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道教艺术的符号象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对道教艺术进行探讨,指出道教艺术本身就是一个符号象征系统。作者区分了道教艺术的自然符号与人工符号之特性和功能,考察了具象符号与抽象符号在道教艺术中的不同表现及其象征蕴含。在此基础上,作者从道教艺术的审美功能上发掘了隐含于道教艺术中的人的精神,说明道教的生命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符号象征来体现的。道教艺术之所以充满生命的气息和律动,正在于关注生命之精神的作用;也正因为此,这种艺术形式才闪烁着独具魅力的美的灵光  相似文献   

2.
李青苗 《兰州学刊》2009,(12):206-210
象征在狭义上指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广义上则几乎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象征是符号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与隐喻和指称关系密切。《左传》中的象征系统博大精深,文章仅举三例:《周易》中蕴涵的丰富的符号学思想,是《左传》象征系统的组成之一;书中的各种礼仪是一种社会约定的行为符号,各种礼仪形式象征了礼的实质内容;另一个重要组成即书中的各种理念,如德、信、忠、敬等等,还包括先秦时著名的“正名”思想。  相似文献   

3.
事实证明原始宗教在艺术起源中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这表现在:原始宗教观念是神话、图腾艺术等赖以产生的认识论基础和世界观根源;原始宗教的思维方式孕育并最终分化出艺术思维方式;原始宗教的礼仪活动为原始艺术的生成提供了审美形式。鉴于宗教与艺术关系密切,应该建立跨学科的宗教艺术学。  相似文献   

