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澳大利亚殖民地时代,白人种族主义者对土著及华人移民分别塑造了野蛮化、禽兽化和污秽化的环境形象,认为后者的身体与所处空间环境都与白人迥然对立,从而为种族歧视的泛滥提供了合法性.如此塑造有色人种的环境形象,反映了一种"环境种族主义"的意识形态.通过剖析当时的种族主义漫画来考察有色人种的"环境形象",有助于学界对欧洲殖民扩张背景下的种族主义话语加以更深层次地批判.  相似文献   

2.
"菲利普王"战争是1675年爆发于英国白人殖民者与新英格兰土著人之间的一场战争.对这场战争的起源进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美国早期史、美国国家特性和美国民族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历史价值.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分析,"菲利普王"战争的爆发是英国白人清教移民(WASP,即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与新英格兰土著这两大族群在新英格兰地区共同构成的族际社会体系所建构的结果,该体系包括文化性因素、物质性因素和主体间互动这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3.
当前美国罕见的政治和社会分裂,其根源在于美国国内正在发生的"双向运动":市场的扩张运动和保护社会的反向运动.过去40多年间,在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市场的扩张运动成为美国经济和社会的主题,该运动增强了美国经济的金融化和全球化趋势,得到资本所有者、高级白领和高技术工人等"获益群体"的支持.市场的扩张运动加剧了贫富分化,损害了底层民众、中产阶级和低技术工人等"失意群体"的利益,触发了以民粹主义为代表的反向运动,该运动旨在保护社会免受市场扩张的侵害,对全球化和金融化持消极态度.这两种运动之间的冲突及其背后的群体紧张关系是美国政治和社会分裂的经济根源.由于建制派精英未能有效地回应"失意群体"的政治诉求,以特朗普为代表的右翼民粹主义力量于2016年乘机上位,但特朗普保守的经济政策和转嫁危机的做法非但未能触及问题本质,反而加重了美国的分裂和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  相似文献   

4.
《尼克男孩》是2020年美国普利策文学奖获奖作品.作者科尔森·怀特黑德以吉姆·克劳时期美国南方佛罗里达州的尼克学校作为叙事焦点,将历史事件推入想象的空间,运用戏仿、哥特元素等还原其奴隶制政治的本质.同时,作者借吉姆·克劳政治隐喻当代美国政治格局,批判了当下动荡分裂的社会现实.小说主人公黑色"美国梦"的实现也对当下"白人至上主义"政治气候形成反讽,内嵌着作者对当代政治话语和权力运作的诘问.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5,(10):117-122
詹姆逊的"政治无意识"理论强调文学叙事是社会象征性行为,文学阐释的任务在于揭示被意识形态遮蔽的社会历史和政治欲望,这为理解福克纳小说《坟墓的闯入者》提供了有力支持。福克纳通过这部小说表明,南方种族暴力的根源是种植园主阶级向穷白人灌输带有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无意识,这种无意识在现代南方社会经济竞争中催生出恐惧和敌意,让种族主义思想愈加蔓延,因此他希望通过提升个人道德和构建价值共同体来克服这种无意识,解决南方种族问题。  相似文献   

6.
萨伏伊在《异域》里把美国南方视为一个不同于美国北方的“异域”,从系统力量之异、种族关系之异和种族心理之异的角度展现“异域”之异,揭露黑人的悲剧人生和白人种族主义制度的非人性和非理性.政治之异、司法之异和大众媒体之异显示了美国社会系统力量的冲突和内耗,抨击了不合理社会制度的反人类性和反文明性.种族情结、种族疏离和信用危机引发的种族关系之异严重威胁着社会稳定和人身安全,恶化了美国的种族关系;身份焦虑、歧视焦虑和越界焦虑通常会深化美国社会的种族心理之异,加剧黑人的双重意识危机,妨碍美国多元化社会的建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是美国人信奉的主要宗教,但以西方白人文化为主导的基督教宣扬的种族主义、男性霸权和自然歧视等观念对美国黑人,尤其对黑人女性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和摧残,对自然的肆意掠夺已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沃克在中后期几部小说中对基督教二元对立的种族、性别、自然观予以有力批判,并从关心全人类完整生存的状况出发,对基督教危害社会和谐发展的观点做出修正,从而建构了积极健康的种族观、性别观和自然观.  相似文献   

8.
<美国的悲剧>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1871-1945)最成功的小说.本文从作品的社会悲剧,凡人悲剧,以及"美国梦"悲剧三个层面来说明<美国的悲剧>正是"美国梦"的破灭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美国新保守主义的思想内核在于对某一特定"正义观"的坚持.这种特定的"正义观",是美国新保守主义的独特性之所在.正是对特定"正义观"的坚持,才使得美国新保守主义在近五十年的发展中虽经历了从民主党到共和党的重大转向,却始终作为独立于两大党主流的"少数派"而存在.这一特定"正义观"包括两个层面和一个扩大,即在认同正义层面强调犹太-基督教宗教认同;在分配正义层面坚持传统自由主义价值观.而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斗争则直接导致了美国新保守主义正义主体范围的扩大.这种扩大给新保守主义所造成的根本影响在冷战之后随着美国"单极"霸权的到来而凸显出来,并成为解读冷战后新保守主义带有霸权主义、新帝国主义倾向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的维度.  相似文献   

10.
徐艺玮 《殷都学刊》2010,31(1):99-102
从<情人>和<广岛之恋>这两部作品中我们会发现作者杜拉斯颠覆男权话语、强调女性主体身份的女权主义思想,但在杜拉斯的女性话语背后显露出西方白人身上所固有的种族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高科技为美国电影向世界范围传播搭建了平台,体现了"科技至上"与"科技崇拜"的文化视角.若将科技的作用强调到极端,对高科技形成人类图腾的迷狂,一味推祟工具理性,奉行"科技至上"、"科技崇拜",否定人文精神,将对社会的发展起到危害作用.  相似文献   

