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论拓跋鲜卑南迁及其氏族制度解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在大鲜卑山阶段拓跋鲜卑族最早的居地大鲜卑山,这个久议未决几乎无望证实的历史问题,自拓跋鲜卑“石室”的发现得到了证实.大鲜卑山是在今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东麓嘎仙洞一带的山地.相传当时还生活在森林里的拓跋鲜卑祖先,据“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以“射猎为业”,兼事“畜牧”,在“幽都之北,广漠之野”迁徙不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也没有文字,遇事则“刻木纪契而已”.(以上引文均见《魏书·序纪》卷1.以下引文同)传说所展示出来的完全是一幅原始社会的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2.
自两晋至明清,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学家对早期拓跋鲜卑有详略不同的记载。《魏书·序纪》最早系统地记述了拓跋鲜卑早期历史,是研究拓跋鲜卑早期历史的基本史料。《北史》《通典》《文献通考》关于拓跋鲜卑的内容是以《魏书·序纪》为蓝本的后代史家记述,没有补充新史料,只能作为二手资料使用。  相似文献   

3.
浅析土族民间文化中的多重宗教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族属古代东胡系统的民族 ,土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起源于大兴安岭 ,后南徙辽东为慕容鲜卑。后因慕容鲜卑中吐谷浑与慕容★不和 ,率部西迁 ,由阴山到今甘肃临夏一带 ,继而在今甘肃、青海境内氐羌故地建立政权。随着吐谷浑国的强盛、衰落、灭亡 ,逐渐吸收融合周围民族 ,在明代演变成土族。土族民间文化不仅绚丽多彩、异彩纷呈 ,而且给人一种兼容并蓄、包罗万象之感。这种特殊的文化价值体系的形成不仅是承袭其先祖文化的结果 ,而且也是土族形成过程中与羌、汉、藏、蒙古等民族相融合的结果。一土族民间文化中多重宗教信仰 (包括萨满教、…  相似文献   

4.
三、古代阴山狩猎业的特点 古作阴山狩猎业是古代蒙古高原狩猎业的组成部分,它与其它地方古代狩猎业存在着很大的一致性,但也有许多独具的特点。 首先,起源早,由于阴山位于蒙古高原的南部,气温较高,山中水丰草茂,因此,产生狩猎业的时间,要比周围地区要早一些。 其次,这里的狩猎业要比周围地区发展水平高,更具有典型的意义。从自前包掌握的资料看,阴山狩猎岩画数量最多,所反映的狩猎场面最宏大,这是其北的内蒙古草原,蒙古草原及其南的鄂尔多斯草原不可比拟的。阴山乏北的乌兰察布草原,虽然有一些以狩猎为主的细石遗存,也有一些狩猎岩画,但规模甚小,不足与阴山狩猎岩画相比。在蒙古的中央省都尔伯勒镇,库苏古勒省库苏潮畔和南戈壁省的哈夫茨盖特、达兰匝嘎德等地都发现有狩猎岩  相似文献   

5.
李秀莲 《北方论丛》2023,(3):117-125
鲜卑人季春大会饶乐水,秋冬“阴山却霜”,已经暴露出《敕勒歌》中敕勒川、阴山下可能是南北两地。从秦汉至唐宋,不论是史籍载记,还是文人赋诗都佐证阴山是今医巫闾山;饶乐水在鲜卑故地,是鲜卑拓跋氏与库莫奚、柔然等部落攘夺之地。“饶乐”的完整读音为“袅罗个”,汉义黄、潢。《金史》记载泰州(黑龙江省泰来)附近有黄水与铁吕川,黄水即是今嫩江,黄水西铁吕川即是敕勒川。古代敕勒川在今嫩江以西,也是鲜卑故地。《敕勒歌》本为鲜卑语,是以鲜卑为核心、多族群大联盟的生活之歌,游牧生活写真。  相似文献   

