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后疫情时代,影像媒介在故事建构和文本叙事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媒介叙事也深刻影响着受众的情感和观念。以新冠疫情题材纪录片为例,可以将其视为一种生命叙事实践,聚焦疫情故事的讲述如何建构意义、传递情感和社会认同。生命叙事实践作为一种"表现性话语",通过个体叙事积极地进行自我主体意识的表达和意义建构,在意义相通的共情场域中唤醒和联结情感记忆,并在情感创伤的"外化"过程中获得心理疗愈。同时,该实践在共情传播过程中以情感话语和"去他者化"话语分别构建价值认同和身份认同,促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2.
当下世界危机频发的现实已经促使危机管理成为显学,也凸显了“危机文学”概念提出及研究的必要性。较之“灾难文学”,危机文学更能体现文学作为现实之“镜”与“人学”的双重功能。危机见证是文学面对危机的首要任务与历史责任,无论是个体见证还是集体见证,都应遵循“尊重受害者”的叙述伦理与“创伤不可言说”的创伤伦理,因此呈现出感情节制与精确表达的“真实性”见证美学。危机的虚构与想象叙事以危机反思为基础,以铭记危机为目的,通过“积极想象”实现创伤疗愈功能,并同样受见证伦理与美学的制约。危机的重复发生与难以避免召唤着人类的主体性努力,“危机文学”应避开危机叙事的常见陷阱误区,致力于挖掘与呈现人类面对危机的主体性见证、反思与行动,在此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是创伤的世纪.为了警示世人,当代美国涌现出许多以创伤为题材的杰出小说家.他们尝试用各种叙事技巧展示创伤、表达创伤,以唤起人们对遭受创伤群体的关注.本文从创伤叙事理论的发展、创伤叙事的主要类型和创伤叙事的主要特征三个方面梳理20世纪美国小说,以期为读者的这方面阅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解读视角.  相似文献   

4.
同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中国作家莫言和德国作家赫塔·米勒都以自己的乡土经验为主要创作源泉,大力开掘各自故土负载的历史创伤和苦难记忆,借助彼此迥异而强度相似的美学想象,构建出了与现实世界若即若离的文学空间.他们的乡土叙事无疑包含了一定的政治批判,但其魅力所在却是对残酷历史境遇中人类存在体验的特殊美学表达,其中折射出了文学自身对现实压迫和精神困境的反抗力量.他们书写的乡土图景从内容到形式都瓦解了19、20世纪的浪漫想象和革命叙事,对立于以城市诗学为表征的现代文明及现代美学,表现出对文明与野蛮交错的复杂人性的重新探问.在丰富多元的世界文学中,两位作家恰恰依仗经他们美学改造而意蕴深厚的乡土经验占有了特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作家王芳的儿童小说《倾听拔节的声音》讲述了一个以"他者"影响促动儿童成长的故事.这是一部有着独特叙述视角的优秀作品,如何克服心理障碍是小说的创作理念,小说中的主人公男孩诺一经历了成长中四重障碍.老师、朋友、诗歌成为克服障碍的"他者","他者"以倾听者、保护者、引渡者的身份出现在诺一面前,抚平心灵的创伤.热爱生命,用文学的温情疗愈创伤,这是作家的追求所在,也正是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质所在.  相似文献   

6.
秦剑蓝 《云梦学刊》2006,27(2):116-118
旅行者叙事和"乌托邦"叙事是近代小说叙事中值得关注的两种现象.前者中旅行者复杂和"流动"的个体体验成为叙事的一个焦点;后者对于民族国家的"想象"成为叙事的基本结构.两者从不同的层面折射了近代文化中的现代性意味.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7,(10):134-139
仪式不仅是一种蕴含文化符号的象征性程式和行为实践,同时也可作为一种叙事策略来构建文本的话语机制。当代美国华裔作家不仅将仪式书写融入叙事情节,也将仪式演绎为一种叙事结构和叙事修辞,形成系统的创伤诗学。以伍慧明的小说《骨》为例,小说叙事情节层面的分离仪式书写呈现华裔个体和群体的创伤;叙事结构层面的成长仪式书写暗喻创伤认知的过程;叙事修辞层面的驱鬼仪式书写为华裔群体创伤疗治提供可借鉴的视角。小说围绕仪式、叙事和创伤形成一套严密的创伤诗学话语机制,多层面呈现华裔个体和群体的心灵创伤,突破文学叙事中创伤呈现的范式,同时拓展了创伤的仪式叙事疗治的可能性维度。  相似文献   

