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股文是一种程式化程度极强的考试文体。明清两代,从形式、写作内容及文章风格上都对八股作了严格的要求。八股文的程式化自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合逻辑性,这种标准化的考试文体不仅大大提高了考官的阅卷效率,而且直接影响了明清文人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思维模式的建构与形成。但高度的程式化也限制了文人的创造力,八股文不可避免地随科举制度的结束走向了终结。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近代西方哲学发生了认识论转向,这种说法是非常不全面的。不同于古代哲学和中世纪哲学,近代西方哲学发生了三大转向:一是科学化转向。近代科学和哲学分离,近代科学获得巨大进步,哲学模仿科学,追求成为严格的科学,导致哲学不再主要关注给人生提供价值和意义;二是政治化转向。哲学和政治的结合导致哲学的政治化和政治的哲学化。哲学政治化导致哲学变为意识形态,政治哲学化导致政治生活的理性化和享乐化;三是历史化转向。近代西方哲学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哲学被看作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因而不能脱离历史时代,结果哲学陷入了历史主义的洞穴。认识近代西方哲学的“三大转向”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西方哲学的发展和演变。  相似文献   

3.
论日记和日记体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念孙 《学术界》2002,(3):212-223
日记的远祖是编年纪事体史书。在编年纪事之后和日记兴起之前 ,笔记是其间过渡的体裁。日记在中国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 ,在西方则产生于 1 6世纪英国。日记与一般备忘录和随感录的重要区别 ,除标明年月日时间要素外 ,更在于它是个人秘密的保存 ,是自己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日记体文学大致可分日记体散文和日记体小说两类。日记体散文所写多半确有其人其事 ,只不过进行了文学的提炼和润色 ;而日记体小说所写的人和事 ,却完全可以跳出事实的框框 ,进行创造性虚构 ,塑造出全新的艺术形象。文章从中西比较的角度 ,对日记和日记体文学作了自己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一个时代的文学,一定会有在观念上甚至文体方面的基本取向,以致构成该时代的主潮文学和主潮性文体.三十年代中国文学就其主流部分而言,文学都是作为工具的存在而服膺于政治使命.左翼文学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化倾向和政治化倾向显现出与"五四"文学截然不同的品格.如果说,"五四"是人的自觉和文学的自觉的时代,三十年代是阶级的觉醒和政治意识觉醒的时代."五四"文学主潮是人的文学、三十年代文学主潮则是阶级的文学求救治化的文学.由此也决定了左翼作家进行创作时,社会阶级分析和政治判断被当成了创作的前提,以革命的功利主义去看待文艺,倾向于将文艺完全意识形成化.于是,政治式写作便诞生了.  相似文献   

5.
盖生 《北方论丛》2008,23(1):34-37
先进的政治理念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也是文学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与文学的审美价值并不存在天然的对立关系,政治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也是人的一种社会存在形式。文学既然是"人学",那么文学就不能回避对政治的表现。先进的政治理念得到艺术化表达,必然能够丰富和提升文学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当下文学写作不是"去政治化",而是政治神圣感的缺失。所以,先进的政治理念,理应在文学写作中得到理直气壮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张翔 《天府新论》2012,(3):13-18
"割据化"的政治权力结构阻碍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成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社会辅垫。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如何有效地组织国家政权成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因此,"组织化抑制割据化"也就成为贯穿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基本线索。在这个基本线索中,"政党—国家"模式构成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基本范式。"政党—国家"模式以国家主义政党为载体,依靠政党的"组织化"力量,以"一党执政"的政党结构与"政党—国家"一体化的党政关系为主要特征。这种政治现代化的范式有利于自上而下的政治整合,克服"割据化"的政治权力格局,从而维系国家政权的统一。但是,这种范式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也表现出客观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王润英 《北方论丛》2021,(2):96-111
20世纪著名的文学研究专家谭正璧的日记手稿,保留了他自1917年到1924年间的日记。在此期间,处于成长关键期的谭正璧数度去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正炽的上海。日记展露了他敏感多情、秉直尚侠和善改易变的鲜明个性,留下一张自绘的"青春写真";谭正璧酷爱读书,日记亦记录了他从适意泛读到专事研究的阅读变化,以及在阅读中如何摸索出一套伴随终生的治学方法;谭正璧通过日记标记生命刻度和留存著述资料,也将日记当作日课以磨砺心智和训练写作。他的经历展示了一个近代学人的自我养成,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旧文化碰撞下求学治学的缩影。《谭正璧日记》的发现,对于研究谭正璧和了解20世纪早期上海等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康有为在诗题制作、诗序写作和诗注运用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文章化、纪实化倾向,这表现了他诗歌创作中突出的政治意识和"诗史"精神,也是这位文人政治家过人才情和创新精神的体现。康有为的这种探索和努力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诗体形式也具有创新价值,他的这部分诗作还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9.
情感是理解政治传播的一个重要视角。抒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统,近代以来情感的政治化更为明显,情感既是政党或政府宣传与治理的技术和工具,也是民众进行社会抗争的资源和策略。情感的政治化过程,体现了如下逻辑:倾向于将社会问题情感化,个人情感集体化,其中隐含着"我们—他们"的二元对立色彩,情感被政治立场裹挟;情感政治化的表面是情感话语表达,背后则是意识形态运作。被政治化的情感,在进行政治动员、获取社会支持方面效能显著,但若利用过度,则会造成公众情感透支和社会治理的非理性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了词、曲、小说从中国文学的边缘文体走向中心文体的历史进程,并指出上述文体的中心化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话语转型有一定联系。作者认为,词成为中心文体,一方面是由于中心意识形态话语对它做了合乎正统的阐释,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词作者把诗歌的写作原则植入到了词的写作中;曲的衬字和套曲形式,使得它难以进入中心文体范畴,但由于剧曲的存在以及相关的结构因素的影响,给中心意识形态留下了阐说的空间,这就促进了它的中心化;小说成为中心文体则是由近代以来对西方文化的误读造成的,同时小说的中心化也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欲以小说进行文艺启蒙的诉求。  相似文献   