4.
图像时代的符号和象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图像时代,图像的符号和象征意义正在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图像符号的拜物教表现为一个符号的操控过程,也是一种符号的编码结果。图像象征的出现是形象和意义逐渐协调的产物。考虑图像的象征意义,需要分析其所具有的直接意义和间接(象征)意义。在社会的象征意义上,图像实际上浓缩了社会史或文化史的某些环节,成为记录、展示、反省、解释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论艺术媒介的嬗变与艺术生产方式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媒介不仅是现代艺术生产力的体现,也是现代艺术生产关系的建构者,因此,一个时代的艺术媒介从根本上建构了与之相适应的人类艺术生产方式。人类的艺术媒介经历了口传、印刷、电子三个时期,人类艺术的生产方式也相应经历了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三个时期。艺术生产方式的变化无疑改变了艺术表征符号、艺术形态及艺术精神,从而使人类的艺术观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人类对图像的认知经历了一个从原始图像、认知图像到艺术图像的哲学认知过程,从中可以看到图像的认知历史是一个非理性和理性的发展过程。直观导致人类的原始思维,并且产生意会知识和直觉思维,对人类思维模式的创新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铭旌作为亡人灵魂的宿归和生者精神的托体,在家奠吊祭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又因为铭旌“各以其物”,所以它作为祭祀的一种符号,其含义实质上却在旗旌之外,铭旌起源于先秦的旌旆制度,常、旃、旗、旗、旒五种旗帜,和辨别尊卑的旌、物以及的象征注羽的褪、旌,这些在先秦时期只有在君统范围内才可能出现的象征权力、尊卑的符号,逐渐衍变为后来的铭旌制度,从这种变化中我们至少可以发现它所承载的三层政治含义:其一,铭旌的推广与昭穆的异化在本质上相同,都经历了一个由君统走向黎庶的过程,但是他的机体并没有发生变化,依旧通过固定的符号来象征权力;其二,铭旌是沟通死生两端的桥梁,是死者生前所拥有权力的延续,在祭祀程式之外,这种符号所表达的权力并不会因为肉体的死去而消失,这正是昭穆制在祭祀中的突出体现;其三,铭旌在祭祀仪制中不仅有辨长幼尊卑的功能,更能开启敬畏之道,尤其是在家族政治力层面上,作为亡人的化身,铭旌也能起到敬宗收族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五色文化是深入认识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思维的一个重要视角。古人在遵循色彩现象的自然属性和规律的基础上,赋予自然色彩现象以政治、道德、宗教等诸多象征寓意,使其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并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建构。可以说,五色文化的形成是人类"与天地相参"的典型产物;五色象征符号的形成与运用,无不渗透着"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天人合一"政治思维的形成机制、思辨特征、实践途径、演变轨迹等问题都能从五色符号的形成与运用中得到解答。而五色政治符号从形成到逐渐消解的过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在天人关系中能动性的不断增强、主导性的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9.
意境的“语象符号”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语象符号,是以语言为材料,而负载感性信息的符号.语象符号,包括音象符号、字象符号、句象符号和义象符号,是营造中国艺术意境,特别是诗境、词境、曲境、赋境、文境和书境的主要媒介.下面我们就从音象符号、字象符号和句象符号的结构层面,逐一阐释“意境”在这些结构层面上的审美内涵.首先,从音象符号角度,阐释艺术意境.“音”来源于“声”.声分三类,一是自然声,二是器声,三是人声.其中人声是语言的原型,也是构成音象符号的基本材料.在前语言阶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依据西方哲学和关学精神,从纯哲学和纯学术的角度,站在人类文化的制高点上,高瞻远瞩地审视了艺术的地位、目的、功能、来源及艺术美的种类等相关问题,指出:艺术与哲学一样是表现真理的手段,具有神圣的地位;艺术的目的在于解脱人生的痛苦;艺术具有消遣的功能,可以医治空虚的痛苦;艺术来自艺术家“美的预想”而不是模仿自然;艺术可分为优美和壮美、古雅及眩惑。王国维立于纯粹哲学基础上的这种“纯艺术”思想,实际上指出了我国传统艺术的根本性精神缺陷,为中国艺术的现代转型提出根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定义艺术,是一个当代世界难题.赵毅衡教授从符号学角度为艺术所下的否定性定义(“艺术不是什么”),确实澄清了艺术理解中长期存在的混淆.然而,一个核心问题依然被悬搁:艺术符号的艺术意义到底是什么.另外,纯粹自然物、现成人工产品、“泛艺术化”是否是艺术,“艺术展示”本身到底是怎么回事,用它去解释一些“艺术实践”,是否合理等,依然是问题.我们认为,只有在有效区分直觉体验、美感体验与艺术体验,深入追问意义范畴的含义的基础上,主要从目的—价值层面而非从理解—认知层面的意义维度,才能有效定义艺术,给予艺术符号的“艺术意义”以正面解答.  相似文献   

12.
艺术在本质上是人的精神和生命活动的感性显现。感觉解放和感性革命的历史过程是进入现代文明不能超越和替代的历史阶段,它对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的建构和反思都有积极意义。那么,感性如何推动现代艺术的发展呢?无论从文化史角度看,还是从西方艺术高峰角度看,抑或从欧洲文明史角度看,艺术、文化与感性都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几乎每一次文明的昌盛期都伴随着相应的艺术繁荣。可以说艺术既是文明的感性动力,又是文化的象征物。感性产生艺术,才有了艺术的存在;艺术用它特有的视觉符号和艺术形式表现人的梦幻和追求,唤起人的生命精神。笔…  相似文献   

13.
作为象征表层结构的象征符号分别包括物化象征符号、行为象征符号、感觉象征符号、自然象征符号、社会象征符号、虚拟象征符号等主要的类型.而作为象征深层结构的象征意义则分别指涉人们在社会中长期形成的观念意识、心理状态、抽象概念以及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等不同的意指对象.  相似文献   

