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坚守人民本位,充分发掘儒学传统中民本思想的有益成分,构建现代平民儒学,是儒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化自信是现代平民儒学的根基。现代平民儒学的实践者是人民群众,它区别于传统社会的"四民"。构建现代平民儒学,有助于促进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示中国风貌,阐发中国精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社会,平民儒学承载"百姓日用之道",维系人伦,教化民众,优化基层社会治理,却使得民众成为顺化的臣民。走出近代以来的困境,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融入"中国之治"的实践进程,现代平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激扬。现代平民儒学应运而生,不仅拥有新的实践主体,理论架构也实现了革新。在现实的社会政治运作层面上承继先秦儒学固有的"民贵君轻"的思想传统,透过实实在在的社会实践而使臣民成为公民,使以普通劳动者为主体的亿万民众真正成为依法享受权益的国家主人;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则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为精神标志,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3.
最近韩国成均馆大学国际学术会议的主题"生活儒教"实际上就是"生活儒学"。"生活儒学"是由中国学者提出的:大陆以黄玉顺的"生活儒学"为代表,台湾以龚鹏程的"生活的儒学"为代表。"生活的儒学"主张将既有的儒学运用到当代生活中去,但会带来严重的问题:既有的传统儒学由形上学和形下学两个层级构成,其形下学的帝国伦理政治哲学是原教旨主义的,而其形上学的心性论人性论则是先验论的,都不适用于现代社会生活。因此,"生活儒学"主张超越传统帝国儒学的"形上→形下"架构,揭示更为本源的"生活存在"观念,在这种"大本大源"上重建儒家的形上学、形下学,从而有效地解决现代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4.
儒学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历史演变紧密勾连在一起,因此注定儒学不可能是单纯的心性儒学或政治儒学.不论就传统儒学还是现代儒学的结构来讲,儒学都一直是众声喧哗、兼综政治与教化的复调儒学.这就使儒学显现出完备性学说的特质.在复调儒学的复杂演进中,传统儒学与现代性儒学构成儒学两个总体结构.在传统儒学的纵向延伸中,从周易、孔子到王弼、宋明理学到晚清经学构成其主要结构面;在现代儒学的横向展开中,应对人心秩序与社会政治秩序挑战的民族精神、民主建构和普世主义等论题,成为儒学的核心论题.两者相互扣合,构成系统解析儒学的总体进路.  相似文献   

5.
虽然"后现代儒学"是一个新近提出的概念,但与其类似的概念并不少.不过,与这些概念不同的是,"后现代儒学"既不沿袭老提法也不仰望西方结构,而是在现有语言体系下以世界为舞台,将自己丰厚的文化底蕴呈现给国际社会,积极参与后现代社会和全球性问题的讨论."后现代儒学"的任务就是"建构后现代儒学体系"."后现代儒学体系"是儒学的原本体系,是儒学的现代发展演变而来."后现代儒学"也可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打开互通之门.  相似文献   

6.
思想家孔子创立的儒学,以善良的人性为出发点和归宿。它推行以人道为内核的王道政治,以仁爱为本的社会道德。它是平民哲学,对社会政治有着极强的干预性。每当社会政治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之时,儒学就要受到强烈冲击;每当社会稳定或大一统格局形成之时,儒家便倍受崇敬,大行天下。  相似文献   

7.
朱承 《船山学刊》2015,(6):57-64
新文化运动否定了儒学作为现代社会时代精神的合理性,带来儒家命运的巨大转折。为重新复兴儒学,当代大陆新儒学往往多从政治角度思考儒学发展,而作为古典中国之时代精神的儒学,在自身发展中形成了多重维度的传统,不能简单的只从政治角度予以发挥,应予多元考量并从广义上理解儒学。新文化运动对儒学之批判,虽有其偏颇过激之处,但同时其自身也形成了一种新的传统。面对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我们既要全面认识"广义儒学",也要接受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等现代性精神。在古今两种传统汇合的基础上,一方面用现代性精神推进儒学传统的改造与赓续,一方面积极的发挥儒学传统的多维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小星 《东岳论丛》2019,40(11):96-104
儒家正义论的当代重建是儒家哲学现代转型进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学术热点,其中极具代表性的理论形态是林安梧所建构的"公民儒学"与黄玉顺所建构的"中国正义论"。就"公民儒学"来说,尽管其对于儒学现代转型而言具有方向性的指引效应,但其本身的内容架构却有待贯通与深化。与"中国正义论"相比较,"公民儒学"存在着诸多内在缺失:首先,混淆了制度规范与正义原则的区别,导致二者关系发生错位,即"以礼为义";其次,这种错位关系的根源在于后新儒学"外王—内圣"的思维架构的不彻底,"内圣"与"外王"的"逆转"未能真正实现对现代新儒学理论困境的超越;最后,"公民儒学"本身的证成陷入了"公民伦理"与"公民社会"的循环论证。"公民儒学"所存在的这些缺失意味着,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立足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公民儒学"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思考与推进。  相似文献   