12.
美国"公民宗教"自敕"上帝恩宠论",造就了"美国至上"的"美国精神",构成了美国外交中"美国优先"这个基本理念的重要基础及主体.它既超越了"分离之墙"而影响外交,也推动了美国外交的"公民宗教"化,而且有一种形成"'公民宗教'化的美国外交"的趋向.这种特殊的外交理念,导致了美国外交无法避免及解决"一方面坚持人权平等的普适价值观、另一方面人为地设定着人类差别"这种深刻的内在矛盾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3.
开篇在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移民情况与文化适应研究作以简短介绍后,笔者对以下三个部分作了阐述.第一部分首先对以"系统方法"为基础的"文化适应"模式展开叙述.其次,对微观层面、宏观层面及中间层面地区、文化惯例、社会风俗和国家作以区分.第二部分介绍近年出现的作为移民活动理论框架的跨文化生活概念,并说明家庭经济的内部活动加速了社会发展的过程与个人及家庭生活规划的实现.第三部分引用20世纪20年代加拿大种族主义政体下的亚裔移民的生活和20世纪70年代的多元文化政策这两个案例阐述理论方法.此二案例研究着重说明理论源于实践.  相似文献   

14.
特朗普在2016年当选美国总统,且在2020年仍获近半数普选票,标志着美国民粹主义结合社交媒体,在美国政坛内形成了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新任美国总统拜登在2020年的竞选过程也不乏民粹主义和社交媒体要素,佐证了这股力量的深远影响力.美国民粹主义在社交媒体传播环境下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对把握美国政治的现状和走势兼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在美国现行政治制度下,社交媒体引起"公共领域"阶级下移,增强了民粹主义受众群体的政治影响;拥有去中心的定位和传播结构,有利于反建制派表达诉求;具有高度互动性,能够承载民粹主义式的直接民主;形成了部落化的受众环境,有利于魅力型领袖从事游说和动员.社交媒体呈现出在美国政治生态中制度化的趋势,民粹主义因此拥有了长期有利的传播环境,这使其转变为长期延续和跨党派蔓延的"新形态".社交媒体时代美国民粹主义"新形态"对美国内政外交均表现出可观影响,使其成为谋划中美关系前景需要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文化接触与美国印第安人社会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探讨了美国印第安人和白人两种文化接触的历史条件和产生冲突的基本原因。认为,由于这两种文化在势能与性质上的巨大差异和接触时的历史条件,当时难于形成平等交流和相互竞争的局面,也消除了彼此融合的可能性。印第安人因文化差异和压力巨大而生抵触,不能主动吸收白人文化;白人文化因势能极强而萌发优越感,以征服、重塑土著文化自命,由此对土著文化采取种族主义的压迫和改造的对策,从而给印第安人带来了长久而沉重的悲剧。这段历史的教训是,人类各种文化就其所处环境和所具有的功能而言,本无优劣之分,只有在平等和开放的条件下进行接触,才能真正推动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静在《理论探讨》2020年第6期撰文认为,"人民至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巩固和完善的价值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至上"的价值根基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将"人民至上"作为一切工作的价值立场和原则;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制度探索和创造中始终把更好地保障人民根本权益、激发人民群众创造活力和满足人民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每一项具体制度都毫无例外、一以贯之地体现着"人民至上"的价值原则.不断强化"人民至上"的价值自觉,就是要在制度实践中自觉强化"人民至上"的制度立场,自觉强化实现人民福祉的制度追求,自觉尊重人民群众制度建设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人民至上"的价值自信,需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高效运行的内在机理就在于其"人民至上"性,需要理性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动力源泉归根结底在于人民的拥护和支持;需要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在制度优势的创造性转化中筑牢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制度根基,彰显中国之治的人民智慧和人民力量.  相似文献   

17.
城中村"景观"问题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中村"景观"问题是具有共识性的"问题"性现象,且普遍存在于我国大中城市中.该问题带来的消极影响不仅是经济层面的,还是社会层面的,不仅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社会结构中的某些制度性和非制度性因素,如缺乏"内植"的规划先行发展观,城市规划实施效果"软化",农民对城市化利益的个别争取是诱发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力求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超越物质"景观"层面的关注,并在基层依托基础上强化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8.
马克·吐温通过方言写作传统中的英美讽刺性对比,确立了美国的民族身份,以方言写作的朴素文体隐藏了美国的扩张政治,规避了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嫌疑,构建了美国在国际化视野下的"天真"姿态.马克·吐温方言幽默文体是民族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19.
晚年丁玲肯定知识分子的独立思想和启蒙价值,鼓吹文学的"真实性"和"批判性"原则,导致了对杂文创作的重视.在内容层面上,其杂文创作以"反封建"为其思想线索,以社会问题和文艺界问题为言说重点,大胆揭发问题、针砭时弊;在形式层面上,则通过采用"谈话"式的自然语调和"谈话"式的直白语言,自觉追求"劲捷直白"的风格,较好地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晚年丁玲的杂文创作继承"五四"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的传统,表现出了直面现实、干预现实的"韦护精神".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少学者自觉不自觉地将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 当成研究基点.在经验层面,"乡土中国"变成传统中国乡村社会最真实的写照,构成理解中国乡村社会性质与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起点;在理论层面,"乡土中国"中的一些概念成为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现象的最好的"工具",现实经验成为"乡土中国"的注脚.在此意义上,"乡土中国"构成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他者",限制了学者的视野.只有突破作为"他者"的"乡土中国"的限制,在正确地对待费孝通学术"遗产"的基础上,才能吸收和批判既有的学术资源,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