6.
拓跋鲜卑的传统祭天 ,经历了由部落时代的原始祭天习俗向国家阶段的西郊祭天礼演变的发展过程。由原始时代的祀无定点定时向北魏平城时代的祀有定点定时的转变 ,主要发生在北魏初期的盛乐时代。对其祭天时地变化作文献的考证 ,既可展示拓跋鲜卑社会与文化的进步轨迹 ,也有助于揭示原始习俗向国家礼制演变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7.
拓跋鲜卑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曾建立北魏,统一中国北方,在历史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与两晋的交往中,双方在政治上建立了封赐、朝贡与质子关系,在军事上则相互联合。此外,拓跋鲜卑还十分重视对汉族士人的招抚与任用。通过交往,拓跋鲜卑仿效汉族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对其内部进行适当调整,通过对汉族文化的学习使其文明产生了巨大飞跃,为北魏长期统治北方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论鲜卑拓跋氏族群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统治前后,鲜卑拓跋氏族群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由草原时代的直勤转变为王朝时期的宗室,组织机理也由平等无别的血亲氏族演变为亲疏有序的家族关系。统治汉族先进地区、建立皇权统治的政治目的是拓跋氏族群进化的主要牵引力。  相似文献   

9.
室韦的族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韦,又作“失韦”,最早见于北齐魏收所撰的《魏书》。法国历史语言学家伯希和从对音的角度,提出了室韦即“鲜卑”,二者“所本者同,似为‘serbi’、‘sirbi、‘sirvi’等的对音”①,已为史学工作者所公认。建立北魏王朝的拓跋贵族,在进入长城、开肇帝业后,大有岐视异姓的同族人的味道。他们不愿承认道地的鲜卑人之一——东部鲜卑是他们的同族。可以设想,当汉、晋之际,大部分鲜卑人西或南迁,而一小部分鲜卑人尚留居原地。对于那些留居原地,尚未濡染较高文化、从事落后生产的同族人,拓跋贵族自然不会乐意承认互相间的渊源关系。根据研究,汉代以前,汉文史籍中常用“n”音结尾的字来译写北方各族语言中带有“r”音结尾的音节,而至汉以后,则改用“t”音结尾的字。拓跋贵族  相似文献   

10.
东汉政治黑暗 ,国力积弱 ,匈奴、乌桓或迁离蒙古高原 ,或附汉入边 ,漠北地空 ,为鲜卑占有匈奴故地 ,建立部落联盟提供了良好契机 ;鲜卑社会处在向上发展阶段 ,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交往增强了鲜卑的实力 ,军事掠夺也使鲜卑获取了大量财物和人力。进入鲜卑的汉人把中原文化和手工业制作技术带入鲜卑 ,带动了鲜卑社会进一步发展 ;鲜卑社会处在需要强有力的首领也必然产生强有力首领的时代。勇敢而富谋略的檀石槐、轲比能的出现 ,适应了鲜卑社会的需要 ;蒙古高原的各游牧部落需要一个新的政治军事集团来组织力量发展生产、抢掠财富 ,与中原政权抗衡。就当时大漠南北的局势和各游牧部落的实力来说 ,鲜卑具备了取代匈奴而成为蒙古草原新霸主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拓跋畦是鲜卑族杰出的首领,他不仅恢复了拓跋部,而且征服了强邻,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包头地区培育了我国古代许多游牧民族,在这个时期它又成为鲜卑族成长和发展的摇篮,使之统一了北方,主宰着我国北方各族人民的命运。随着拓跋鲜卑北魏政权的腐败,“六镇”人民大起义更动摆了北魏王朝的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12.
属于鲜卑早期的遗迹有完工、札赉诺尔、南杨家营子、二兰虎沟、哲里木盟舍根文化,以及义县保安寺村等地的鲜卑文化遗存,此外,拓跋鲜卑旧墟石室的发现,均为研究早期鲜卑文化提供了新材料。从有关古籍和一系列考古发现中可看到,狩猎和游牧是鲜卑早期从事的主要经济活动,与冶铜、冶铁、金银器制造、木器制做和制陶等手工业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从众多出土文物看,这些制品有许多带有中原文化特色,也有其民族特点。鲜卑早期的婚俗、丧葬礼仪,习惯法规、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和文学艺术等,可以使我们窥视到这一民族的社会制度、政治组织及其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3.
在已发现的拓跋鲜卑墓葬中有一种特殊的合葬类型,发掘者称之为二次叠葬墓.由于此类墓葬数量很少,并未得到学者们的关注,试对这一类型的合葬作初步分析,认为之前一些拓跋鲜卑墓地中被看做是具有打破关系的墓葬可能也属于这种合葬形式.  相似文献   