8.
非洲古老的原始图腾和神话仪式为非裔美国女作家莫里森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她巧妙地使用非洲的民谣、神话和音乐等文化仪式,作为一种叙事策略来呈现多彩的黑人文化,消解黑人民族的"缺席"和"失语",疗救黑人的精神创伤,激活长期患有"集体无意识"的黑人民族的集体记忆.莫里森以原始图腾和神话仪式的文本策略和叙事策略来表达那些"言说不出的东西",重新审视和阐释黑人文化的民族特性,建构独立的民族属性和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9.
主流意识形态召唤下的《闯关东》,在影像叙事过程中实现家园想象和英雄演绎的表达,使民族精神的彰显成为可能。"主旋律"和"开年大戏"是主流话语对《闯关东》深层叙事逻辑的内在召唤,而表层的影像叙事则是描绘大众文化语境中的多元话语色彩。主流话语在建构自我主体形象——民族精神过程中,不断与民间话语进行博弈、阐释,最终将其归化。剧中人物从传统家园背离到新家园重建,完成了整个民族集体的"家园想象"。《闯关东》传达的是一种民族的正能量。这种正能量鼓舞着受众,使受众心悦诚服地认同中华民族的"仁"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家形象因其敏感的政治性与强烈的时代特征成为学界研究热点,但相对忽视电影等叙事媒介的研究.电影虽以娱乐形态出现,却以虚构的想象满足人们更深沉的情感与欲望,恰恰对国家形象的建构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用"非意识形态"的艺术形式表达意识形态是实现"微观政治学"的关键所在,即是说,国家形象等政治问题需要文化来解决,并最终落实到艺术话语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双雪涛的"东北"叙事以"新东北作家群"的集体写作在文坛中亮相并备受瞩目.他基于个人经验的"东北"叙事颠覆了主流叙事中的"东北想象",让被遮蔽的历史与人得以浮出地表.而当下双雪涛文学书写中已然出现了与"东北"作别的情绪与转型的倾向.本文即从其创作文本的细部入手,探讨双雪涛"东北"叙事的价值与转型,兼及其提供的新文学写作经验及超越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家庭科技》2010,(6):32-33
作为流行词汇,“疗愈系”这个词很百搭。能放松心情、抚慰心灵的事物,都可算“疗愈系”。疗愈系音乐、疗愈系玩具、疗愈系小说、疗愈系保养品……还有疗愈系美食。浅尝一口.从味蕾到肠胃再到大脑。都能感受到食物传递的温暖与力量。  相似文献   

