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建昌 《学术界》2023,(4):124-131
三线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备战为目的的工业建设运动,保护与利用三线建设留下的工业遗产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三线工业遗产系三线建设而生成,三线建设的终止时间也是界定三线工业遗产的时间下限。三线建设调整改造阶段,部分陷入发展困境的三线企业在国家补贴资金的帮助下完成脱险搬迁,三线调迁结束才是三线建设的最后落幕。三线建设时期,三线地区存在着各种企业状况,在国家三线建设战略目标下投资建设的大中型三线企业与三线地方自发建设、自我发展的中小型企业具有不同属性与类型,其工业遗产的价值内涵也存在差异。通过提出广义三线建设企业与狭义三线建设企业的概念,可以为正确评价三线工业遗产的价值内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立足内涵发展、提升社区品质成为城市更新的热点。课题聚焦工业遗产范畴内的企业单位社区,对过往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通过实地调研掌握和反思邯钢百家村社区更新现状,从场所记忆理论出发对社区内的场所记忆媒介进行系统归类,探讨具有工业遗产特色的单位社区更新思路策略,对于推动工业城市转型、发扬地方特色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广大的内陆区域,三线工业是一个规模最大,力量最强、潜力最大的现代化工业群体。其调整改造,不仅关系到三线工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意义也十分重大。一、我国三线工业建设的历史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经济学的观点看,我国的三线建设,是自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末期所进行的一次全国生产力布局重点由沿海向内地的战略性大转移,共中主要又是工业建设。这项决策的功  相似文献   

4.
韩晗  黄美玲 《晋阳学刊》2022,(2):112-118
工业遗产社区是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遗产社区改造有助于实现“人民城市”建设的“秀带”愿景。但目前工业遗产社区改造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忽视了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本文认为公共文化空间介入工业遗产社区改造是焕发社区长久生命力的有力保障,针对工业遗产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应在完成更新社区物质空间、改善社区人居环境、提高社区凝聚力的前提下,着力克服民间资本参与度低、居民文化消费观不健全、公共文化供给长期缺位、同质化商业模式复制的改造难点。最后基于调研基础,提出“乡贤+基层党建”“资源+现有政策”“生活+第三产业”“特色+地域文化”等前景路径以供具体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5.
大庆工业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目前,大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还相对薄弱,亟须在深刻认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重大意义基础上,准确把握大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主要任务,通过遴选一批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力、规模较大且工业历史风貌完整的优秀工业遗产,实施大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综合工程建设,推进文化抢救保护项目,全面提升大庆工业遗产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主义的立场对遗产尤其是公共遗产进行批判的做法由来已久,而历史和文化遗产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鸿沟,从历史学的角度对遗产进行研究往往并不完全适用。相反,遗产与集体记忆、文化记忆之间有着更强的同构性和一致性,它们在多数时候是同一的。根据文化记忆理论,可以将公共遗产当做文化记忆本身,因此,把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的理论引入到文化遗产研究当中会更加符合遗产的本质属性,有助于克服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过度有形化的倾向,也更利于保护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文化工业遗产是一种特殊的工业遗产,它既具有文化产业属性,也具有工业遗产的普遍性特征。从理论性与实践性双重视角来看,文化工业遗产具有工业遗产本质属性,双重价值生产功能是其关键性特征,且具有文化生产的前提性属性与作为关键属性的先天具有意识形态价值属性。文化工业遗产的普遍性保护意义包括审美意义、历史意义、经济意义;特殊性保护意义则包括文化史意义、文化技术史意义与文化社会学意义。我国的文化工业遗产具有明显的自身特性,因此在再利用路径上应考虑到我国的现实国情。  相似文献   