14.
从新石器时代、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至辽宋夏金、元明清 ,称雄于蒙古高原的少数民族相继有匈奴、鲜卑、柔然、突厥 ,以及蒙古。本文主要由洮儿河、西拉木伦河流域入手 ,试就蒙石科尔沁部源流作以初探。  相似文献   

15.
一、兄终弟及史学界通常认为,北魏之前的拓跋鲜卑王位继承实行兄终弟及制。如王仲犖先生说:“在拓跋氏自拓跋诘訜以下酋长的氏族传统中,例如兄弟轮替继承王位的兄终弟及方面,到了道武帝之后,兄终弟及制才为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所代替。”①这种看法多少有些不确。拓跋鲜卑建立长子继统制始自圣武帝诘訜。《魏书·序纪》:“初,圣武帝诘訜尝  相似文献   

16.
<正> 我国汉族以外的众多民族,大都生活在边陲地区,各民族先民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从公元3世纪到13世纪,即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以至宋、辽、金,中国社会经历了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发展的大变化,民族关系也发生了巨变。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纷纷进入中原,演出了长达135年的十六国政权交替的活剧。拓跋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和  相似文献   

17.
<正> 时下,谈论鲜卑族的文章有所增多。有的同志从“拓跋”、“秃发”、“吐蕃”的音近来谈鲜卑与藏族的关系;有的同志从马克思主义论民族共同体出发,看鲜卑族的阶段性。这些论文,我都拜读过了。我现在要谈的,又是另一码事。准备从民族融合(自然是与冲突相伴随的融合)这件事出发,来看鲜卑族的表现。我常常这样想,在匈奴、鲜  相似文献   

18.
鲜卑是中华民族中一支古老的民族。秦汉时期,鲜卑兴起于西伯利亚东部,游牧于西拉木伦河与洮儿河之间,依附于匈奴。东汉时期,匈奴西迁,鲜卑进入匈奴故地,势力迅速壮大。鲜卑大人檀石槐统一诸部,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军事联合体性质的国家。这个国家地域极其辽阔,东西一万二千里,南北七千里,塞外匈奴旧地被囊括无余。两晋南北朝时期,鲜卑以姓氏分为拓跋、慕容、宇文、乞伏、秃发等  相似文献   

19.
陈启汉,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男,汉族。1931年生,海南省崖县人。195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分配在北京考古研究所作考古研究工作。1958年调广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前身),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从1986—1994年先后任广东省地名委员会、广东省地名学研究会学术顾问,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读者工作委员会委员。他早年从事北魏均田制和拓跋鲜卑族发展史的研究,发表过《论拓跋鲜卑南迁及其氏族制度解体》等论文。随后,研究苏轼,发表《苏轼的政治态度剖析》、《略论苏轼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20.
拓跋鲜卑“七分国人”是拓跋邻以自己兄弟的数目为前提对部落进行的一次整合,这次部落结构调整削弱了各部落的独立性,增强了拓跋鲜卑部落联盟的凝聚力,是其能够维持稳定发展并最终建立国家政权的重要原因。北魏前期的“八部”或“八国”即针对“七分国人”后形成的八族后裔而言,并非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划。八部大夫和八部帅的设立是八部尊崇地位在国家政权体制中的体现,“八部制”甚至是西魏北周府兵制的核心“八柱国”的原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