11.
由于鸦片战争及清王朝腐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国家衰败,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文化甚为发达的时代。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出现了一批初步开始具有现代性政治理念的知识群体。他们用从西方文化借用过来的新兴政治思想重新阐释政治生活,体现了与古人不同的政治参与精神。近代知识分子这种政治理念的变化,对文学的现代转型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它使得政治与文学迅速联姻,在推动文学走向泛政治化的同时,也极大地抬高了文学的社会地位。近代以来文学泛政治化观念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把文学作为社会改革"利器"的夸大性使用。这在当时造成了一种普遍的推崇文学的社会气氛。近代以来对文学之社会作用特别是政治作用的普遍重视,既为文学改革营造了浓厚的舆论环境,也为文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来自社会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周作人以其丰富的书话创作成为现代书话的重要开创者之一.周作人对现代书话文体的经营,显示出文体与人的复杂纠葛.周作人书话从内容材料、行文风格、文体选择及氛围营造等诸方面都漶漫出周氏丰富复杂的文人气质.周作人对书话文体的选择与经营,既表明他对文人传统的审美趣味、生存方式的自觉追寻,也显示出包括书话在内的随笔文体在内容与形式上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著述方式保持血脉联系,成为文人传统重要的附着载体.  相似文献   

13.
唐代钟铭创作兴盛的文化背景由先秦礼乐文明转向唐代宗教文化。唐代的钟铭写作受宗教化影响,显示出全新的文体形态和内容,但又固化为特定的模式。唐代文人撰写的寺观钟铭试图在行文和内容上突破程式化书写,可以视为唐代古文创作历程的缩影,体现出古文运动"去陈言"的精神。而唐代帝王对程式化钟铭的书写则蕴含着帝王的政治心态和宗教政策。  相似文献   

14.
把中国近代军阀放在中国近代化进程来考察,便会发现其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还是起了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一、从君主专制政治向军事分权政治过渡中国的君主专制政治历时几千年,“皇帝”偶像对中国大臣将军和黎民百姓均具有强大维系人心的魅力,在政治权威上富有极大向心力。但自1840年以来,西方社会政治学  相似文献   

15.
1927—1936年集中涌现的作家论写作潮是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化历程中具有拓新与启迪意义的文学现象,是中国新文学第一次全面深入地总结创作成就的艺术尝试,它开创了作家论这一新的文体范式,为现代文学的经典化奠定了基础。在这一进程中,通过对叙述对象的经典化选择、文学史意识下的经典化写作、期待视野的经典化建构以及现代传媒的互动与共谋等经典化策略,成就了一大批新文学的经典,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和重视。为此从思想 政治教育地位合理化、内容政治化、手段法制化、途径内化化、方法艺术化等方面介绍了国 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提高和完善我国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吴启讷 《江海学刊》2015,(2):146-165
中日战争对于近代中国的少数族群、边疆事务和国族整合造成了意外而重大的影响。战前日本威胁的加剧迫使国民政府调整其国族论述,同时向蒙、藏等族群的自治要求做出妥协,并承认"五族"以外其他弱势少数族群的政治权力;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被迫在中国西部重建其政治军事体系,获得与少数族群接触的空前经验。地方政治势力和中国共产党等政治力量也以各自的方式展开对少数族群的动员。较之日本对中国少数民族的动员,这些动员更贴近少数族群自身民族化过程的节奏,因而与少数族群的抗日行动衔接,结成对抗日本军事、政治攻势的共同阵线。从包含"国族"与"族群"两重含义的"民族"角度来看,抗战可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民"动员的战争。中国的少数族群也真正获得与汉人生死一体、命运与共的历史经验,在族群意识之外进一步建立了中华民族意识的雏形,对近代中国的国族建构、国家整合,以及境内非汉人人群身份的"中国国民"化与"少数民族"化有正面助益。  相似文献   

18.
民族平等与"文化化"——国外民族政策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目前关于民族政策的两种争论,即:在民族平等方面要求形式平等还是实质平等?在民族整合方面采取"政治化"还是"文化化"?对于第一个争论,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的平等,都是有前提条件的.对于民族状况不同的国家而言,平等原则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形式平等和实质平等所结合的"度",即如何让两者的结合既能满足政治民主的要求,又能完成国家政治整合的目标.对于第二个争论,虽然"文化化"不失为解决民族问题的良策,但是对于那些不具备采取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条件的国家而言,将"政治化"和"文化化"相结合的政策也值得一试.  相似文献   

19.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课题.它的有效实现对于增进统治阶级的合法性权威、维护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政治化社会.然而,这种政治化社会的成功型构正是缘于有一套上下贯通、纵横交错的社会化运行体系:即以儒家思想为根本的国家意识是其核心政治内容,以家国同构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是其主要政治网络,以明示与暗示相统一的实施方式是其基本形式,以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调节手段是其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所谓的"女性柔弱气质","平安假名日记"自诞生之日起长期不受文坛重视,但进入近代以来,适应国民国家建设的需要,它却被经典化为"平安女性日记文学"。近代所出现的"私小说"之所以发展成为日本文坛的主流,很大程度上也与国民国家建设密切相关。二者互为促进,推动了彼此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