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3 毫秒
1.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对知识活动中的先验想象力的生产性原理作了详细阐释.先验想象力是从杂多到先验统觉范围之间的所有先验的综合活动的生产性机能.一方面,无论是外直观还是内直观,二者只提供杂多;另一方面,知性范畴是一切联结的逻辑机能.知性范畴既要面对直观杂多表象,同时又要服从先验统觉.先验统觉是使一切经验知识可能的最高的统一性原理.但上述两个方面各自都不能形成知识,只有直观和知性范畴在先验想象力这一生产性机能下进行综合,知识才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2.
在康德那里,"外部刺激"与其说是心灵与外部世界的本源碰撞,不如说是两者的原初分离。这一原初的分离是一切感性杂多的来源,由此成为一切认识的开端。而心灵的"内部刺激"则旨在说明自我感觉和自我认识的可能性、必然性。这种自我刺激具有两个层次:在内感官层面,心灵凭借对外部杂多的完全时间化而形成了自我感觉;在先验统觉的层面,一切内部的有关自我的表象通过知性的联结而形成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一种对自我的经验建构,必须经由自我刺激。自我刺激的必然性表明了自我表象与外部世界表象相同的"被给予性",也表明了自我认识与外部对象认识相同的"非理智直观性"。据此,主体"不能不"对自身而言是一个直观的和内知觉的客体。  相似文献   

3.
《理论界》2021,(5)
"概念"一词在康德的思想体系中具有特殊意义。概念是一种普遍表象,是意识展开其综合统一功能的结果,意识统一性的先天必然性决定了概念在形式上的先天性。但形式上的统一须以直观的杂多为材料,因而一般概念往往落实为经验性概念;与经验性概念相对,还有纯粹感性意象(数学概念)、纯粹知性概念(范畴)和纯粹理性概念(理念)这三种纯粹概念;由此而有概念的划分。任何概念都须有对象,以实现其客观有效性:数学概念的对象在纯粹直观中被先天地给予,而范畴的对象则须由后天的经验性直观获得;理念的对象不能在经验中达到,然而仍有必要设定其"客观实在",以引导人类知识道路上的探索。对康德"经验"概念的理解也建立在以上论述上。  相似文献   

4.
在《纯粹理性批判》的两版范畴先验演绎和图型论中,康德以主体性先验演绎逻辑规定了先验的想象力作为认知过程的一个必要功能--具有积极地建构经验对象的能力.海德格尔在时现象学方法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借助于对源始的时间性的分析.赋予了先验的想象力新的价值:想象力的综合不再像知性概念那样是规范的,完全依赖于知性统觉,而是自身收成的.是完成自身超越的本源性力量,它不仅独自构成了一切对象知觉的最源始条件,还是人类理性得以超越出来的根本原因.海德格尔对康德的认知想象力的批判使得海氏哲学完全超出了知识论层面,打开了存在论的视域.  相似文献   

5.
康德“想象力”概念的思想根源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想象力是康德根据想象活动这一心理经验,而为具体概念的生成所设定的一种心理能力,但由于想象力虽然被界定为感性与悟性的中介却没有自己的先天规定内容,对于先验逻辑无所贡献,所以,并不是理性批判的有效构成内容.究其始终纠缠康德的直接根源,在于他把普通逻辑学知识作为探究先验逻辑的基础,而形式逻辑中的判断理论以概念为关联对象,具体概念而非感性杂多才是先验范畴的实际作用对象,所以,概念综合是客观演绎的必经环节,然而普通逻辑学没有关于概念的内在结构的逻辑理论.而更根本的原因则在于,康德在考虑综合的思维形式时漏掉了概念,而仅仅把它归结为判断,从而必然失去对概念综合的逻辑说明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理论界》2015,(12)
汉纳主张对康德知识论的经验式解读:直观是独立于知性的表象,属于感性范畴。直观的客观有效性来自于先验的时间和空间。"非全等对应物"表明,显像与其非全等对应物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先验的空间结构,而非知性的概念因素。对直观的超验解读否定其独立性,强调"协调"原则在知识产生中的作用,这实际上回到了康德"思维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的主张。  相似文献   

