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公民性塑造:中国法治进程的关键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国家与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层变革,因而公民性重塑也就成为一个时代主题.在我国,改革开放不仅带来重大的社会转型,也促发了文化断裂,而由于历史等因素导致的公民性缺失,致使文化断裂背景下的价值真空、道德滑坡和社会失范等现象加剧.因此,迫切需要进行公民性塑造,从而为推进民主进程和建立法治秩序提供根本性支撑.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文化是一种参与文化、一种公民主体性文化、一种法治文化、一种是以权利为本位的文化、一种传承与创新的文化.面对汹涌的全球化浪潮,公民文化应着重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建立开放的全球文化观及培养公民的全球意识.  相似文献   

3.
公共领域的时代取向及其公民文化孕育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理论家一直对公共领域赋予较高的民主法治寄托,但进入垄断资本主义之后,公共领域却出现了"重新封建化"而陷入危机.而当今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则促动了公共领域的复兴,担负起抗拒政治原则的泛化、抵御经济力量的侵蚀、塑造公民性品格等重要使命,并呈现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双向延展、与政治体系的互渗和共振、非理性的放大效应等发展取向,因而在合法性供给、权利保障和民主监督、观念传播与整合等过程中,就赋有了一定的公民文化孕育功能,进而成为推进民主法治进程的重要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4.
法律思维方式与公民文化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精神有两种表现,一是在立场上或方法上的妥协、克制、制约、谦抑,二是在目标和价值追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正义等.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看法治,思想方法、利益追求和社会存在应是多元的.公民社会对法治建设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它是一种来自民间的团体对公权力的制约.从法律社会学的角度看,法治要求人们拥有最低限度的法律思维,以便达至最低的共识.法律对权力的制约程度是由公民文化水平所决定的.因而发展公民文化就成了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公民文化是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法律思维方式.无论是权利的维护还是对权力的限制,都离不开法律思维方式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杨林 《社会科学论坛》2008,(12):128-132
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文化是一种参与文化、一种公民主体性文化、一种法治文化、一种是以权利为本位的文化、一种传承与创新的文化。面对汹涌的全球化浪潮,公民文化应着重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建立开放的全球文化观及培养公民的全球意识。  相似文献   

6.
余绪鹏 《兰州学刊》2013,(6):150-154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也是公民意识的逐步觉醒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相比于经济的快速改革,文化转型却显得缓慢而滞后。人们的思想观念依旧带有浓厚的封建传统。作为现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公民意识生长深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王权观念压制民主思想,臣民文化阻碍权利意识,人治思想排斥法治精神。构建现代公民意识任重而道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在基础结构上积极推进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市民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主动扬弃传统政治文化,弘扬民主精神,养成权利意识,培育法治理性,也是当前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7.
公民意识尚未普遍确立,是导致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道德滑坡”和“法律纸面化”现象的十分重要的原因之一。而事实上,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优越性,决定其能够为伦理秩序和法治秩序提供最有力的根本性内在支撑,进而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不可缺少的坚实基础。因此,要克服“道德滑坡”和“法律纸面化”现象,推动精神文明上新台阶和法治国家早日建立,就必须大力培养公民意识并推进其意识形态化,这也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新时期意识形态建设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8.
网络“公民性”社会资本的发展,对法治秩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与此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非理性因素,对伦理秩序和法治秩序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规制,从而充分发挥其对法治秩序的重要支撑作用,推进民主和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挑战及回应:全球化的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公民理论的最新发展,公民文亿权利的保障已经成为重要内容.具体到中国的少数民族来讲,原先作为特定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有机统一的共同体存在的少数民族,就逐渐发展为主要作为特定文化形态共同体存在的少数民族,保障少数民族文化权利就显得非常突出.而在全球亿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权利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所以,国家要通过文亿扶贫、文化建设、文化管理等措施来尊重和保证少数民族的文化权利,从而使中国在实现现代民族国家转型中达到统一性与多元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从政治学、社会学视角看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公共意识主要指公民对于自己国家主人地位、应享权利和应履行义务的自觉意识;公民教育则是通过学校、社会、家庭各种教育渠道培养社会成员具有上述公民意识的过程,这实际上就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过程.公民意识的基本内涵是国家主人意识,因此公民意识教育应以培养国家主人意识和民族精神为基本任务和宗旨;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是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因此公民意识教育应以权利和义务教育为核心任务;民主与法治是公民意识的基础内容,因此公民教育应以民主与法治教育为基础内容,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道德与文明也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因此公民意识教育应以道德与文明教育为延伸内容,形成文明习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全面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体公民形成良好的尊法、学法、用法、守法的法治意识。提升公民法治意识是推进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当前,我国广大公民的法治意识普遍增强,但依然存在自觉学法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意识不强、重亲情轻法治、重关系轻法治、重权力轻法治、重权利轻义务等思想意识问题,影响社会整体法治意识的提升。提升公民法治意识,需要培养公民法治信仰、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开展普法教育、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炜 《阴山学刊》2012,(6):112-115
公民意识是在现代民主法治下形成的民众意识,是民众在宪政时代必须具备的一种社会意识。我国民主化进程中大学生还存在着公民意识相对薄弱而臣民意识浓厚,权力意识浓厚而权利意识淡薄,法治意识薄弱而人治观念较浓,独立的主体意识薄弱而对政府的依附意识强烈等问题。要通过规范政府行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政治氛围;通过培育和完善良好的经济基础,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提供丰厚的土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为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创设文化环境;通过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激发大学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热情,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3.
“社团式”社会资本网络关系的型塑与法治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规约和克服社会资本的异型发展,充分发挥其对法治秩序的支撑作用,就必须对社会资本进行重建.因此,要在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性转换的基础上,培养普遍的信任理念,为法治秩序提供伦理基础;重塑社会信任主体,增强公民意识和法治信念;增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法治秩序提供制度保障;建立"社团式"社会资本,推进法治现代化.只有这样,内在自觉的法治秩序和法治国家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中国,公民文化发展还不成熟、不完善,处于"初始"阶段.它具有如下特征:作为公民文化发展载体的公民社会发展不成熟、人们的民主法治素质存在稚嫩性与不平衡性、公民参与形式的直接性和间接性并存、公民文化的结构具有不稳定性.在公民文化发展的"初始"阶段,我们要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为促进公民文化的发展提供成熟的平台与基础;要做好传统文化中优秀公民文化资源的发掘、继承工作;要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民众的民主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加强民主技能的训练,提高公众的理性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15.
文化权利是公民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自然权利,公共图书馆是是民主政府为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在保障与实现公民的文化权利方面具有其它机构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实然现状,远远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此,政府应该积极履行所承担的公共文化职能,重视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努力促进公民文化权益的保障与实现。  相似文献   