9.
2017年4月25日,应尼山书院邀请,中国儒家学者、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黄玉顺先生与美国儒家学者、维思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哲学系教授安靖如先生共聚济南大明湖畔,以"中美儒学对话:生活儒学与进步儒学"为题举行对话,共同探讨世界儒学发展方向。安靖如先生是西方儒学代表人物之一,提出"进步儒学"(Progressive Confucianism)理论,以表达对儒学发展方向、理路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他把儒学理解为一个活的、发展中的传统,强调进步儒学最重要的方法论概念是"有根的全球哲学",即儒学的发展必须既是源自儒家传统的(有根的),又是敞开的(全球的)。黄玉顺先生所创立的"生活儒学"理论,意在发掘儒学所蕴涵的某些能够穿越时空、超越历史地域的观念。生活儒学突破"形上→形下"的观念架构,揭示"生活存在→形而上存在者→形而下存在者"的观念层级,强调回归生活本身及其仁爱情感,重建儒家的形上学和形下学,使儒学能够真正有效地切入当今世界的社会生活。对话过程中,两位儒家分别阐述了各自理论的创构背景、方法架构和核心观念,并且以儒学与自由主义的关系为中心进行深入地互动交流,在展现了各自独特的思想个性的同时取得了广泛共识。特别是在儒学发展之"有根的"立场和现代性的价值取向上,"进步儒学"与"生活儒学"可谓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目前学界、包括儒学界充斥着对儒学的种种误读,其中之一就是将儒学与现代性对立起来,以至用所谓“儒家传统”来抗拒现代文明价值。其实,儒学本然地蕴涵着现代性。儒学的现代性不仅源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而且基于儒学自身的基本原理,即“仁→义→礼”的理论建构。这个原理要求根据正义原则(义),包括超越差等之爱而追求一体之仁的正当性原则、顺应特定时代的基本生活方式的适宜性原则,来“损益”即变革社会规范及其制度(礼)。因此,在现代性的生活方式下,儒学原理要求儒学自身现代化。儒学的现代化进程,就是儒学的现代性的展开过程。儒学的现代化已经不仅是一种理论设想,而是一种历史事实;但同时,这个历史进程尚未结束,而且往往误入迷途而陷入原教旨主义,这是值得高度警惕的。  相似文献   

11.
由于孔子是在具体的社会关系当中来展开自己的仁学理论,仁学就必然会直接讨论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仁学可以被看作是一门人己之间的学问。孔子对于自我的否定,实际上是为了给他人留出足够的空间,以便我能更好地接纳他人,保证他人在被接纳的过程中不被自我所裁剪。而孔子对于自我的强调,是要敦促人们勇敢地承担起对于他人的责任,因为为他人承担责任既是不可推卸的天命,也是我们无法偿清的债务。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爱默生对儒学进行的初步碎片式的研讨是美国儒学研究的肇始。20世纪初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的儒学研究建立在现代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使得西方的儒学研究真正具有了学术上的现代性,这对美国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对20世纪后半期美国整体性儒学研究的开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儒家的宽容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苗润田 《东岳论丛》2006,27(6):200-204
宽容是儒家倡导的为人处世之道,是儒家仁学思想的应有之义。儒家“尚仁”、“贵和”,特别推重宽容的实践价值意义;但又有非常强烈的排斥异端的思想,坚持宽不容恶的道德原则。儒家的宽容思想与排斥异端思想具有统一性。“排异”是任何一种思想、学说或学派的共有思想特征;儒家的宽容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在宽容与不宽容之间,儒家追求的是适中、适度,反对“过”与“不及”。  相似文献   

14.
徐庆文 《东岳论丛》2000,21(5):108-111
儒学的历史命运昭示了儒学的生命力之所在 ,即儒学为人们提出了理想的生存模式和它的开放性品格。但儒学在逻辑演进中却呈现出目的理性显著而缺乏工具理性支持的缺撼 ;儒学家们把内圣外王互斥互盲的两种境界和两种视野 ,理解为逻辑递进关系 ,这些造成了儒学演进中的一次次生存困惑和危机。着眼于儒学的振兴 ,必须坚信儒学的恒常价值和普遍意义 ;正确处理儒学的目的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关系 ;弘扬儒学的开放性品格 ,丰富儒学的内容 ,使儒学自觉地融入世界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学不是宗教,但儒学并非没有类似西方基督教的超越性,儒学的超越性不同于西方的外在超越,而是一种道德自觉的内在超越。这种超越不寄托于人格神上帝,对人自己创造的神没有敬畏感,但是对自然之天的共生共感、交互关系的宇宙即能体现人道的天是有敬畏之心的。儒学是一种人文宗教。儒家的王道政治建立在宗法制度和同姓不婚制度之上,对家族中的人自然要讲为政以德,儒家的王道政治在理想化的想象中塑造了三代之治。天治主义与民本主义的结合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根基。人人可以成为天子的民本思想较之基督教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似乎更为平等,这是后世民本主义之总根芽。本文论述了先秦儒学不是宗教胜似宗教,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以及以民为本和君权至上三个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2005年4月9日,第五期"中原哲学论坛"对崔大华先生所著<儒学引论>进行了深入研讨,认为崔先生用结构的、历史的、比较的方法,结撰了一个以仁、礼、天命组建起来的心性的、社会的、超越的儒学的内在架构,这一独创性的思想在儒学研究中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为现代儒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胡静 《江汉论坛》2004,(5):57-60
整个中国的教育史可以说主要是围绕儒家伦理道德教育活动展开的,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深思的现象。本文试图从儒家思想本身的特质入手,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深层次的原因,并期望通过这一考察寻求现代道德建设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孔子有强烈的文化传承意识,但他对传统的态度是比较开放和理智的.孟子较少求助于传统,但其王霸之辨开启了寻求思想统一的途径.荀子以其人性恶的理论将王霸论导向对礼义传统的依赖.董仲舒最终使儒家的传统观成为一种权威主义传统观.  相似文献   

19.
徐秦法 《学术界》2012,(2):140-146,286
儒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在当代,儒学的文化基因,需要我们去解析;儒学的价值,需要我们去发掘。儒学的发展既不能保守,也不能冒进,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一致,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儒学的发展方向,通过全方位审视,多维度研究,科学地整合运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儒学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