7.
宋祖良同志著长文力辨知性、理性非指认识阶段而指思维方法。诚然,思维方法说是有根据的,但认识阶段说并非就是“缺乏历史观点”的杜撰。考之康德、黑格尔,两说均有根据;不仅如此,而且不限于这二义。试为辨说。 (一)知性、理性在康德那里首先是指认识能力 康德对认识论的研究是从对认识能力的考察入手的,所以,知性、理性在他那里首先是指认识能力。 康德对人的认识能力作了感性、知性、理性三重划分。 感性即直观,“对象是通过感性而被给予我们的”,“通过我们被对象所激动这种方式来获得表象的能力(接受性),叫做感性”。 感性管直观,知性则管思维,“使我们思维感性直观的对象的能力是知性”。知性的范畴为形式和构架,对感性表象进行综合,使之具有规律性的联系,形成现象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8.
康德哲学的“哥白尼革命”的实质,就是要建立起“概念使对象可能”的新思维方式。通过范畴的先验演绎,康德已经证明,范畴是人向自然颁布的最一般规律,知性是整个自然的立法者。范畴在构成经验知识的过程中始终是一种统觉的综合力量。概念使经验可能,而不是相反。显然...  相似文献   

9.
理性的灵魂学说竭力要证明关于"自我"的一系列知识。第一个目的就是要证明自我是实体。对此康德是这样阐释的:自我不在感性直观的范围内,它根本不是"实体"。因此,"自我"存在于知性的范围以外,我们凭借知性不能形成关于自我的任何知识。同时凭借知性企图认识"自我",只能依靠形式逻辑。但形式逻辑是有限的,它只适用于经验知识。因此,三段论推理服从的是知性同一律法则,它不能形成关于自我的真知识。由是知性在进行判断的时候,只能依靠"先天综合判断"。而关于自我的知识全部是"分析命题",因此先天综合判断不适用于自我。  相似文献   

10.
在深入研究认识论的过程中,主体成为一切研究的根本前提和基本课题,成为认识论研究的中心。现代哲学的逻辑起点不是外在实体,而是无需前提设定直接给予的自我意识。连接笛卡儿和康德的一个重要核心问题就是关于自我主体问题。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突出了主体的作用,康德哲学先验主体的"知性为自然立法"、"理性无处不立法",揭示了康德哲学的性质和精神。笛卡儿和康德在理解主体和处理主体问题的方法与观点方面存在异同,本文试对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达到澄清主体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李常威 《理论界》2014,(9):88-91
《纯粹理性批判》的"直观"在西方哲学史上有着很深的思想渊源。其种类繁多,有感性直观、经验性直观、感官直观、想象力直观、知性直观、内直观、外直观和纯粹直观。感性直观有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五种感官直观和想象力直观,经验性直观与感官直观是同义的,作为外感官形式的外直观就是空间。想象力形成的是显象、复象、预象、想象、成象和拟象六种直观表象。有再生性的想象力和生产性的想象力两种类型,后者在审美领域具有一种自由而合规律的运用。而知觉、内感官和纯粹的时空直观是想象力活动的结果。知性直观是与积极意义的本体概念相应的,它的最大特点是创造性。理解就是把感性直观纳于概念之下。  相似文献   

12.
先验思辨逻辑是适用于超越对象——本体知识的客观逻辑。康德的先验逻辑考察的是经验知识活动中的先验原理,因此可以被称为"先验知性逻辑",其根据是形式逻辑。而本体知识的必然性不来自于形式逻辑,而来自于黑格尔开创的思辨逻辑。思辨逻辑仍然需要有先验原理作为其客观必然性的保证,因此,先验思辨逻辑是思辨逻辑在主观反思活动中的客观性原理。本体知识的判断类型是"先天分析—综合判断",因此,先验思辨逻辑的基本问题就是要回答先天分析—综合判断是何以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休谟怀疑论留下的难题,康德殚精竭智,寻找先天的使知识可能的先验路径。他先验地阐释知识的感性形式条件(时间和空间)和知性的形式条件(范畴),逻辑地确认了先天要素经验使用的客观有效性,从而回答了“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个知识学总问题。康德先验阐释知识形式条件的意义由此凸现:现象整体作为知识的对象,是按照人所具有的知识形式条件的先验要求而可能的。在认识的主客体关系上,康德主张主体是主导,它统摄客体并加工客体。惟其如此,先验地为知识奠基才有其可能。  相似文献   

