培育企业新动能提供了根本方向。基于2007—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并将2015年开始实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为一个准自然实验,考察供给侧结构性政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著提升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第二,化解过剩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作用机制;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效应具有较为明显的时间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推行力度,对于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包括高等教育结构性的改革和高等教育供给效率的提升;而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本质问题就是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从资源配置的机制、资源配置的状态、资源配置的效率评价这三个方面出发,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在资源配置上的现状及问题,最后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的角度给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5.
宁夏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加大了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机遇和要求。但宁夏职业教育在对接区域产业方面还存在着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不匹配、人才需求层次不对称、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服务平台保障不强等问题。为适应职业教育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提出设置特色专业,打造专业特色品牌;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职业教育层次体系建设,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并建立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院主动、企业参与”的保障机制,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理论界》2016,(2)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失去消费需求的拉动力,投资与消费失衡,其症结在于社会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结构性产能过剩,供需错配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现阶段政策着力点应放在供给侧调整力度上,在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化解产能过剩、加大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实现供给侧的结构性动力机制优化。  相似文献   

7.
《东岳论丛》2016,(10):15-21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动能交替的时期,如何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发力,将新动能和传统动能提升改造结合起来形成混合动能,对于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平稳过渡和迭代前进,至关重要。文化产业是以创新为核心的新兴业态,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在重塑空间格局,优化经济地理布局,传承城市脉络,延续文化基因等方面的价值,使其成为新动力的重要组成。然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却十分突出,文化产业供给过剩和供给不足同城乡差距和区域鸿沟同时存在而体现出的"供需错配"问题,制约着文化产业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供给约束"和"供给抑制"制约要素供给创新,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供给政策针对性不足导致产业均衡性和协同性不足。因此,文化产业本身也亟待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其中,"供给侧"是改革切入点,"结构性"是改革方式,"改革"是核心命题。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解决文化产业结构性矛盾为出发点,以产业转型、要素创新、制度改革为基本思路,并通过创造有效内容供给和渠道供给,推进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演化,构建文化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支柱,构建三位一体的行动逻辑,塑造创新驱动的增长动力。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7,(9):67-74
本文通过对比服务业和工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解决的问题,并从服务业与工业互动关系角度分析了统筹兼顾服务业和工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认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不可孤立地看待两种产业的发展,应将两种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考量,将服务业的"补"与工业的"去"相结合、纠正要素市场扭曲、破除阻碍服务业发展的行政垄断、加快形成服务业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促进服务业与工业融合发展是统筹兼顾服务业和工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根本在于通过制度变革,调整经济结构、提升要素供给效率,从而为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提供新动力。本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导向出发,结合经济增长动力理论,构建以技术创新、结构优化、制度公平为基础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2015-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绩效评价。结果表明:权重体系中的制度公平维度占有很高的比重,其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之一显得十分重要;自2015年改革启动之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绩效评价综合指数得分呈上升趋势,但是近年增速有所下降,其中技术创新稳步上升,结构优化起着主要作用,制度公平供给不足;经济强省的绩效得分普遍高于弱省,但是绩效得分增速差异较大,部分城市的绩效增速主要得益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生态结构优化;2017年绝大部分省份的得分增速均有下降,反映出尽管去产能工作已落实到位,但仍需继续深化并增强执行力度,同时提供更多公平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10.
文化产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主要是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产品结构上要增强产品特色,提高内容价值,培育文化品牌;产业结构上要实现传统业态与新兴业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跨界混流;区域结构上要加强跨区域的供求匹配。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需要以要素新供给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资源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源。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一个有限但有效的政府,既要减少政府管制,又要体现文化例外要求。  相似文献   