8.
抗战历史记忆场所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遗存的重要遗址、遗迹,包括相关文献资料、学者的重要著述以及散落在民间的抗战故事等。将抗战历史记忆场所融入高校"思政课""纲要"实践教学中,对于建构大学生与抗战历史记忆场所之间的情感关系与文化认同,强化"纲要"实践教学对抗战精神认知、认同和践行渠道,不断提升实践教学实效,培养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当代大学生青年人才,增强民族和国家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永涛 《理论界》2010,(7):165-166
工业文化遗产是城市的记忆和名片。公共艺术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将工业文化遗产开发保护和公共艺术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对于推动我国城市建设科学发展和促进工业遗产保护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受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影响,地方居民对于地方传统文化的认同普遍存在认同危机的现象,文化认同危机严重影响了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居民地方文化认同的建构对于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基于记忆场所理论视角,结合黄山市“保徽、建徽、改徽”案例分析,研究表明“保徽”传承了徽州文化记忆场所;“建徽”创造了徽州文化记忆场所;“改徽”拓展了徽州文化记忆场所。研究认为通过对地方文化记忆场所的传承、创造与拓展能够有效地唤起居民对地方文化的记忆,强化居民对地方文化的认同,从而长效地促进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1.
韩晗 《东岳论丛》2024,(2):50-55
工业遗产再利用是人类在工业化时代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强调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遗产再利用可以充实新型工业化的文化路径这一关键路径,并在传承工业精神、延续工业文脉与重塑工业美学这三个方面为服务新型工业化进程赋予了重要的意识形态基础。从服务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角度看,文化路径的实现机制包括两个向度,一是依托场景再造让公众感知新型工业化的核心价值及其时代意义;二是通过文化创新全面赋能工业遗产再利用,从而使之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积极角色。工业遗产再利用在上述两个向度中皆可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借助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可以发现祥林嫂精神世界中的一个病态怪圈:道德化的"超我"与本能化的"本我"趋同,生命自由抗争的异化成为祥林嫂精神世界中的"隐患".在围绕"再嫁"与"丧子"所遭受的系列创伤,祥林嫂的记忆呈现严重扭曲,其表征为反复回忆与日常健忘.祥林嫂之死,首先是因为她自己精神世界的崩溃造成的,同时也是鲁镇社会中所有人物无意识的合谋,鲁迅凭借其深刻的同情与深邃的批判所建构的创伤叙事,造就了《祝福》文本的经典性,使得祥林嫂形象成为民族特有的集体记忆.文化反思和底层关怀是祥林嫂这一具有创伤性质的记忆遗产所给予当代社会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3.
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促进了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在城市更新理论的影响下,大量资源型城市充分发挥矿业遗产的资源价值,使其成为城市转型与经济提升的内在推动力。文章探讨如何通过保护利用矿业遗产,深入挖掘矿业遗产中所蕴含的综合价值,使其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发挥巨大作用。通过国内外典型的遗产保护实践案例,结合城市更新理论,提出资源型城市矿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实际策略。  相似文献   

14.
列宁、斯大林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非常重视城市经济问题,他们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有许多关于城市问题的精辟论述。学习研究列宁、斯大林这方面的理论遗产,对于指导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工业中心是以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生产力的空间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5.
工业遗产被称为“怀旧景观”,能够为工业旅游发展提供核心物项,也能够作为文化符号建构城市形象,丰富和赓续城市文脉。近年来,随着工业旅游热度的不断提升,如何挖掘保护并活化利用工业遗产成为热点话题。城市形象视域下关照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可以对工业遗产进行资源梳理与内涵挖掘,秉承文旅融合理念尝试发展具有品牌特色的工业旅游,继而通过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为构建良好城市形象提供现实支撑。重庆作为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遗产存量丰富且开发利用较早,以其为例展开工业遗产梳理、标识提炼及工业旅游发展探索,能够为活化利用工业遗产、推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传承城市文脉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2020年江苏省工信厅对江苏境内99处重点工业遗产的专题调研数据为样本,对江苏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进行了分析.首先,江苏工业遗产相对集聚分布于苏南及沿江沿运河地带,涉及国计民生的轻工业行业遗产较多,且多为新中国建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后建造,固定资产类核心物项保存相对完好.其次,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方式方面,江苏通过立法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开发,将工业遗产纳入规划和保护名录,以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主,注重工业遗产的综合性保护开发,因地制宜进行工业遗产的活化开发.最后,从制度、组织、规划、资金以及技术等维度对江苏工业遗产未来的保护开发工作提出了建设性路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五四"现代人道主义者对于彻底改造整体性萎缩的中国国民精神、重塑"新人"提出了重要方案。首先是要树立科学"人学"观,改造已经严重堕落败坏的国民人性及道德生活。其次是要对国民进行理想人格培育,不仅要在共同的人类生活中树立"精神独立"的观念,塑造真正的"个人",而且还要培养对他人精神"感同身受"的心理机制,以及以坚实"现实精神"为基础的"理想主义"与"社会改造勇气"。"五四"现代人道主义对重塑"新人"思考的践行,成为20世纪中国社会重要的精神遗产,对当下亟待改造的民族精神具有巨大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8.
构建遗产旅游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实生活中,各种遗产旅游资源千差万别,所处的环境又各不相同。建立遗产旅游理论的基础理论就是要统一遗产旅游的研究视角和规范遗产旅游的研究模式,使遗产旅游研究归属于旅游理论的范畴。遗产旅游研究的综合性也只有在遗产旅游基础理论的框架下达到归一化,才能避免属性归属的争议。  相似文献   

19.
当前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正进入重要的提升阶段,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解决一系列难以回避却又迫在眉睫的严峻课题。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STS)视阈下审视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范式实现转型的内在逻辑和现实需要。本文以本溪湖工业遗产群为例,通过挖掘其历史、科技、社会等多维价值,从科学技术哲学视角分析工业遗产再利用中出现的保护与开发等辩证关系,试图通过消解矛盾、多主体参与、多层次开发等方法探析保护与开发协调统一的道路,为路径选择作出了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论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遗产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主要理论来源。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中,人、市民社会、实践、自在之物、历史意识和自由等问题构成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遗产。马克思也十分重视蕴含在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但他总是把辩证法融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中。唯有重新解读德国古典哲学的遗产,充分展示出这一遗产的丰富内涵,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才可望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