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拥有城市户籍的城市底层群体存在着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种维权策略:体制内的路径进行利益诉求,主要是通过“依法抗议”和“据理(政策)力争”来维护权益,这个过程包括某些维权手段和方式的不合理以及越轨性;体制外的路径寻求利益诉求,主要是通过“以身抗议”和“违法抗议”来维护自身权益.  相似文献   

2.
论公民意识培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爱国 《学术论坛》2005,2(12):60-63
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调。文章从人的现代化视角阐释公民意识与和谐社会的互动关系并提出培育公民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路径:认为公民意识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和谐社会构建是公民意识培育的现实阶梯,二者是一个双向推进的过程;培育公民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加强公民教育和努力培育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3.
论农民法治意识的培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没有中国农村的法治化,就没有整个中国的法治化。增强农民的法治意识,是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现阶段农民法治意识淡薄的表现有:维权意识不强;对法律的遥远感和不认同感;封建思想严重;违法犯罪相对突出以及村规民约与法律的冲突等方面。农民法治意识培育的目标是:使广大农民群众树立良法的统治观念;法律的最高权威观念;勇于维权的观念。法治意识的培育途径主要是法制宣传和教育,应从宣传和教育的对象、内容、方式等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4.
法治宣传教育的宗旨决定了法治宣传教育的内容,法治宣传教育的内容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法治宣传教育的宗旨。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治宣传教育的宗旨是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和依法维权,党重视引导人民群众依法维权工作。依法维权表明了宣传法院是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工作,宣传法律权利是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内容。随着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法律权利意识越来越强,维护法律权利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所以,十八届四中全会后,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必须以法律义务、法律权利和宣传法院三部分为重点进行。  相似文献   

5.
依法治校视野下学生维权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敏 《社会科学家》2005,(2):117-119
大学生既享有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又享有作为受教育者特殊的法定权利。学生在维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与高校内部管理发生系列冲突。怎样引导和教育学生依法正当维护自己的权利,让学生走出维权过程中的困境,打破管教冲突的迷思,是高校实现学生现实权,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需要,更是顺应依法治校大方向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政府在公民维权中的指导责任和接受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啸天 《社会科学》2007,(10):16-24
公民维权与政府维稳是统一的。公民维权是对政府维稳的有益补充,指导公民正确维护合法权利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目的是为民众造福,社会稳定是无数个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结果。维护社会稳定的起点、抓手和归宿都应当是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维护社会稳定的权力也可能导致腐败,在当前形势下,必须谨防在维护社会稳定名义下的权利滥用。政府使用"维稳经费"也存在合法性与合理性问题,对"维稳经费"实施监督十分必要。在政治上承担指导公民正确维权的责任,在经济上把"花钱买太平"公开化,是转变政府职能中必须完成的两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责任主体.其主要责任有:引导社会心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植公民社会,培育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在依法履行政府职能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8.
朱志萍 《理论界》2013,(12):33-36
公民身份的起源及其本质特征是厘清公民意识内涵及其要素构成的逻辑起点,由此揭示出公民意识的培育以国家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为基本内容和基本目标。当前我国公民意识培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公民理论为根本指导思想。强调公民意识培育微观路径的研究是当前我国公民现实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论农民权益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虽然我国农民的权益保护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改善,但是农民的政治权益、社会权益、人身权权益以及经济权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同时农民权益保护也存在着维权意识淡薄、法律观念不强以及维权成本高的问题,但更关键的是缺乏有效的维权机制和维权组织。因此建立一种灵活多变、行之有效的维权机制和一个体系健全、影响广泛的维权组织是保护农民权益最根本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农民的维权活动此起彼伏,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如影随形。各种类型的农民维权活动,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矛盾,威胁到了广大农村社会的正常生活与社会环境,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并形成了关于中国农民维权活动的三种解释框架,即日常抵抗、依法抗争和以法抗争。  相似文献   