14.
"荚是道德的象征",是康德在第三批判中提出的新的美学定义或命题,其实就是美学学科的一种新的理论形态.第三批判由"美学一目的论"二重结构组合起来,其组合的内部线索,许多专家感到难以理解与把握.其实,康德在三大批判中设计的两套原理:"构成性原理-范导性原理"与"决定的判断力-反省的判断力",把先验体系置于最高层面上统辖起来.其中"反省判断力"别具一格.处于先验体系最高的视点上,以"道德目的论/道德神学"的超感性存在与普遍立法-对形式感性立法,通向"美是道德的象征",并转折向下与感性的"形式的合目的性"衔接起来,从而沟通"美学-目的论"(或"自由-自然"),使三大批判体系最后达到和谐统一.这便是"美是道德的象征"在先验体系中的构架性意义和作用.亦是美学学科新形态的确证.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先验想象力、先验统觉、先验范畴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康德有关先验想象力的思想。笔者指出:将康德意义上的先验强加于想象力一方面造成想象力的先验合法性与经验性现实运用的两分,从而使想象力无法成为形成认识的最终原理和根据。另一方面使作为纯粹主体的先验自我实现了在分裂中的统一。先验想象力之所以无法突破先验统觉、先验范畴的“规则框架”,在于康德哲学未经反思的前提:其对实体化的纯粹主体之现实性———形式逻辑的“一”及由之确立的纯粹先验性不可置疑的信念。  相似文献   

16.
雷德鹏 《学术论坛》2005,(11):13-16
文章通过讨论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论述了康德的"想象力"概念的基本含义第一,想象力在何种意义上是直观?第二,想象力作为感性和知性的共同根基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17.
薛富兴 《学术研究》2023,(3):146-153+178
艾伦·卡尔松科学认知主义理论的认识论困境是未能解决科学认知理性及其成果——科学知识在自然欣赏中如何转化为审美感性,即认知型审美经验产生的内在机制问题。借鉴佛教唯识宗的“转识成智”命题,可以成功处理这一认识论困境。认知理性在自然审美经验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细节性科学知识细化既有的自然审美经验;二是范导性知识引导规范自然审美经验产生的基本方向;三是认知理性的理解功能深化欣赏者对所欣赏对象内外在特性、功能以及对象间互依共存功能合作关系的认识与体验,提升自然审美经验的内涵;四是认知理性及其成果——知识积极参与自然审美活动,长期薰习审美感性,积淀于审美感性,最终二者融合,转化为一种新型审美直觉。这四个阶段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理性在审美经验产生中发挥作用的“转识成智”过程。由此科学认知主义理论不仅是有效阐释自然审美欣赏的一种独特路径,也是一种有力解决自然审美经验古今之别和雅俗文化分层的普遍性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8.
"致良知"是王阳明哲学的最高范畴,而"物自体"是康德哲学的核心概念.通过对这两个概念、范畴的比较和考察,可以了解他们是如何处理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关系,又是怎样从认识论进入到伦理学的.从这些考察与比较中,可以看出阳明与康德在思考上的某些联系以及二者的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9.
康德将限制知性概念使用的感性之形式和纯粹的条件称为概念的图型;在范畴和出现之间,知性的进程即出现如何包摄于范畴之下或范畴如何应用于出现的过程就是纯粹知性的图型法. "知性纯粹概念图型法"展示了主体建构客体的方式,是对传统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扬弃,其中蕴藏着康德认识论的全部秘密.康德的图型说为格式塔心理学、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语言哲学、解释学等现代西方哲学、心理学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思想的摇篮.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第三个二律背反,康德设定了先验自由在逻辑上的可能性,并对先验自由作出了一系列证明:区分感性世界与知性世界,为自然和自由指出了不同的位置;区分两类因果性,提出了与自然因果性不同的另一种因果性,即自由因果性,这种因果性能够自己开始一个序列却不受该序列的影响;区分人的理知品格和经验性品格,认为自然和自由可以共处于同一个主体中;通过指出知性与理性在认识机能上的自发性,康德设定了自发性的逻辑前提--先验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