13.
试论青铜器上的"前叙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铜时代长逾千年,青铜器上的"元书写"构成了叙事活动的逻辑起点.本文通过对"纹/饰"、"编/织"、"空/满"、"圆/方"和"畏/悦"等五对范畴的讨论,梳理出"前叙事"与后世叙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致力于回答:汉字及其前身对叙事有何影响?古人为何特重"省文寡事"?传统艺术门类的相通之处何在?为什么它们一致崇尚"生气"和"活力"?叙事作品的结构方式有无"先导"?"民以食为先"如何影响到叙事的生产与消费?叙事为何对"圆"情有独钟?我们的研究是否有重"圆"轻"方"之嫌?叙事经典之"魅"来自何方?诉诸想象的虚构性叙事因何起步?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日趋政治化和商业化的社会生态是京派审美主义生长的重要场域.京派文学的审美主义既是对现代政治和经济的批判和超越,也在现代社会变迁中表达出怀旧的感伤,隐含在"感伤"里的却是现代政治无意识,是现代社会的理想叙事和审美幻象.京派的审美主义是特定时代的政治和经济的产物,是一种"政治"诗学,它以想象的对抗方式重建文学与社会、文学与审美的同一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王成 《东南学术》2021,(3):185-194
晚清新小说家不仅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本位主义立场,在叙事立场和价值选择上保有文学的传统叙事维度和宏大价值旨趣,而且以一种想象逻辑实现着对民族国家形象的建构.叙事主题的道统色彩、叙事文本中人物形象的类型化、章回体叙事结构模式的广泛运用,以及对史传传统与历史叙事的偏爱,都体现出晚清新小说浓厚的传统叙事特征.由于晚清特殊的历史情境和社会文化场域,晚清新小说家在文本叙事中还体现出对传统叙事的突破与偏移,如主题的多义性和复合性、反讽揶揄调侃的叙事手法、叙事文本情节的跳跃与断层、叙事人称和视点的转换等,在叙事逻辑上呈现出对传统叙事的复杂态度与多重抉择.晚清新小说在叙事上承袭了较多的传统规则,虽然不成熟且存在明显不足,但其在"传统"根基上所生发的"新"向度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与文论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董上德 《学术研究》2006,(6):137-140
中国古代叙事作品尤其是民间叙事,往往有程式化的故事,无稽的表述,还有东拼西凑的情节。程式化叙事反映了民间叙事语境,雷同的故事反复出现,是与民众共同心理需求相对应的,在叙事方法上,民间艺人能在熟知的故事框架内保持着熟悉度与陌生感之间的平衡。无稽的故事是通过想象构建的民间话语系统,是民众内心诉求的表达,事虽无稽,却反映了真实的民间心态。情节的拼凑则与叙事单元的嫁接与整合有关,民间故事的叙事单元既可独立生存,又具有很强的黏着力,蕴涵着民间特有的叙事智慧。  相似文献   

17.
创伤叙事是对创伤的抚慰和治疗,因为生命通过艺术而自救。美国华裔文学中普遍存在个人、家庭及族裔创伤经历。小说《骨》中作者伍慧明通过"莱拉"这个人物对自身创伤记忆的叙述,使得那些被压抑进美国华裔后代潜意识的创伤体验重新浮现,使她们能够在痛处哀痛,以此释放那些影响着自己当下生命的过往感受,重新获得生命的自由;特别是揭示了美国华裔小说的创伤叙事与族裔历史、其他华裔的心灵自传和历史拷问之间的同质互文关系,并可以从中反思小说的个体叙事在历史和文化创伤愈合过程中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全景画馆是战争纪念馆中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从空间叙事的视角分析,研究发现:全景画馆的图像呈现符号化的传播形态,跨越自身长于空间性表达的特性以空间"缝合"时间;馆中的声音则彰显了技术化的音景构成,跨越自身长于时间性表达的特性以时间"拼接"空间,从而形成跨媒介叙事的"出位之思".全景画馆由此实现从时空压缩到时空扩张再到时空嵌套的演变,形成动态、流动、主动的空间叙事"底色"与"纹理",呈现出交融式、情境式、沉浸式的红色基因叙事新面貌.  相似文献   

19.
从《亚鲁王》被发掘和整理、出版以来相关研究众多,然而作为史诗的《亚鲁王》,真正从文学的角度切入进行研究的文章却鲜见。如果我们将《亚鲁王·史诗颂译》部分看作一个"事件",而将亚鲁王的民间传说形式看做一个"过程"的话,在史诗与民间故事两个维度上考察《亚鲁王》的叙事模式,则可以发现:《亚鲁王》的叙事程式杂糅了创世、征战以及迁徙的叙事程式;着力呈现的是"人的英雄",他兼具了勇敢、成功和失败、挫折,智慧与狡诈;叙事的回环往复,强调了挫折与苦难的主题,从而构建起以"苦难"为核心的民族想象;而民间叙事,则从地方性知识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属于本土的民间。  相似文献   

20.
现实主义是整个20世纪中国新文学发展道路上的"主潮",对新文学起着推进或制约的作用.本文在新世纪文学的背景与视野下进行文本分析,认为反腐小说表面的现实功利性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内部的现实主义追求,主要体现在题材选择、情节设置与人物形象的刻画等方面;而底层小说也因自身命名的争议以及知识分子如何表达底层、采取什么叙事态度表达底层等问题的提出,使得现实主义叙事的广度与深度受到削弱.只有分析与反思当下现实主义文学的叙事困境,才能获得真正具有独立意识、真正写"现实"而非理想化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