11.
广西多科性本科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不少问题:教师队伍建设结构性缺失,学校缺少对教师实践培养的政策制度保障,学校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办学制度不够完善,等等。对此,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增强教师的实践学习意识;完善教师实践培训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培训效率;设置教师实践培训专项经费,保障实践培训成效;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教师考核制度;加强宣传与发挥优势,使校政企合作制度化。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是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而结构性失衡又是"不平衡"的突出表现。解决"不平衡"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需要分析结构性失衡的原因,并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指引,加强制度创新,提供有效制度供给,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效制度供给,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简政放权制度,以求平衡制度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供需结构;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首先,对法国、德国、瑞士、英国和美国高等教育职业化倾向的表现和特点进行了探讨;其次,对如何解决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提出了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设置、建立校办网、就业指导课、建立大学生职业教育与就业法规和鼓励大学生自我创业等四条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总量问题和结构性问题,其中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必须通过改革进行调整,为此国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小微企业作为经济市场的主体,必须顺应这个趋势。通过分析供给侧改革给小微企业带来的影响,指出在"互联网+"知识经济时代,积极有效应用长尾理论对小微企业的意义,提出了小微企业应用长尾理论来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岳论丛》2017,(12):93-101
从供给侧维度看,新旧动能转换是具有开放性内涵的相对概念,在逻辑体系上可厘分为器物层、技术层、产业层、制度层与观念层的"五维结构"。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基本面相呈现为:基于需求变动的发展动能后劲不足;基于要素供给的发展动能约束凸显;基于产业供给的发展动能亟待升级;基于制度供给的发展动能迫需改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推进我国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应在明确目标定位与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强化融合发展、开放发展与改革创新,加速形成有利于新旧动能转换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新需求体系、创新体系与现代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16.
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支撑。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反映了新时代对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回归的迫切需要,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要求。现阶段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文化传承与人才创新培养;充分利用新媒体,大力宣传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企业层面的回归;完善制度设计,护航创新创业。  相似文献   

17.
《东岳论丛》2016,(10):5-14
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既源于经济领域的理论启发,也源于文化领域当前的现实问题。开展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对这一命题做出正确理解,从国家宏观改革背景、文化发展实践背景和理论创新需求背景出发,立足中国国情,厘清改革思路,明确文化领域和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当前文化领域的"供给侧"和"结构性"问题,依靠政府引导和市场主体的双向合力,把握好"双效统一"的改革原则,将创新驱动——特别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新动能,以双向发力作为优化供给的新方向,通过主动的优胜劣汰机制,保障文化领域的有效供给。同时,将需求升级作为有效供给的新引导,加强投资引导,为公共文化服务补短板;重视满意导向,为文化消费补缺口。当前,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正在进入黄金时代,这既是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也面临着改革深水区。在当前及至今后一段时期内,文化领域还应从转型升级谋求发展出路,在国家利好政策激励、科技创新驱动和资本市场撬动三方合力下,文化产业将保持较长时期的稳定增长,在有序开展和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政府、市场、企业、产业更需各司其职、协同创新,共同推动文化领域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从全面启动转入持续深化的阶段。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改革价格体制、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产权结构和教育制度,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要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围绕市场需求变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政府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人才供给的重要手段,应主动顺应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政府职业技能培训存在培训层次结构不合理、机构认定垄断、培训供给质量不佳、部门间协调与合作不够、培训资金使用与监管不规范不到位、资金供给投入分担机制不合理等诸多突出问题。鉴于此,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应该从合理分配不同层次间培训资源、建立多元化办学机制、完善培训内容设计、整合各方培训供给资源、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监管机制、完善投入机制等方面加以优化。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6,(4):48-52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资源危机,我国正在走一条更加绿色的城镇化道路。我国已经推出绿色信贷政策,然而,在实施绿色信贷的实践中,出现了"漂绿"问题,绿色信贷支持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效果不佳,其主要原因在于对参与绿色信贷的银行、企业和地方监管部门的激励制度供给不足。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需要根据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新需求,进行制度创新,增加绿色信贷的财税激励和法律激励有效制度供给,设计构成绿色信贷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