11.
论权利意识与法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文  吕世伦 《北方论丛》2004,1(1):120-123
法治的核心是实现公民的权利,国家权力必须认真对待权利.公民是否普遍具有权利意识,执法人员是否普遍具有权利意识和能否文明执法,对法治的实现有重要影响.公民必须具有权利意识才能实现和捍卫自己的权利,现代法治社会的执法者必须具有权利意识才能为公民的权利提供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12.
“女性农民工”与“依法治国”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中“相遇”,法治的理想与女性农民工的权益保障的冲突,产生了女性农民工法律意识建构的问题.法律实践把法律意识建构的主观结构和女性农民工背后的客观结构连在一起,成为女性农民工法律意识建构的关键要素.只有根除女性农民工法律意识建构的核心障碍,即法律实践缺场的背后根源,女性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才可能正确建构,维权实践才可能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法治社会下的刑讯逼供无疑是对法治的公然挑衅,如果单纯地将它看作是一个法律问题,从法学视角来认识,那么它是一种滥用职权、对人权的践踏以及无视法律存在的违法犯罪行为。与此同时,该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视角,用法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刑讯逼供现象,我们会发现刑讯逼供是一种执法人员在社会变迁中以及社会分层后,由于执法过程中角色的突变使其在各种价值取舍之际所枉顾法律束缚的越轨行为。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在服务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与读者之间的摩擦,加之我国有关图书馆方面的法律体系极不健全,常常无“章”可循,会出现一定的权利纠纷,缺乏现实法律依据来保障读者的合法权益。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图书馆系统的法治建设,规范图书馆对读者的管理行为: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加强对读者的入馆前教育、加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法治意识、形成教育手段长效机制,以此完善读者违规的预防举措,构建图书馆与读者的和谐关系,从而推动图书馆与读者的和谐相处,真正实现依法治馆。  相似文献   

15.
大学的法治与大学生权利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法治要求大学的管理者在处理大学各项事务中必须体现法治精神,依法决策、依法办事,把学校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由于观念因素和制度因素的缺陷,大学生在受教育权、名誉权、隐私权、财产权、申诉权等方面还不同程度的受到一定侵犯.因此,作为管理者的大学还需要更新管理理念,强化法治意识,健全程序法治,推进民主建设,完善申诉机制,落实权利救济.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实证研究资料,对我国居民的法律意识与法律行为进行了分析,并与美国的同类研究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中美服从法律的程度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我国居民对司法机构的公正性有较大的宽容度,由于对法律是否服从源于人们是否认同法律的“合法性”,对法律合法性的认同程度是衡量人们法律意识的强弱,衡量一个社会的法治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中国在走向法治化社会的过程中,虽然中国法律权威的建立有赖于政府权威,但法律权威只有尽早脱离政府权威,并成为超越一切权威的权威,法治化进程才有可能完成。  相似文献   

17.
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发展的高峰,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现今正致力于法治建设的社会语境下,“法治主义”又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热门的语汇,先秦法家的“法治”思想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对法家所提出的“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和特色的分析,指出这种“法治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极端的人治,与现代法治理念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蔡青荣 《河北学刊》2012,32(4):154-156
法治是利益妥协的产物,而个体的分散意志经过妥协形成的法律是对各方利益的均衡。故阶级斗争思维与法治精神相去甚远。民主是多数人的政治,但多数人的权利亦须受到制约,这是由法治的妥协机制所决定的。以权利制约权力、分权制衡体现了法治的妥协性,同时法治的妥协性还体现为对传统的尊重和让步。  相似文献   

19.
普法是我国法治建设中一个重要命题,关系到我国民众法律意识的更新与重建,并进而为我国的法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而这一命题却在我国学界受到不应有的忽视。本文将普法这一命题置于宏观的时代背景中,对我国当下的普法活动进行反思,从普法的视角厘清我国各种法学思潮之间的冲突与联系,进而重构我国当下普法活动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包亚军 《阴山学刊》2004,17(4):55-61
西方民主治理模式下存在着民主决策规则、公民经济社会权利平等、政府权力之限制及多元组织运作等诸多问题。为克服这民主治理模式内在的缺陷,西方学界从宪政制度设计的高度进行了思索。这对于中国当前转型期的治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我们需要从立宪的高度进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