16.
如何推进西方自由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沟通融合,是我们探讨中的话题,也是建立现代民主政治制度必须要考虑和面对的问题.本论文提出以"自由"为价值导向,人格完善与制度建设双向推进的观点.以自由作为中西文化通约的基点.充分发掘儒家人文资源,创造性地应用于公民的人格塑造,促进现代公民人格的形成:同时积极借鉴西方宪政制度建设经验,建立起市场经济秩序下的法治宪政框架,为民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公民参与态度与公民法治意识之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密集参与网络有助于产生公共舆论和培养声誉,这是在复杂社会中建立信任的必要基础.从历史发展的层面看,民主和法治相伴而生,但总体而言,国内外学者对作为民主和法治的核心要素之公民参与态度与公民法治意识之间关联性的相关研究较为薄弱.有鉴于此,通过对南京市的实证调查,在对公民法治意识的成长现状进行实证考察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深入剖析公民参与态度对公民法治意识的影响,探讨推动公民法治意识成长的公民参与途径,则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公民意识对法治进程的内在驱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优良的公民意识,是我国法治动态发展、更加文明进步和恒久有序的重要保证。但由于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公民意识作为非正式制度要素与正式制度严重不协调,导致我国法治建设与法治效果不相协调。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充分认识到公民意识质的规定性及其内在结构,并注重培养和重塑公民意识,加速内在自觉法治秩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法治建设包括法治政府建设、法治国家建设、法治社会建设三个层面,法治社会建设主要侧重于对“私权”和社会“公共领域”进行法律规制,通过完善法律体系,促进社会实现全面合法自治.法治社会建设必须注重秩序与权利、公共权力调控与公民社会自治、公民自由保障与行为规制相结合.完善立法,为法治社会建设提供完备的制度规范体系;确认和保护社会权利,充分发挥社会自治功能;细化法律实施细则,实现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行为的合理规制;严格实施宪法,引导公民依法参政;完善社会纠纷预防、化解的体系和机制,都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于浩 《中州学刊》2014,(5):62-67
法律体系承载并折射出与之相符的法律文化和社会价值,因此,对法律现象与法律文化的关系进行认知是研究法律价值与法治秩序的一种进路。这种认知能在虚实之间展开对法律本身的审视与反思,并展示出法律文化与法治秩序的碰撞、融合与重构。中国法律文化中蕴含"天道""情理"等伦理观念,而西方法律文化受宗教传统影响,其中包含法律与生命、伦理、宗教之关系的追问。中西方法律文化在伦理与宗教之维上的分野以及二者在证成法律的正当性上的殊途同归,为研究法律文化对法治秩序建构的意义提供了一个良好视角。中国的法治秩序建构既要关注西方法律文化的根源问题,又要关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合理内核;要立足中国国情,建设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