14.
王琼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1):69-71,108
社火产生于原始的宗教信仰,来源于对古老土地与火的崇拜,是随着原始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形成的,它与祭祀有着一脉相承之处。古老的祭祀活动的核心是其作为巫术的思维模式——巫术直观。巫术直观是原始人与世界万物之间的直接沟通,其中,世界万物成为人的生命活动的象征及象征符号。社火作为祭祀,首要的是相信神灵的在场,并向其献祭,于是,社火、脸谱、服饰、道具、演员、红布条、铳炮锣鼓,一切与社火有关的事物自然具有了神灵的神力,并可以独立存在,成为神灵的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15.
走进民俗的象征世界——民俗符号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民俗文化的象征体系.民俗符号的基本结构及其各种各样的符号系统,是形成民俗文化传承的要素.因而,探索俗民生活中传送并接收民俗信息的基本规律,便成为当代民俗学的重要任务.本文从民俗符号的构成入手,着眼于言语系统的民俗符号与非言语系统的民俗符号的两大视野,对民间口头文艺的民俗语言编码特征,神话语言的思维特征,做了民俗符号的阐释.对听觉的、视觉的和其它感觉系统的声响、标志、纹饰、图像、色彩及实物象征等等符号的指符,进行了结构性的解析.初步构筑了当代民俗符号学的底层框架.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政治交往所经历的由无序到有序的嬗变过程中,政治符号不断地高速新陈代谢和迭加。呈“爆炸态”生成的政治符号已渗透到社会交往的各个层面。在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人作为万物之灵,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人对社会存在的价值取向、关注为何,都...  相似文献   

17.
尤明慧 《天府新论》2015,(2):118-123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祖"文化意指祖先及其所确立的亲属制度与信仰系统,及相关文化伦理、世界观、祭祀仪式,倾向于强调天地、礼仪、象征和宇宙观。"祖"文化通过土地、姓氏、宗庙、祠堂等一系列公共象征符号及围绕符号展开的祭祀、庆典等仪式活动,形成了特定群体的在地化知识体系和地方感,同时也建立了宇宙、天地与人的互动关系,促成的是自然、社会和个人的相互混融,是超自然关系和超社会力量的集中表征,体现着人类的自我超越性。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斧"派生出的"父"、"钺"、"王"、"黼"、"岁"五种特殊象征符号,有着深层的文化意义.原始氏族中,一直把"父"与生命繁衍生息联系起来成为以血亲纽带的原始宗教信仰符号,有着血脉相传的宗教意义;"钺"的崇拜是一种枯燥的拜物主义,它是野蛮之力向智慧统治转型的重要阶段,对军事与思想都具有指导意义;从政治制度上来看 ,象征王权的"王"具有一种维系宇宙秩序、社会秩序的神力,支撑知识体系和心理平衡的意义;从服装礼仪来看,"黼"是"昭名分,辨等威"的标志,成为统治者利用服装礼仪软硬兼施地教育与惩戒他的臣民的手段,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岁"是建立农业经济基础形成的民俗观念,它是中国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玉梅 《江淮论坛》2007,20(6):148-153
先秦时期的“礼”是由巫术文化的象征性思维建构起来的庞大的象征系统。孔子及先秦儒家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文学艺术观是典型代表。对自然物,孔子以象征思维方式进行观照,开创了比德式思维传统,经过历代文人传承,形成了诸如松、竹、梅等几种固定的审美艺术范型。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臧克家在驻扎在湖北老河口的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担任长官秘书,期间他数次奔赴前线,积累了宝贵的战地生活素材,创作了《走上火线》等12部长篇叙事诗。这些战火中淬炼出的作品在艺术上经历了一个嬗变过程:从报告式、记录式叙事,逐渐转向讲述完整、生动故事的叙事,故事性逐渐加强,叙事逻辑性逐渐走向严谨、合理,叙事结构也更加精炼,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则从群像式描写逐渐发展为对个体形象的精雕细琢,长诗的人物塑造艺术渐趋成熟。这一嬗变过程清晰地映照出抗战时期臧克家长篇叙事诗在艺术之路上留下的探索足迹,也给后来的长诗创作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